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王苹、葛鑫执导,徐林格、马学士、袁岳、陶玉玲等主演,于1964年上映。该片根据沈西蒙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上海解放初期,负责警卫上海南京路的解放军某部八连的战士们在党的领导下,抵制住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
影视介绍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王苹、葛鑫执导,徐林格、马学士、袁岳、陶玉玲等主演,于1964年上映。该片根据沈西蒙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上海解放初期,负责警卫上海南京路的解放军某部八连的战士们在党的领导下,抵制住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某部八连接受了在南京路执勤的任务。三排长陈喜经不起资产阶级“香风”熏染,瞧不起乡下来看他的妻子春妮,看不惯脸长得黑的八班长赵大大,逐渐丢掉了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上海籍新战士童阿男自由主义思想严重,不请假私自外出,受到连长鲁大成批评后,竟扬长而去。八班长赵大大则看不惯上海滩的乌烟瘴气,坚决要求上前线去。指导员针对连队出现的种种问题,感觉到问题严重,决定遵照毛主席教导,开展阶级教育,请来老工人讲述在旧上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并使战士们认清在和平时期中也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
导演故事
王苹
王苹,原名王光珍,回族,江苏南京人,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
1931年,考入南京一中高中师范科。在学校结识水华等人,参加了“磨风艺社”。1933年10月,上海左翼剧盟陈鲤庭和宋之的吸收磨风艺社集体加盟,成立南京分盟。王光珍成为南京分盟唯一的女性。1934年开始,王光珍在磨风艺社先后出演《姐姐》、《娜拉》等剧的主角。1937年,王苹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昆明等地演出了《春寒》、《雾重庆》、《家》、《清明前后》、《大雷雨》、《民族英雄》等剧。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王苹在重庆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后宋之的赴东北在第四野战军工作,王苹留在上海,参加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丽人行》等影片的演出。1949年,王苹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调到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1952年,王苹参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
1951年至1953年,王苹导演了八一厂的第一部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该片是将解放军军事学院组织的一个诸兵种协同作战军事演习拍成电影,由该院院长刘伯承元帅指示总政文化部拍摄的。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槐树庄》获得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66年,执导舞台艺术片《青春红似火》。1976年,与黄宝善联合执导舞台艺术片《长征组歌》。1968年,担任武侠电影《笑面侠》的助理导演。1978年,执导剧情电影《我们是八路军》。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王苹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葛鑫
葛鑫,江苏阜宁人,导演。1935年在北平参加中国旅行剧团,演出《雷雨》、《原野》等剧。1938年,在香港参加中华艺术剧团,并在影片《孤岛天堂》中扮演角色。1939年,在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摄制的《刺秦王》、民华影片公司摄制的《孔夫子》中饰演角色,并在辣斐剧团主演话剧《理想夫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在一师一旅服务团任戏剧主任。1943年,任“旅行自修大学实验剧团”团长,创作独幕剧《父与子》。1945年任苏浙军区四纵队文工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一纵队文工团副团长、二十军文工团副团长。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天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先后导演影片《两个小伙伴》、《沙漠追匪记》、《霓虹灯下的哨兵》、《鼓乡春晓》等。
编剧故事
沈西蒙
沈西蒙,笔名沈西门。上海人,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工作,历任新四军皖南军部教导总队俱乐部干事、一师服务团戏剧副主任,华中军区文工团团长,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团长及宣传部文艺科长,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部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上海警备区副政委。中国剧协副主席。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剧剧本《买卖公平》,话剧剧本《重庆交响乐》、《甲申记》、《杨根思》,电影文学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南征北战》等。
演员故事
徐林格
徐林格,北京人。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从小提篮叫卖烧饼、油条,维持生活。但他聪明好学无师自通,自学文化知识、书法和绘画,竟然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写仿宋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林格参加国民党军队文工团,成为一个文艺兵。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当演员。南京军区成立后,调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
