专访《痴人之爱》编剧:讲好故事,才能成为短国细糠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5 06:18 2

摘要:今年5月20日,《痴人之爱》这部精品短剧在小红书掀起了2亿话题量的讨论热潮。这部主打“替身文学+禁忌之爱”的精品短剧,不仅收获了许多小红书观众的喜爱,也为小红书做短剧打响了头炮。

文|麦兜

今年5月20日,《痴人之爱》这部精品短剧在小红书掀起了2亿话题量的讨论热潮。这部主打“替身文学+禁忌之爱”的精品短剧,不仅收获了许多小红书观众的喜爱,也为小红书做短剧打响了头炮。

而《痴人之爱》的编剧芭了芭蕉,是一名个人风格极其强烈、主做精品短剧的编剧。她的代表作有姐弟恋题材的《江南时节》、豪门权斗题材的《声色犬马》和虐恋题材的《痴人之爱》等。在剧情悬浮、同质化严重的短剧市场中,芭了芭蕉的短剧往往因人物的复杂性、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暧昧拉扯,被观众所喜爱和认可,有观众称:“编剧做出了短国里的细糠,让短剧有了电影的艺术质感。”

在爆款为王的短剧市场中,很多短剧编剧为了写出爆款,都走上了一条追逐热点、复制爆款的路,而芭了芭蕉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她向骨朵表示:“我想追求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创的故事题材。对我来说,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短剧,归根究底都是要写好一个故事。我相信好的编剧永远是去引领市场的,而不是追逐市场,那样只会在逐渐精品化的短剧市场中被落下和淘汰。”

网文作者到短剧编剧的华丽转身

芭了芭蕉并非是科班出身的编剧,而是拥有十年网文经验的爆款言情作者,她从2015年年初开始创作网文,2017年收入稳定后,开始全职写小说,网文代表作有《声色犬马》《初婚有刺》等。2023年12月,她的作品《声色犬马》被熊和兔制作公司相中并计划改编为短剧。

但因为芭了芭蕉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于是,熊和兔主动邀请她亲自执笔改编。这不仅成为她进入短剧领域的契机,也造就了她的首部爆款短剧《声色犬马》。此后,双方又连续合作了《江南时节》《痴人之爱》等多部精品短剧,逐步奠定了她在短剧行业中头部编剧的地位。

从网文作家到短剧编剧,芭了芭蕉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型。她十年女频写作所积累的文字功力,使笔下的台词兼具文学质感与轻松幽默,更善于在细微处勾勒男女情感的张力与拉扯。

骨朵:网文和短剧写作有什么区别?网文作家转型写短剧容易吗?

芭了芭蕉:小说是用文字呈现,短剧画面感更强,小说需要更好的文字功底,我觉得写短剧反而没什么门槛。写网文最低每天要日更四千字,写短剧的工作强度要小一些,但是要改很多次。比如说我改的最多的一个剧本是《江南时节》,这个剧本从3月份到9月份,改了半年左右。因为一开始制作方希望写姐弟恋赛道,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可写的内容很窄,写了一版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在我们反复推敲下,才完成了目前这个版本的剧本。

此外在收入上,短剧编剧的收入也比网文作家高,每部剧都能拿到分成。我写了十年小说,拿到分成的书也就两本。而且短剧编剧的知名度要比小说作者的知名度传播得更快。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说“十年小说无人知,一朝短剧天下闻”。

骨朵:您创作精品短剧的技巧是什么?

芭了芭蕉:我的秘诀第一是塑造正常的人物,第二是写出有幽默感的台词,第三是要学会创新。我基本上只做原创剧本,从不追逐市场,也从不重复自己。《声色犬马》成为爆款之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很多的复制品,我觉得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最大的能力应该是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复制的能力。

骨朵:您经常合作的制作方和平台有哪些?

