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搭台,创新力唱戏,《子夜归》探古装剧新路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4 12:59 1

摘要:今年的剧集暑期档,古装剧依旧在整体数量和赛道产值体量上占据上风。但当下古装剧面临的创作“瓶颈”依旧不容小觑:传统的两大古装剧创作路径,也就是追求落地感的大制作和刻骨铭心的浪漫古言,都陷入了创作徘徊期。

九月伊始,既是万象更新的开学季,也是暑期档的复盘时。

今年的剧集暑期档,古装剧依旧在整体数量和赛道产值体量上占据上风。但当下古装剧面临的创作“瓶颈”依旧不容小觑:传统的两大古装剧创作路径,也就是追求落地感的大制作和刻骨铭心的浪漫古言,都陷入了创作徘徊期。

这两类剧,前者需要深入史籍的笨功夫和链接当下情绪的巧思,创作难度大、周期长,佳作可遇不可求。

后者则在反“恋爱脑”的舆论环境下举步维艰,即便拍也往往要做好事倍功半的心理准备。

不过,观众对古装剧的文娱需求并没有下降。因此,在古装剧的两大传统创作路径之外,从业者也并未停止过对古装剧亚类型、分支题材的探索。

能够张扬想象力、写就现世寓言的志怪剧,便是其中一种。

近日,在腾讯视频热播、由柠萌影视及旗下青柠萌出品的《子夜归》,便是在志怪这一古装分支题材上的又一次进阶。

瑰丽的奇想长安

追完《子夜归》,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主创几乎要洇出荧屏的“想象力”。

这部剧虚构了一个人与妖共存、繁盛与诡象并生的长安,用十八年前“长安大火”的悬疑主线串起全剧,讲述了拥有双重身份的男女主,在恋张力和强对抗中携手破获一起又一起的诡事妖案,共护人妖两界太平的故事。

这个故事梗概看起来不复杂,但想要在荧屏上呈现却一点也不简单。

尤其是这虚构的“折叠长安”。历史上的“长安”,是个特定的城市空间,同时也是个集合了代代人美好想象的文化符号。《子夜归》要做的不是对历史上长安盛况的复原,而是夹杂当代价值寄托、审美期许,用想象力重构的长安。

《子夜归》里的人间长安以侯府、衙府、民居、市井为主舞台。

武祯(田曦薇 饰)居住的豫国公府与她的身份匹配,有雕栏玉砌的气派又有移步换景之典雅。相较而言,梅逐雨(许凯 饰)的居所就质朴许多,陈设简单、雅致,以花草点缀庭院。

衙府则以梅逐雨当值的玄鉴司为代表,整体建筑风格庄严、构造规制得当。尤其是合院建筑中的天井,采用了暗示“天地六合”的六角形制,与玄鉴司的职能相互呼应。

市井空间则讲究个纹饰繁复、眼花缭乱,无论是如意楼还是相思坊,都是从地毯到屏风无一处不纹饰精美,从窗棂到案几无一处不精雕细琢。

到了晚上,白日隐藏于长安中的“妖市”便喧闹起来,成为了主角。

其实,根据当时文人的散录杂记,历史上的长安也有颇带神秘色彩的“鬼市”。只不过,这“鬼市”里活跃的不是鬼,不过是想要在晚间宵禁后能寻些乐子、买点东西的普通百姓,也可以理解为唐朝的地摊经济。

《子夜归》里的“妖市”,在“鬼市”的基础上又放飞了一层想象力,把它描绘成了各种精怪小妖热闹生活、交易的地方。

在视觉风格上,《子夜归》里的“妖市”用色大胆、鲜明、浓重,有很强烈的视觉张力。

造型符号上则融入了傩戏面具、木偶戏等传统文化元素,再加上各种不同本体炼化成的妖呈现的不同妆造、形态,整体形成了绚烂包容又有独特性的中式志怪美学。

在看《子夜归》里的“妖市”时,我常常会忘掉他们妖的身份,觉得他们就是一群不便在白天长安市坊中活动的普通人。他们偏安一隅,建起了自己的“地下城”,要的不过就是过上平和、自在的日子。

这么一想来,便觉得这“志怪”也没那么猎奇了。

言妖事,状人心

虽然在空间呈现和带有青春感的盛唐妆造上放飞想象力,但《子夜归》的故事并未悬在空中。

就拿剧中呈现的一例例诡事妖案来说。

《子夜归》的妖邪精怪并不是难摹其貌、状其形的未知生物,反而是我们熟悉的身边物。

在这里,不仅蛇、猫、鼠、鸟、山茶、仙草这类大家熟悉的动植物可以修炼成妖,像书、耳环、影子、墨迹、瘴气、蒲团这些日常事物也可以成妖。有化为人形的高阶妖,也有保留本体形态的低阶妖,还有幻为无形的终极妖。

这种本体选择,让《子夜归》中的妖不再因未知而可怖,反而多了几分亲切和可爱。

不过,无论这些妖的形态多么千变万化,施展妖力时多么诡形怪状,围绕他们发生的奇情、奇事,主题还是我们熟悉的爱、恨、情、仇、怨、念、思,传递的价值还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独立、自由、勇气、公平……

