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年,几乎每个月都会产出几部爆款,收视数据光鲜亮丽,观众追的不亦乐乎。
九三阅兵终于来了。
我相信所有看了阅兵直播的观众,都像我现在这样,热血沸腾,又满心骄傲。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份特别的剧单。来纪念这份不能忘却的记忆:抗战剧。
这些年,几乎每个月都会产出几部爆款,收视数据光鲜亮丽,观众追的不亦乐乎。
但爆剧花期难长久,真正留在观众记忆中的,才是经历时间淬炼的好剧。
就像今天我们回望的这10部豆瓣评分领先的抗战剧,尽管很多剧情早已滚瓜烂熟,但每次看还是乐此不疲。
透过这些抗战剧经典,我们也能看到,十四载浴血奋战,同仇敌忾的中华儿女,气吞山河的壮歌中——
抗战英雄们挺立的脊梁,化为根植在血脉里的记忆。
不愿忘却,正是因为我们珍爱和平。
播出时间:2012年 主演:黄渤、童瑶
一部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抗战剧。
也是少见地用黑色幽默的笔触,以“痞子民兵” 视角切入,去描绘抗战的“非典型抗战剧”。
葛二蛋长得不好看。但正是这个牙缝滋得比鼻孔大、啃窝头骂鬼子、装傻子偷情报,让黄渤贡献出电视剧巅峰演技,浑身都放射着小人物的智勇光芒。
就像剧中老张的评价“面带猪相,内心嘹亮”。
黄渤用看不出演技的演技,演活了一个重情义、出奇兵的草根英雄。
在一出荒诞喜剧中,故事还铺陈了葛二蛋和麦子这对嘻嘻哈哈两小无猜到机关算尽兵戎相见的决裂兄弟。
全剧到最后,葛二蛋还是没能过上讨一房俊俏媳妇儿,安安生生的日子。
但观众知道像葛二蛋这样的小人物,究竟为何而战。
民兵,也是真英雄。
播出时间:2010年 主演:文章、杜玉明、张若昀
一部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但绝对让人难忘的抗战剧。
文章饰演的周卫国主角光环确实强大,剧集在战场细节上也确实有瑕疵。
但观众喜欢剧集硬气的叙事风格,喜欢故事中抗战军民的野性和血性,也喜欢剧中大家齐心协力打鬼子的氛围。
面对侵略与残害,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抗战军民,会受伤,会吃败仗,但也会像雪地里的雪豹一样,将士用命,血战到底。
全剧打到最后,周卫国身边的人,除了虎子他们几个,全牺牲了。
但观众会记住周老爷子那句,“倭寇除尽日,我儿还家时”!
民族血性,是从土地里烧出来,人心里长出来的。
播出时间:2014年 主演:张丰毅、佟瑞欣、马晓伟、郑昊
有不少人说,这是风格最正的抗战剧之一。
全剧首次全景还原三次长沙会战,在全面呈现了薛岳的“天炉战法”——诱敌深入、利用长沙水系地形围歼日军。
全剧抛弃了多余的情感戏,把故事重点放在战场的战略博弈上,战场细节得到军迷力赞,看完观众就明白,什么叫“打仗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剧集将三次长沙会战的思路都讲得清清楚楚,还结合了会战期间国内外形势。
剧中战斗场面大量采用实景拍摄,炸点距离演员仅 5 米,拍摄实感很强,场面气势恢宏。
后来拍出了《跨过鸭绿江》《西北岁月》的导演董亚春功不可没。
张丰毅则将薛岳演得极具神采。
剧集不仅与“手撕鬼子”神剧划清界限,更证明具有史诗气质,还原战争宏大场面与战略细节的抗战正剧、大剧同样能受观众欢迎。
历史用之以还原,正道也。
播出时间:2009年 主演:廖凡、张译、李晨、杨烁
一出小人物的抗战史诗。
导演孔笙、编剧兰晓龙,演员阵容中一个柏林影帝,一个国民影帝,回头看算得上抗战剧阵容顶配了。
剧集讲述了在沦陷小城沽宁,四个浴血抗战的 “非典型英雄”:留洋博士、底层劳工、失意诗人、流浪少年。
很多人说全剧最后的三分之一是在恸哭中看完的。还有很多人记住了剧中那句台词:“我们不怕死,但怕自己死得没有价值”。
廖凡饰演的知识分子欧阳山川,张译饰演的 “小何” 都被观众记在心里。
