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个“无耻之徒”,像“Gallagher”一样活着!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7-05 05:48 1

摘要:在长达11年的跨度中,《无耻之徒》的原班人马演员们和角色一起成长,他们生活在无限接近现实世界的剧集中,让观众总有一种“平行世界”的遐想。

您的关注是创作最大的动力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好人一生平安

整理/平林风月

终于利用晚饭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长达”十一季豆瓣均分9.5的美版《无耻之徒》。

当内娱都被“戏骨”、“鲜肉”、“女神”所占领的时候,纯演技派的市场已经很狭窄了。

娱乐业说白了就是粉丝经济,粉丝群体越大,拍出来的东西越容易卖钱,市场认可度才会越高。

在长达11年的跨度中,《无耻之徒》的原班人马演员们和角色一起成长,他们生活在无限接近现实世界的剧集中,让观众总有一种“平行世界”的遐想。

纵观整个国产剧历史,好像没有哪一部能像《无耻之徒》一样长寿而现实。

我们并非戴着厚此薄彼的有色眼镜,而是实事求是的去做比较,国产剧演绎、故事性更重,《无耻之徒》现实性、生活性更浓。

人们可能不会怀疑在“臭名昭著”的芝加哥南区真的生活着Gallagher一家,但一定会质疑《家有儿女》是一部记录普通家庭生活琐事的生活剧,也一定会质疑那些剧集中生活在北上广深大城市住着大平层、豪华公寓的男女主角们真的是在演绎社会底层。

基于现实还是脱离现实?

用真实的生活演戏还是用所谓的“演技”去演生活?

不同选择所导致的结果已经几近完美的体现在了豆瓣评分中。

《无耻之徒》中不管是Gallagher一家还是那些不知名的路人,每一个人都像是活生生的,几无演的成分。

在芝加哥南区残破的房屋、油腻的厨房、充斥着汗味和廉价酒精气息的“阿莱姆”酒吧里,Gallagher一家和他们周围那群同样挣扎于生活边缘的朋友们,用整整十一季的狂野、混乱、心碎、荒诞又不可思议地坚韧,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家庭剧、成长剧甚至黑色喜剧的认知。

《无耻之徒》远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家庭奇观秀”,它是一部用最粗糙甚至令人不适的笔触,蘸满生活底层最真实也最浑浊的泥浆,涂抹出来的一部关于贫困、生存、爱与背叛的现代都市浮世绘,其大胆程度令人咂舌,其深度却又让人在笑出眼泪或心头一紧的瞬间,被那潜藏于“无耻”表象之下汹涌澎湃的生命力所震撼。

来看看这“无耻”的一家人:

老爹Frank是一个集合酒鬼、瘾君子、骗子、滥情、流浪汉等几乎所有人性之恶于一体的“无耻之徒”,他的一生都是在作死,却一次又一次的“重返人间”;

他大多时候会让人恨的牙痒,但偶尔也能迸发零星的“人性之光”——哪怕只有一丁点,在Frank老爹身上也已经是“上帝开恩”般的难能可贵了。

老妈Monica跟Frank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完美复刻了Frank身上的所有标签之外,她甚至比Frank还让人无语。

Frank虽然是个没什么责任感的老爹,但几乎没有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消失过,他经常添乱、从不帮忙,但总还是充满了每一个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虽然这种陪伴连最基本的精神寄托都算不上。

老妈在彻底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一共出现了两三次,每一次都是走投无路、每一次都带来各种麻烦,让本就贫困的Gallagher家一次次雪上加霜。对了,她还把精神疾病遗传给了二儿子。

老姐Fiona是一个割裂者,一方面她在未成年时便被迫承担了本应由“父母”所承担的责任,她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养活了包括自己、老爹在内的所有Gallagher一家,这个瘦弱而单薄身体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用尽全力将五个弟妹从小带大,她在一次次生活重击中迷失,却又一次次重拾勇气、坚韧的像一棵野草;

另一方面,她也遗传了一部分老爹和老妈身上的标签:天生的酒鬼、偶尔的瘾君子和骗子、标准的滥情者(无数前男友)……当然这些行为很多都被她归为应对各种生活压力的理所当然。

大哥Lip是另外一个方向上的割裂者,一方面他毫无意外的与爹、妈、姐一样保持着“无耻之徒”的队形,酒鬼(后来戒了)、烟鬼(成年后香烟从不离手)、骗子、滥情(外号南区“捅神”)、作死;