芭了芭蕉:我从不投稿,都是平台方、出品方和制作公司主动找我合作,他们想要的就是个人风格很鲜明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对标市场的某种套路化爆款。在这些公司中,我会挑选审美上比较适配的公司达成合作,比如网易羚羊、熊和兔等公司,他们一般不会干涉太多我的创作,所以我在创作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找出同质化题材中的差异化亮点

当下的短剧市场仍以女频题材为主导,竞争十分激烈,同类题材往往有多部作品同期上线。以姐弟恋类型为例,仅暑期档就涌现出了《只为占有你》《驯野》等多部爆款。由于女频短剧主线多围绕男女主角的情感纠葛展开,情节容易趋同,因此编剧需不断寻找差异化的创新点,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而芭了芭蕉的三部代表作都各有特色,《江南时节》主打“双强姐弟恋”,29岁的金牌女律师与19岁豪门私生子的反差感组合,既有强烈的荷尔蒙张力,又存在年龄与身份的现实阻力,极大增强了剧情的悬念和可看性。

故事以女主角江南因卵巢早衰面临生育危机,在酒吧与男主角时节发生一夜情作为开端。芭了芭蕉认为,姐弟恋题材通过一夜情拉开帷幕会更吸引观众,之后再让两人在对抗外部阻力的过程中完成双向救赎和情感升华。

而《声色犬马》则是一部主打高智商豪门权斗的女频短剧,女主角翟双白也是金牌律师,因为经济困境被迫卷入了豪门权斗中,成为了男主角聂知熠的棋子,两人在交易过程中互相算计,却又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彼此。

翟双白并不是一个绝对正义的角色,反而是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复杂人物,当聂知熠让她下药害死配角的孩子时,她所展现的那种挣扎,反映了人物的复杂性,但最终她坚守住了人性的底线。

而芭了芭蕉最具影响力的《痴人之爱》则是一部真实落地的悬疑情感短剧,该剧讲述弟弟为与嫂子在一起,假扮已故哥哥,以“魂穿”为名骗取嫂子信任。两人陷入热恋后,被婆婆意外撞破谎言,却依然沉溺于这段替身之爱。

该剧创新性地融合了灵魂互换的悬疑感和“叔嫂恋”的禁忌张力,精准切中女性受众的爽点。后期母亲劝诫弟弟“做回自己”的剧情,不仅提升了短剧的情感层次,更深入探讨了爱情中的自我迷失。真实的情节设定和高智商的悬疑氛围,也更加契合小红书平台上一二线城市精英女性的审美偏好。

骨朵:《声色犬马》作为豪门权斗题材,非常考验逻辑严谨性。您是怎么确保剧情自洽的?

芭了芭蕉:因为这部剧改编自我早期一部小说《豪门那点事》,所以我对剧情很熟悉,改编时有明确的思路。原作有将近100万字,改编成短剧需压缩到5万字左右。因此我将原本七个兄弟争夺家产的情节简化为三兄弟,同时将女主复仇线和男主豪门权斗线紧密交织,避免故事变成男女主各走各的路,失去整体感。

骨朵:您是怎么创作出《痴人之爱》这个故事的?

芭了芭蕉:最初我们考虑做真正的魂穿题材,让哥哥的灵魂穿越到弟弟身上。但后来觉得“假魂穿”的设定更有冲击力和背德感。一开始有人提议加入争夺家产之类的阴谋线,但我认为这个故事应该更聚焦于情感——哥哥、弟弟、嫂子、母亲,多个角色之间那种执迷而复杂的“痴人之爱”。我们最终去掉了权谋部分,专注于情感表达。

我认为编剧应当相信自己的创作直觉,把主线故事讲好,比加入杂乱支线更重要。《痴人之爱》情节很简练,没有多余元素,但很多观众说“看完了走不出来”,说明这个故事的情感浓度足够。

骨朵:《痴人之爱》中的母亲形象不同于传统短剧中的“脸谱化反派”,您是如何塑造动机合理的反派角色的?

芭了芭蕉: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绝对的反派,也没有打脸虐渣的情节,只有几个为爱执着的“痴人”。母亲撞见大儿子的媳妇和小儿子相爱,当然会愤怒,但她不会简单辱骂,而是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我觉得真正的豪门贵妇,会表现的睿智得体,而不会张口就骂贱人,也不会当众扇耳光。我不认可短剧就该将反派脸谱化。

《痴人之爱》的女配角知道男女主相爱之后,并没有陷害女主,而是主动离开了,这是正常人的逻辑。很多短剧把女配角写成“得不到就要毁掉”的扁平恶人,既不符合正常人的逻辑,也让观众审美疲劳。

编剧如何突破市场给自己的束缚?