比如,开篇的蝙蝠妖蝠夕(黄日莹 饰),让她陷入魔障的便是对“一体双生”之情的执着。

最后彻底点醒蝠夕则是猫公的一段话:有灵有识已是难得,怎么会因为没有伴侣便没了意义?双生相伴固然美好,但独行于世也自有其滋味和意义,两者各有其美。

这一妖案虽奇,但映照的还是当下困境,回应的还是现实中大家都关心的婚恋议题。

再比如,让无数观众动容的影妖案。

作为一个委身华灯之中的卑微“影妖”,她从不敢做坏事,也不敢多言争取,只求看似知己的世家子弟为她付梓诗文。没想到的是,看似名门之后的知己实为纨绔渣男,不仅霸占了诗文为自己赢得才名,还将“影妖”贬低至尘土之中。最终,“影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复仇。

这看上去这是一场卑微小妖由怨而生的报复,实则是通过对盗诗郎君的讽刺,实现的一次为被污名化、匿名化的女性群体的发声。有多少道貌岸然的君子,实则盗世欺名、沽名钓誉?这以妖案所彰显的“女本位”表达和抗争意识,与当下有着跨越时空的共振。

除此之外,还有乐得纯粹守护和陪伴,最终为了保护心上人献上生命的“山茶精”。这对结局凄美的伴侣,诠释了知己之间守护彼此的纯真情谊。

还有因被世人误解,选择用因果报复贪欲的仙草妖。他的选择,则展现了流言和对善意的辜负可能会造成的恶果。

还有品香会上上演的鹅妖案,反思了为求奇、求贵不惜残害生灵的扭曲审美观……

每一件精怪奇事都有合理因缘和深刻情感逻辑,都与当下议题巧妙地遥相呼应。这便是《子夜归》里的以妖事状人心

类似的落地逻辑,也体现在几位主角身上。

比如,梅逐雨和武祯的身份设定。剧中,梅逐雨明里在玄鉴司当值,实则是背负捉妖使命的天师;武祯白天是纨绔的长安县主,晚上则是执管妖市的猫公。他们的之间不仅存在着宿敌矛盾,还有位次之别。

武祯不同于一般古装剧中的女主,她并不是弱小、困顿,等待被拯救的对象,而是一个自身能力强大、情感抉择主动且社会地位远高于男主角的女性。这样的新鲜性别视角,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更易共鸣。

梅逐雨也是同样,有着超前的价值观。

比如,他在剧中就有对“牛郎织女”话本故事的不同发言。在他看来,神女竟会对偷自己衣裳的人一见如故,简直不可理解。种地郎会为了占有一个女性去偷衣服,也实在是人品不行。

再比如,梅四(易大千 饰)和蛇公柳太真(王佳怡 饰)之间的关系。

这两人一蛇妖一凡人的设定,像极了关于白蛇精的民间传说。但《子夜归》偏不走寻常路。这里是凡人梅四对蛇公柳太真先动心,并不舍追随。在了解到柳太真可能对妖感兴趣后,他便爱屋及乌地钻研相关志述。哪怕在见到蛇公的真身后,他也没有畏惧只一心想着守护。

这种志怪新编的拍法,正是《子夜归》打动当下观众的关键。

还是那句话,志怪从来不是单纯地要讲妖鬼之事。如果说蒲松龄写《聊斋》是要借书中的花狐鬼魅来寄托自己的“孤愤”之情,那我想《子夜归》的主创们在拍剧时,同样灌注的是他们对人心、人性和人情的当代认知。

三部古装,柠萌方法得验

《子夜归》是柠萌影视和青柠萌厂牌在这个暑期档上线的第二部古装剧。

在此之前,凭借对古装剧解构又建构的穿书剧《书卷一梦》,柠萌影视已经给观众带来了诸多惊喜。

过去,在大众认知中,柠萌影视并不是一家以古装剧见长的内容公司。但从2023年末上线的《一念关山》到今年暑期档两连发的《书卷一梦》《子夜归》,柠萌影视用青柠萌厂牌下的三部古装作品证明了自己在古装赛道,已经建立起一套兼具质感与辨识度的新叙事标准及审美体系。

一方面,是柠萌在视听呈现、叙事能力等维度持续带来新颖表达。

比如,《一念关山》以“公路叙事+实感武侠”打破传统古装剧框架,以原创剧本开拓出具有强烈江湖气息和旅途节奏的新式古装剧体验,在IP改编为主的市场中显得尤为难得。

《书卷一梦》融合了“穿书”设定与游戏感结构,以快进、闪回、多重存档等互动叙事元素,构建出轻快又具有meta趣味的世界。

而《子夜归》则是凭借极致的美学探索将“人妖共生”的主题视觉化,拓宽了古装奇幻的类型边界;在此之前,还很少有哪部剧能将人妖共存的世界观拍得如此瑰丽。

另一方面,则是支撑持续创新落地稳定品控能力。

在不同类型、不同设定的项目中,柠萌都体现出对内容品质的统一把控:

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剧本,一定有对接当下观众审美偏好的叙事变奏;无论什么体量的制作,始终追求视听上的记忆点和辨识度;无论与什么市场评级的演员合作,在演员选择与角色构建上,始终强调“人设契合演技加持”,最大化每位演员的潜力。

正是这种系统性、标准化的品控体系,使得柠萌在古装剧赛道的创新不止于概念,而成为可被持续输出的内容能力。

当下,古装剧的生产亟待突破“路径依赖”,我想,古装剧创作的柠萌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文/铁皮小鼓】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