另一方面,他在幼年便把超乎常人的天赋展露无遗,学习手到擒来,许多人都把他当作是未来科学家……

大好前程都被他自己作没了,究其原因是他曾窥到过所谓“上层社会”的虚伪,他宁可自甘堕落做一个真实的社会底层,也不想通过伪装、攀附与那些占据无尽资源的伪君子为伍。

好在后来他也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锚点——对家庭成员的责任。

二哥Ian其实在很多方面都要比上面四位收敛很多,但他又添了两个新标签:精神病患者(遗传老妈)、同性恋者(未成年时就产生了这种意识),这两个属性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他冒名去当过兵,从事过急救、消防等半公益性工作,也做过脱衣舞者,但他的高光时刻来自于精神疾病发作时期被众多信徒奉为所谓的“基(ji)督”,成为反抗传统、捍卫“同性”的扛旗者。

兜兜转转后,他终究与来自波兰的“丈夫”Mickey双宿双飞了。

二姐Debbie身上最明亮的标签是“单亲妈妈”(未成年就自愿当妈)、“探索中的同性恋者”(其实是双),当然她也是一个“自私”形象的最佳写照。

Debbie小的时候经常做很多事,妄图维护Gallagher家族的完整,长大后她做的各种事都是出于“为自己”的目的,但结果总是在“坑自己”。

她从渴望被关爱的小孩长成为棱角分明的叛逆少女,早孕的选择将她瞬间抛入成年生活的漩涡,一边笨拙地学习着为母之道,一边在生活的挤压下变得坚硬而冷酷。

三哥Carl人称“卡神”,前后差异巨大。

前几季中未成年的他哪里是什么“无耻之徒”啊,那根本就是“邪恶之徒”,总是搞各种常人不敢想象的恶作剧,脸上挂着得意而邪恶的笑,好像时刻在告诉所有人“一切都在哥的掌握中”。

后面他像换了一个人,想当出色的兵和捍卫正义的警察,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他至始至终都是智商堪忧的存在,学习一塌糊涂,常常难以跟上周围人的思维。

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对美国社会机制、阶级流动与身份认同的一种尖锐讽刺与另类注解。

小弟Liam是个小黑,你敢想象在一个全白人的家庭出生了一个纯黑的小孩……

前几季中他还太小,搞不出什么事情,存在感很低。后面几季伴随着他开始上学、和老爹Frank组团“诈骗”等,Gallagher家的“无耻”基因也逐渐在觉醒,但总体可控。

他身上有和Lip相当的学习天赋,给人一种未来可期的感觉。

这就是世居芝加哥南区(贫民区)的Gallagher一家人。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家人。他们的成长、堕落、失败、微小的胜利和永恒的挣扎,构成了剧集最坚硬的内核。

当然,同样神奇的还有他们那些奇葩邻居。

维罗妮卡和Kev,白加黑组合的酒馆夫妇,曾拥有一个来自俄罗斯、身材极好的女“侍者”。

最匪夷所思的是在妻子的“骚操作”下,Kev亲手送给风韵犹存的黑人岳母一个孩子。

来自波兰的“野蛮人”Milkovich一家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与Gallagher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有过一对一感情。

这个儿子(Mickey Milkovich)最后成了二哥的“丈夫”、或者说是Gallagher家的“儿媳”(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类似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有很多很多。

Gallagher一家具有磁铁一样的魔力,只是和他们接触的人,都会天然的产生“近墨者黑”化学反应:

老姐的众多前男友各有各个的问题,但他们身上所有的问题加起来好像也不如老姐自己的问题多。

大哥Lip的大学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教授:男教授作为标准的酒鬼,喝没了自己的职业和生命,但却给了他父亲一样的教育和关怀;

女教授是个身材出众的性瘾者,常与Lip探讨人生,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搞砸了学业。

说实话,当我在看前几季的时候,我的三观是一直处于被按在地上摩擦的状态。

各种超乎正常人想象的操作在任何“Gallagher”家人那里都属小儿科。

所以看到这个阶段我就已经开始下了一个并不算大胆的结论:他们可能都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天生的坏种”。

但在看完中间的几季之后,我又毫不犹豫的自我打脸了:

整个成长过程,Gallagher家的孩子们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正确的引导,面对生活,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如何活着,然后是如何活的开心。看似常态的寻欢作乐,不过都是苦中作乐。