短剧市场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现在的精品化趋势,经历了三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期间虽有好口碑的精品之作诞生,但更多的是一些针对下沉市场的套路化爽剧。

短剧市场的导向,会让部分编剧放弃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表达,转而去遵循市场既定的爆款模式,久而久之,就被困在了一个思维怪圈里,导致了创造力的下降和内容的同质化。

芭了芭蕉认为,想要打破这个怪圈,需要编剧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对于观众的信心。“我们要相信市场是包容的,观众是有审美的,也要相信自己的创作直觉。不要太被市场规训,成为一个只会生产复制品的编剧。”

骨朵:您认为短剧市场的爆款导向是如何影响编剧的?

芭了芭蕉:短剧市场其实和网文市场非常相似,都经历过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的阶段。某段时间某种类型突然出圈,比如女频文中的情欲描写、极端拜金、复仇爽感……大家为了流量一拥而上不断复制。这些元素原本只是调味料,但创作者为了抢眼球,却把它们当成“主菜”,渐渐扭曲了创作初衷,也让短剧市场变得同质化和低俗化。

尤其对于那些刚入行、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的编剧,市场往往要求他们严格对标现有爆款、遵循固定框架和节奏,才能过稿。这些框架确实限制了很多编剧的发挥,导致有些编剧只会写标签化的内容,不断复制,陷入了恶性循环。当制作方希望他们做出更精品的内容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我有一次帮平台修改剧本,制作方希望剧情里有一段祖孙间的真诚交谈,但他们找的爆款编剧却写不出来打动人心的情节,只能创作流于表面的内容。这就说明,爆款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编剧的真实能力,在短剧精品化的当下,编剧还是需要有原创能力,才能更好地站稳脚跟。

骨朵:您为何有勇气不断挑战市场的既定规则?

芭了芭蕉:因为我是被动进入了短剧市场,刚刚好“歪打正着”。我的第一部剧是由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成,这部剧火了,平台方由此对我建立了信任,也更尊重我的创作想法。我不需要刻意对标现有短剧,也不必照搬套路,可以真正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而事实也证明,观众是能接受的。我现在不怎么看短剧,也不会在创作时刻意区分“长剧人物”和“短剧人物”,只是书写正常的人物逻辑和有趣的故事。

骨朵:您认为编剧应如何在市场与创作之间取得平衡?

芭了芭蕉:编剧可以关注市场,但不能被它完全掌控。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创作能力本身。有些人靠运气写出了爆款,但没有持续输出的实力;有些人只会写标签化、扁平的内容,一旦离开固定套路就难以驾驭。真正的好剧本,需要扎实的叙事和人物塑造,而不是一味堆砌流行元素。

骨朵:您如何看待短剧精品化的未来?

芭了芭蕉:核心还是回归故事本身。不管什么题材、什么设定,真正完整地讲好一个故事,塑造有层次、有血肉的人物,而不是情节支离破碎、全靠套路拼凑。哪怕是“魂穿”这样离奇的设定,只要真实落地、情感可信,观众依然会相信、会买单。太浮夸、太悬浮的内容很难持续赢得市场。

骨朵:对于刚入行或希望进入短剧行业的编剧,您最重要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芭了芭蕉:一是抓住故事的核心。比如这本书的重点是女主复仇,就牢牢抓住核心来写。不论制片方如何要求你对标或修改,尽量保持创作初心,在对标的基础上做自己的创新。二是注重人物塑造。避免角色扁平化和千人一面,女配不一定要张牙舞爪,男配也不一定要阴狠毒辣,每个人物都应有其合理的行为动机和复杂性。三是讲一个完整且真实的故事。哪怕题材架空,也要让它接地气、有真实感,脱离现实太远的内容很难引发观众共鸣。

来源:小鱼视频娱乐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