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粒知道,这部电视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诚意之作,剧情主要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为背景,真实还原了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厚重历史,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历史明镜,映照出了真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特殊价值,也反
电视剧《归队》在央视八套播出以来,热度持续攀高、话题不断升温,无论是观众还是网友的评价都出奇一致,就两个字:好看!
小米粒知道,这部电视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诚意之作,剧情主要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为背景,真实还原了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厚重历史,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历史明镜,映照出了真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特殊价值,也反照出了某些“抗日神剧”的荒诞与失真。
曾经,一位年近百岁的抗战老兵看到电视上播出的一些“裤裆藏雷”“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抗日神剧时痛心疾首地说:“不能这么乱拍啊!当年打鬼子太艰难了,哪像电视剧拍的这么容易啊?”他用满眼的热泪对电视上频繁出现的“抗日神剧”发出了最沉痛的控诉。这些电视剧背离史实、违背常理,不仅扭曲了抗战真实面貌,更亵渎了那段先烈、先辈们用血泪写就的民族记忆。
电视剧《归队》的出现则打破了常规,让抗日神剧从此划上了“休止符”。《归队》没有选择华而不实的布景和夸张的叙事,也没有那些天马行空、画饼充饥的荒谬情节,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零下数十度的林海雪原,以实景拍摄还原了抗联战士当年所处的极端环境。
胡军饰演的老山东、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等角色,不再是抗日神剧里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也不是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神仙”,而是一群有血有肉、会冷会饿、会哭会笑、会恐惧也会勇敢的普通人。如兰花、小白马、小驴子、田小贵、高云虎、福庆等等,他们以最质朴的家国情怀和最坚韧的战斗意志,在装备悬殊、补给匮乏、粮草不足的绝境中与敌人周旋到底,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是值得人们肃然起敬的英雄叙事。
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悬殊、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先辈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要以血肉之躯对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侵略者,这是何等的不易啊?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剖开他的胃部,发现里面只有草根和棉絮。赵一曼受尽酷刑仍宁死不屈。赵尚志带领部队在冰天雪地中殊死战斗最终壮烈牺牲等等,这些真实的故事,远比任何虚构的“神剧”更震撼人心。电视剧《归队》所做的,正是努力贴近这种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何谓“一寸山河一寸血”?何为“我们的河山神圣不可侵犯”?
今天,抗战胜利已经80周年了,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公众尤其需要这样的好作品。它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国民历史教育重新开机。以往“抗日神剧”之所以层出不穷,正说明历史意识的淡薄和创作责任的缺失。而《归队》用诚恳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重新确立了抗战题材的叙事伦理,即尊重历史,就是尊重那些争取和平的先烈们。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前行之力量。《归队》通过一段小队归建主线,折射出整个抗战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与集体信仰,也让观众看到了文艺作品应当秉持的历史担当。用真实的苦难对照荒诞的戏说,用坚韧的精神反击轻浮的娱乐,这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重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基的坚定守望。(本文版权属《今日头条》小米粒故事,抄袭可耻。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小米粒认为,电视剧《归队》只是一个开始而非终点。未来的抗战题材创作,应当更加尊重历史、忠于记忆,以责任之心代替猎奇心态,以真诚叙事取代虚假狂欢。唯有如此,先烈的鲜血才不会白流,民族的记忆才不会失真,这也正是人民走向未来最根本的精神底气,你说对吗?
来源:小米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