Gallagher家族有一种天然的能力:把任何走向“好”的一面的事情都搞砸。

老姐除了是个“渣男”吸尘器以外,她因为管不住下半身而亲手搞砸了自己的几次婚姻或情侣关系,因为酗酒搞砸了自己辛苦努力得到的工作机会、职位……无论是感情还是物质,她看似努力、看似付出,结果总是兜兜转转“一夜返贫”。

好在她还有一个黑人邻居好闺蜜(酒馆老板娘),时不时可以互诉衷肠。

大哥除了是“行走的荷尔蒙”以外,总是因为自己的任性、酗酒、坏脾气,一次又一次的浪费自己在学习力上的天赋,作为一个成绩优等生一次又一次因为自己的“作”被搞到退学的地步。好在他遇到了前文提到的那个同样酗酒的邋遢教授,给他上了很重要的人生之课。

这样的例子在这家人的身上不胜枚举。

但,他们同样具有另外一种天然的能力:任何困难都能熬得过去。

虽然有的时候打的头破血流,有的时候用最恶毒的话语互相咒骂,但转过头去他们依旧还是家人,当家庭成员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的伸出手去——除了不顾家的爹和妈。

到后面的几季,离别占据了主要的剧情。

当我们的“女神”Fiona带着对陌生世界的渴望登上远行的飞机,义无反顾的与南区割裂,“叛逃”Gallagher家族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祝福着她,Fiona终于可以不再被亲情所赋予的责任枷锁捆绑而彻底为自己活着了——她总算真正学会了老爹Frank的人生哲学:以自我为中心,毫无责任感。

自从爹妈将这个“四男两女一黑五白”的孩子组合一股脑的都丢给尚未成年的Fiona之后,她就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

现在想来,她之前的那些看似荒谬的“作”,不过是一种暂时卸下包袱的自我尝试,虽然种种尝试都以失败、自污、崩溃而告终,但她确实曾经勇敢的尝试过!总好过你我,被困在人生的模具中动弹不得。

她是勇敢的,登上离去的飞机从此不回头。

再不用去管Gallagher一家是死是活,毕竟她作为“大姐”的这份责任早已超额完成。

在我的想象中,现在的菲奥娜一定在温热带的某个海滩上(她讨厌芝加哥的寒冷),穿着漂亮的比基尼,秀着依旧匀称苗条的好身材,当然,身边肯定少不得一个帅气的男人。

这部剧最震撼的魔力在于它的极端真实与极致荒诞的完美混搭

我们目睹了Frank Gallagher几乎穷尽了人类所能想象的堕落方式——他把救济金换成酒,卖掉亲骨肉的器官,躺在邻居的浴缸里装死骗丧葬费,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大闹只为抢镜头……他的行为准则似乎就是“无耻无下限”。

然而,即便他如此彻底地摒弃了作为丈夫、父亲甚至一个人的基本责任,剧集也从未将其彻底漫画化。

老爹Frank Gallagher的终极离别(芭比Q)到来的时候,我们偶尔瞥见他对亡妻的扭曲依恋,在濒死幻觉中对孩子们零碎的愧意,或是在某种绝对清醒的绝望时刻,说出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台词:

“我不是恨你们胜过爱酒精,我是爱自己胜过恨酒精。”

这种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Frank成为一个令人作呕却又无法完全憎恨的独特存在,一个行走的灾难,却也是这个破碎家庭某种怪异引力场的中心。

当老爹Frank的人生接近终点的时候,他因为得了“酒精性老年痴呆”竟然变得有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在“死到临头”之前还给Gallagher家族的孩子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一些生活的真相。

一个“正常”的Frank是不会写这种信的,他只会用欺骗、抛弃、咒骂这种更直接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人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来漂亮国的编剧也知道这句中华格言。

然而,这封珍贵的信直到Frank驾鹤(酒吧的椅子)西去也没有被孩子们看到。

唯一看到这封信的是二姐的女儿,她拆开了信,并毫无迟疑的用彩笔在上面一通乱涂……

干了一辈子“坏事”的Frank,临死之前写了一封还算正常的信,但也只感动了他自己。

编剧是懂讽刺的。

Frank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死去,孤独却又带着Gallagher式的黑色幽默(他因疫苗救了穷人而暴怒)。

他最后关于家人的呓语,与镜头扫过那些空荡房间的景象,形成了强烈对比和复杂共鸣。那个象征着他们曾经为了骗取福利而假装“家庭温馨”的厨房模型轰然崩塌,恰是他们这一路走来荒诞又真实的写照。