杨烁饰演的四道风也极精彩。
这背后少不了兰晓龙对每个人的精心刻画。
这也是少数在抗战剧中,深刻讨论生存、信念与牺牲的作品,说是艺术作品绝不为过。
但剧集没有讨好观众。留下了一个残酷到无以复加的结局。
四道风他们牺牲的一刻,剧集就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放大到极致。
故事也让我们知道,战争年代的草根英雄们眼中「牺牲」的意义为何:能多救一个人中国人,就多救一个中国人,能多杀一个鬼子,就多杀一个鬼子。
播出时间:2011年 主演:黄海波、王雷、姚芊羽、李健
《狂飙》导演徐纪周拍摄的抗战剧,也被很多观众认为,是表现小人物最好的抗战剧之一。
剧集前半段融入了大量喜剧桥段,尤其是杂牌军 “李大本事” 那些喜剧式打法:用驴皮影戏迷惑日军、拿行军锅当装甲车。
但看了20 集喜剧的观众,看到全剧后 10 集才明白,故事的深意。
前面主角凭着小聪明带着兄弟们一次次化险为夷,番号没搞到,结局最后一战队伍全打光了,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番号。
剧中也有红缨枪檫石头点燃炸药这类看似夸张的情节,但胜在塑造了李大本事、孙成海、陈峰、赛貂蝉等多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虽有戏剧化处理,但情感是真挚的,人物是扎实的,就没人会把它当抗战神剧。
看到最后,梳子放在纪念碑前,镜头慢慢拉远,很多观众眼泪哗哗落下,也从故事中体会何为中国军人的情、义、忠、信。
当最后的音乐响起,结局就剩几个人冲锋的段落中,观众才明白“番号”的深意:对这支杂牌部队而言,那不仅是一个编制代号,更是尊严与认同的象征。
最终番号虽随部队全员牺牲而“消失”,但中国军人在战场上留下的民族气节和军人血性,却成了“永不磨灭的番号”。
赢得胜利的,创造伟大的,从来都是无数的,无名的英雄。
播出时间:2015年 主演:张鲁一、周一围
《红色》当然是谍战剧,但把它归为弄堂里的抗战传奇也无不可。
全剧开场张鲁一演的徐天拎着小菜和一条鱼走出来的时候,观众还以为这是一部平平无奇的年代剧,结果越到后面,观众越是被惊掉下巴。
全剧将谍战、抗战、悬疑,甚至黑帮元素融于一炉,市井生活细节满满。
还是少数日军在剧中说日语的抗战剧。
剧集也拍出了另一种市井抗战的打法,“会计特工” 徐天在上海小弄堂设局,用数学公式破解密码、靠菜场情报硬核抗战,大结局陷入必死之境,竟还能绝处逢生,看得人内心豁然开朗。
全剧演员奉献了极其饱满生动的演出,”苏培盛“的上普,铁林的重情,柳爷的美貌,天妈的母爱,都够精彩。
就连裁缝店老板,小白相,大头,麻杆,小裁缝,小翠,老马,都构成精妙群像刻画。
后来拍了剧版《三体》的杨磊以有限成本拍出了大剧质感,灯光布景道具全都细致精妙,许多镜头特写都非常细腻,还精妙还原了上海小弄堂的市井和人情。
即使在战争环境下,像天妈这样的小市民,都努力秉持着自己的身份与优雅。
不过随着战争的发展,所有这些表面的优雅都出现了裂缝,最终难免留下唏嘘。
结局主角是大团圆,但像裁缝、药店夫妇等人物的体面与生命,终被残酷的枪声击碎。
抗战的胜利,付出了无数红色的代价。
播出时间:2014年 主演:霍建华、杨紫、任程伟、左小青、牛骏峰
我愿把这部正午阳光出品,孔笙导演的抗战大剧,称之为家族抗战史。
虽然全剧真实还原了“文夕大火”“长沙会战”等重大事件,但比起抗战剧,其实更像历史剧。
全剧没有外挂金手指,没有所向披靡的英雄,更多是战争中普通百姓的心酸苦楚,全剧聚焦一个家族的聚散兴衰,却让人真真切切感受战争造成的离别之苦。
我看第一集的时候,对胡家人实在喜欢不起来,除了姐夫靠谱,老爹太古板懦弱,哥哥成天嚷嚷败事有余,可最后每一个胡家人都让我肃然起敬。
杨紫在该剧中展现出童星转型后真正的演技实力,
霍建华在剧中帅出了抗战剧颜值天花板。
但我相信所有人心中最难忘的角色,一定是任程伟饰演的姐夫薛君山,是喜剧担当又深明大义,一个人扛起一个家族的麻烦,最后牺牲的一场戏,又让观众哭崩。