徐林格不仅有着英俊的相貌,儒雅的气质、风度,还有很好的表演天赋。参加解放军后,在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如《东海最前线》中的参谋长、《烈火红心》中的韩书记、《东进序曲》中的新四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杨根思》中的马标等。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上甘岭》时,徐林格饰演七连指导员孟德贵,第一次走向银幕。虽然影片开始不久孟德贵就身负重伤双目失明,但徐林格以朴实无华的精湛演技,把指导员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党组织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的凝聚力表现得丝丝入扣,又荡气回肠。
1964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搬上银幕,徐林格在影片中饰演男一号、驻守上海南京路上的八连指导员路华。徐林格再次以细腻、自然的表演,精准生动地塑造了指导员路华的人物形象。路华在处理童阿男负气开小差、三排长陈喜在糖衣炮弹攻击下步入歧途等问题上的敏锐、政策观念、工作艺术和人格魅力,都令人折服,受人爱戴。
袁岳
袁岳,上海人。小时爱看电影,读初中时,演出过《大地之爱》、《夜店》等话剧。1947年考入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上海解放第三天,袁岳就参军到了苏南军区文工团,不久随部队到了福建前线,在一个连队当了几年文化教员,参加过剿匪、土改和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立过二等功。1955年调到南京前线话剧团,演出过《喜相逢》、《战斗里成长》、《布谷鸟又叫了》、《红旗歌》、《烈火红心》等剧目。尤以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塑造的班长赵大大最为著名。
1963年11月,剧团在中南海为毛主席专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指着袁岳介绍:这个是演赵大大的。毛主席引用戏中的台词风趣地说:“噢,黑不溜秋的,靠边站!这个兵演得像、演得好!”1964年拍摄成电影时,他仍演这个角色。当时《霓虹灯下的哨兵》和《舞台姐妹》剧组同时拍戏,越剧名角曹银娣爱上了这位“赵大大”,遗憾的是,俩人未能天长地久。
之后,袁岳相继出演了影片《江水滔滔》中老工人、《青春》中司令员、《苦恼人的笑》中四人帮体系的市委书记、《燕归来》中党总支书记、《好事多磨》中海军副司令员、《子夜》中纱厂老板、《阿Q正传》中军警把总等角色。
廖有梁
廖有梁,上海嘉定人,国家一级演员。195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二十军文工团团员。随部队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部队回国后,二十军文工团解散,廖有梁被调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参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后来先后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参加过话剧《傻子进行曲》、《OK,股票》、《入城》等的演出。主演过影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都市里的村庄》、《在被告后面》等。
刘鸿声
刘鸿声,山东牟平人。1947年参加革命,在烟台独立团当战士。1948年调至胶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当演员。1951年调入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任演员,1955年调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先后演出过《杨根思》、《布谷鸟又叫了》、《同甘共苦》、《一个红旗》、《八一风暴》、《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二个春天》、《光辉的榜样》、《城中城》、《朋友》、《宋指导员的日记》、《春风巷的邻居们》等话剧。还拍摄过《烈火红心》、《六十年代第一春》、《枯木逢春》、《霓虹灯下的哨兵》、《小路》等影片。他在话剧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情诚恳、艰苦朴素、老成持重而又幽默风趣的老炊事员洪满堂的形象,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陶玉玲
陶玉玲,江苏镇江人,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
1957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柳堡的故事》。1959年,出演剧情电影《江山多娇》。1964年,在剧情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春妮。1979年,主演剧情电影《二泉映月》。1986年,由其主演的剧情电影《幸运的人》上映。1993年,出演剧情电影《炮兵少校》。1998年,主演乡村电影《大喜之家》。2005年,凭借电视剧《张培英》获得第5届金星奖电视剧优秀演员奖;同年,陶玉玲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授予的“百位优秀演员”称号 、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6年,凭借人物传记电影《任长霞》入围第15届金鸡百花奖最佳配角奖。2010年,主演剧情电影《医生的假日》。2015年,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出演剧情电影《第一大案》 。2017年,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9月3日,由其参演的剧情电影《那些女人》上映。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新华报业网、中国青年网等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