最后一幕,Frank的骨灰洒入芝加哥的河流,随波漂流,路过每一个曾发生故事的地标——阿莱姆酒吧、旧居、曾经的高中……

像是这个家庭与这座城市混乱纠缠的历史最后一场无声巡礼。

Gallagher家族的人各自离去:

Fiona带着遗憾缺席,Lip成了父亲选择脚踏实地,Ian与Mickey在阳光普照的异国海滩上享受得来不易的安宁(一个关于幸福的罕见确切的镜头),Debbie带着女儿再次上路寻找新生活,Carl成为警察守护秩序,Liam踏上新的旅程。

在大哥Lip的主持下,Gallagher们要卖掉老掉牙的房子离开长大的地方,一个肮脏的南区,好像再无可恋,而当这一切出现在人们的回忆里时,却又处处让人留恋。

没有人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完满成功”,每个人都带着累累伤痕,但他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继续前行,顽强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和立足之地。

整个观剧过程中,我总会忍不住的进行自我代入——我代入的并非是你所想象的那种“黄暴”情节,而是面对苦难、面对生老病死、面对唾手可得的机会、面对努力之后的失败、面对上流社会的鄙视……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如果是我……”会不会像“Gallagher”家一样毫无波澜或者说得过且过——这绝对是一种能力,而非“破罐子破摔”的惯性人生。

其实,像Frank一样活着也不错,正如他在结局时刻告诉黑儿子小不点的那样: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

芝加哥南区,绝非仅仅是背景板。它是角色命运紧密啮合的齿轮

这里的贫困是压倒性的、系统性的、代际传递的。

社会福利机构漏洞百出、公共服务匮乏、教育资源短缺、帮派横行、毒品泛滥、警察有时是保护者更多时候是麻烦本身……

Gallaghers的生存智慧,或者说“无耻”,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逼出来的“生存本能”——欺诈体系,利用漏洞,钻规则的边界,为了下一顿饭、下个月的房租甚至下一分钟的安全绞尽脑汁。剧集毫不避讳地展示了这种贫困带来的绝望、羞辱以及它对人格的侵蚀。

Fiona为付房租脱衣的照片;Lip在大学与富家子弟格格不入的窘迫,最终被精英体系排挤;Debbie为了奶粉钱做出极端的选择;Ian因付不起躁郁症药物而旧病复发……

这些令人窒息的片段不断提醒我们,贫穷不仅仅是账户余额不足,它是对人性尊严的慢性绞杀。这部剧因此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它撕开了美国梦光鲜表象下锈迹斑斑的底层现实。

剧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他们憎恨这个社区带来的困境,诅咒它,想逃离它,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它独特的“规则”和熟悉感。

最终,有些人像Fiona一样离开寻找新的可能,有些人像Lip一样选择留下来修补自己的生活,还有人像Frank一样,与这片废墟融为一体,成为它的一部分。

在混乱喧嚣的表面之下,《无耻之徒》从未真正远离情感联结这个主题。

Gallagher家族的爱是畸形的、有毒的、经常被生存需求所掩盖甚至扭曲的,但它却真实且顽固地存在着

它是Fiona为弟妹们放弃自己人生的那份沉重付出;

是Ian和Mickey在枪口下、在监狱里、在无数磨难后仍能爆发出的那种原始、忠诚、不顾一切的情感(他们的复合婚礼堪称全剧最动人的时刻之一,粗粝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浪漫);

是Lip在经历万般挫折后,对Fred那份小心翼翼却坚定的父爱;

是Debbie对女儿Frany的全力以赴(哪怕方法笨拙);

是Carl身上时不时闪现的、对家人笨拙的保护欲;

甚至包括孩子们在Frank病危时轮流陪护的复杂心情——恨意未消,却也做不到彻底视若无睹。

他们的忠诚以“无耻”的方式呈现:互相偷钱是日常,背后吐槽是常态,在关键时刻可能背叛对方(比如Fiona离开引起的巨大风波),但当外部威胁降临时,那种源自血液的本能又会让他们暂时放下嫌隙,一致对外。

这种家族纽带极其坚韧却也伤痕累累,是剧中情感张力的核心源泉,它诠释了什么是打不散、骂不断、刻在骨子里的“家人”。

贯穿十一季,《无耻之徒》的核心叙事之一是成长与挣扎

这不是童话般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了倒退、迂回、自我毁灭和意外救赎的坎坷路途。

