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华 70 岁生日那天,江亚菲拎着蛋糕闯进丁家院子,叉着腰骂继子们 "连碗长寿面都不会做"。
德华 70 岁生日那天,江亚菲拎着蛋糕闯进丁家院子,叉着腰骂继子们 "连碗长寿面都不会做"。
而亲闺女丁小样站在门后,手里攥着刚买的毛线,直到亚菲把她推到德华面前,才挤出一句 "妈,生日快乐"。
观众总骂小样心硬,可没人注意她攥着毛线的手在发抖 —— 这双手,从小就没在丁家饭桌上伸直过。
老丁还在时,丁家饭桌永远摆着五副主位碗筷。
四个继子围着老丁谈工作、说农活,唾沫星子溅到菜盘子里也没人在意。
小样和德华的碗永远放在最靠边的小凳上,德华给女儿夹块肉,得趁继子们举杯的空当快手快脚地完成。
有次小样怯生生说 "爸,我想考县里中学",正说得起劲的三哥头都没抬:
"丫头片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早晚要嫁人。"
老丁嗯了一声,算是表了态,小样扒拉着碗里的饭,把 "县中学录取通知书" 三个字咽回了肚子里。
这种沉默像遗传病,在丁家蔓延了十几年。
老丁去世那天,四个继子在堂屋商量后事,大哥拍板 "跟我妈合葬",二哥三哥连声附和。
小样站在门框边,想替妈说句 "我妈也嫁过来三十年了",可话到嘴边变成了蚊子叫。
后来亚菲气冲冲赶来拍桌子,指着继子们鼻子骂 "没良心",小样才敢拉着德华的衣角掉眼泪。
她不是不想争,是从小到大在丁家饭桌上,她连插嘴的资格都没有。
德华摔断腿那次,雪下得正紧,德华去给继子送腌菜,在结冰的台阶上滑倒了。
邻居把她扶回家,四个继子来看了看,留下句 "找个护工" 就各自走了。
小样接到电话连夜赶回来,她蹲下来给妈擦冻疮,德华拉着她的手说 "别跟你哥闹",小样点点头,转身去厨房烧热水,壶盖砰砰响着,像她没敢哭出来的声音。
她不是不想护着妈,是丁家的规矩早把她的骨头磨软了。
小时候看见继子们把妈做的棉鞋扔在地上,她只会默默捡起来擦干净;
长大点听见嫂子们背后说妈 "老 不死",她只会拉着妈去赶集躲开是非。
连德华都习惯了这种沉默,有次亚菲替小样抱不平,德华还劝 "她哥几个不容易"。
后来小样在外地教书,每次寄钱回家都要备注 "给我妈买营养品",可钱总被二哥拿去打酒。
她偷偷托邻居给妈送暖水袋,转头就听说被嫂子拿去给孩子用了。
有年寒假回家,她看见妈还穿着补丁袜子,就把刚发的工资全取出来,想给妈买双新鞋。
可二哥堵在门口要钱,说 "你哥做生意缺钱",小样攥着钱包的手直抖,最后还是把钱递了过去。
她在学校宿舍哭了半宿,不是心疼钱,是恨自己没本事。
那些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小城,别人都在忙着抓机遇,她却被丁家的烂摊子拖得喘不过气。
有次她鼓起勇气跟大哥说 "想接妈去我那住",大哥冷笑 "你一个丫头片子能撑起啥家",这句话像钉子,把她的孝心钉死在了原地。
德华最后还是回了江家养老。
搬家那天,小样给妈收拾行李,从旧棉袄里摸出一沓汇款单,每张都写着她的名字,却没一张被兑现成营养品。
德华摸着汇款单说 "妈知道你不容易",小样突然跪在地上,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在妈面前放声大哭,哭得像个没人要的孩子。
很多观众不懂,亲闺女怎么就不如侄女贴心?
可他们没见过,小样在丁家饭桌上被忽视的十几年;
没见过她想争却不敢开口的无数个瞬间。
《父母爱情》最残忍的不是生离死别,是它撕开了重组家庭的遮羞布:
有些孩子不是不爱父母,是在长年累月的轻视里,早就忘了怎么大声说爱。
德华到最后都没怪过小样。
她知道女儿的沉默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 "妈,我疼你"。
亲情里最遗憾的从来不是不爱,是爱到最后,连句 "妈,我护你" 都喊不出口。
来源:智勇双全菠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