最显著的是Lip的历程。

一颗被所有人寄予厚望的彗星,陨落过程无比惨烈。

大学的失败、酗酒、无数次搞砸工作和感情,他与自我毁灭倾向的搏斗惊心动魄。

最终,当他放下高学历带来的执念,选择一份技工工作,稳定下来,承担起对妻儿的责任,那份曾被视为失败的“落地”,反而成为最珍贵的成长勋章。

Ian的成长是在黑暗中寻找光。

从懵懂的同性探索,到与Mickey暴烈爱情的纠缠,再到正视自己的躁郁症并与之共处。

从救赎他人(消防员)中实现自我救赎,他与Mickey最终建立的稳固关系,是他们历经磨难后彼此守护的证明。

Fiona的轨迹是关于责任的重担与个人救赎的悖论。

她撑起整个家十余年,最终却仿佛被困在自己建造的牢笼中。

她的离开是复杂的:是背叛?是终于放下的自由?亦或是在新的地方继续那未结束的寻找?这个开放结局本身就足够耐人寻味。

Debbie则在少女母亲的身份下经历着早熟与滞后的撕裂。

她试图证明自己能行,却常常用最错误的方法,在变得强硬的同时也失去了部分纯真,她的成长伴随着巨大的阵痛和现实的残酷。

Carl的人生反转充满了讽刺意味——从街头小霸王到维护秩序的警察,其间的心理转变和内在矛盾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

甚至Frank,也有他极其缓慢、极其有限、且最终导向死亡的“成长”——在最后一季里,他对往昔片段的忆起,那些零碎的、关于孩子们的正面记忆,是他腐朽生命中意外闪现的至臻至宝的人性微光。

当然,还有那些环绕在Gallagher家周围、同样光芒四射的配角们:

维罗妮卡和Kev是混乱世界中温暖坚定的锚点,他们从“阿莱姆”的吧台延伸到多个孩子的跨种族家庭,面对无数挑战却始终恩爱如初,他们的稳定存在本身就是对Gallagher家无序世界的一种平衡和安慰。

Mickey Milkovich(二姐夫or二嫂……随便吧),从一个满口脏话、内心恐惧深柜、行事暴力的流氓,成长为Ian生命中最深沉、最不计代价的爱人,他的蜕变是全剧最令人动容的弧光之一。

……这些人物共同构建了南区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使得《无耻之徒》的世界观无比丰满。

《无耻之徒》之所以能持续十一季并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它拒绝美化,拥抱真实——那种混杂着屎尿屁、酒精、谎言、债务、混乱不堪的真实,以及在这片废墟中依然如杂草般疯长旺盛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求生欲望和未被泯灭的人性微光

它展示了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爱会变形但难以绝迹;

成长绝非坦途,充满了泥泞的岔路;

阶级的藩篱沉重难破,但个体仍然在命运的缝隙中努力呼吸、挣扎,试图凿出一点光。

Frank Gallagher可能是“无耻”的最佳代言人,但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剧集,最终超越了他,成为了一曲唱给所有在生活底层挣扎、受伤、犯错却从未停止搏斗的灵魂的另类颂歌。

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无耻”的人生,也可能在破碎和混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某种意义上的韧性与尊严。

当我们在荧幕外为他们的大胆行径瞠目结舌时,内心深处或许也隐约响起了一声低沉的共鸣——关于生存的艰难、家的牵绊,以及在一切都糟糕透顶时,那份该死的、“老子/老娘还没趴下”的、Gallagher式的韧劲。

这,就是《无耻之徒》留下的最深刻烙印。

再见酒鬼Frank老爹,再见“脏乱差”的芝加哥南区,再见“女神”Fiona,再见“捅神”Lip,再见“基督”Ian,再见“忽直忽弯”的单亲妈妈Debbie,再见“警中卫道士”Carl,再见未来可期的小黑Liam……

再见了,一群彻头彻尾但又真实不虚的“无耻之徒”。

友情提示,如果你用一种猎奇的眼光去看这部剧,抱歉,你所爱好的“黄暴”剧情在后面几季几乎已经彻底消失了,当然除了那些角色的对话中——他们一向口无遮拦,这是芝加哥南区的精神之一。

心向阳光满眼春

别忘了:关注/点赞/转发/评论

来源:梦回迷城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