看到最后观众才更明白,战争最可怕的不是枪炮和战火,而是人的命运朝不保夕。
也由此更能理解为何要战长沙,因为家国本是一体,国后有家,所以要保家卫国。
很少一部抗战剧,既痛诉战争硝烟之残酷。又写尽保家卫国之壮烈。
归根到底还在四个字:有人味儿。
播出时间:2007年 主演:吴樾、鲍大志、刘金山、颜冠英
一部一看就让人想吃驴肉火烧的抗战情景喜剧。
全剧演员名气都不大,就动作明星吴樾有点名气,演孙友福的鲍大志,到《狂飙》才真正有些名气。
全剧以安邱城一家驴肉馆为背景,拍出了地下交通员蔡水根与日伪斗智斗勇的故事。也是把京派情景喜剧的语言艺术尽情发挥的作品。
一词多义、正话反说、错用成语、明褒暗贬,所有这些技巧被巧妙放入每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当中,时常令观众捧腹大笑。
我到现在还忘不了第8集中白翻译的那段经典对白: “本次青杀口大捷,皇军共缴获鸟枪两杆,土炮一门,骡子两匹,草料若干,还有十个鸡蛋,两只老母鸡。
皇军仅阵亡一人,但不幸误落悬崖摔死七人,误入山涧淹死九人,误落猎户捕捉野猪之陷阱夹伤一人,被我方流弹击中误伤九人,被骡子踢伤一人,另有黑藤太君和两名军曹下落不明。”
这里的幽默才是真幽默,处处可见一流的喜剧讽刺艺术。
剧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会说中文,但总是驴唇不对马嘴闹笑话的黑藤,有次接待完了几个中国人以后准备送客说:恕不远送,您留步!
客人(先是一愣):好的,您慢走!
倒可以把这句话送给被赶出中国的侵略者:恕不远送。
播出时间:2005年 主演: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童蕾、张桐
20年过去了,《亮剑》“抗战第一剧”的交椅依旧无人撼动。
年轻观众依然一次次感受着陪父辈看剧时,被《亮剑》支配的“恐惧”:只要电视台播,无论哪个台,无论是不是刚看完,必然再来一遍。
不过重复看了多少遍,都还是好看,看到和尚牺牲的时候还是难过。
但《亮剑》最厉害的不是统治了老一辈的遥控器,而是李云龙说的话,依然是被玩梗最多的口头禅。他的表情包,年轻人依然爱不释手。
什么是真顶流?就是多少年过去,大热剧来来去去,但大家挂在嘴边的还是《亮剑》。
只要李云龙 “意大利炮轰平安县城”“开炮!开炮!” 片段再现,就依然是年轻人鬼畜区 的“永恒顶流”。
虽然《亮剑》是经典战争剧,但它最难复刻的不是战争戏,而是人。
几乎没有一部抗战剧,同时留下李云龙、楚云飞、魏和尚、赵刚等这么多让观众记一辈子的经典角色。
当然这部剧最大胆的手笔,就是塑造了李云龙这样一个非典型英雄。
用他的劲敌和莫逆之交楚云飞的话说:“李云龙有股泥腿子的混劲儿。”
不听话、不信邪、尽给你来野路子。
但这么一个不经修饰的大老粗却比完美英雄更有感染力。
也是这样的人物,才让剧中的“亮剑精神”更深入人心——面对强敌,即便实力悬殊,也要敢于亮剑,奋勇一搏。
剧集的奖项、重播次数都远不足以反映剧集持续的生命力,就算豆瓣评分高达9.5,也不够。
它成了几代人心中的抗战剧标杆。
播出时间:2009年 主演: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邢佳栋、李晨
《我的团长我的团》到底是不是“国产战争剧天花板”?恐怕会一直让剧迷争论下去。
当年剧集由《士兵突击》原班人马打造,开播前备受期待,结果一播出,缓慢的节奏、深邃的台词加上时而晦涩的情节,直接把观众看愣了。
有观众几次鼓起勇气再看,但仍难以坚持看完。
谁能想到这部收视一般的抗战剧,却一路上演口碑反转,甚至超越《亮剑》成为评分最高的抗战剧。
它的好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爽感,而是需要静心细品。
细品,你才能明白段奕宏演的龙文章装疯卖傻凝聚散兵之智,明白张译演的孟烦了瘸腿仍喊 “我想让事情是它该有的样子”之执,还有邢佳栋演的虞啸卿最后时刻幻想之沉。
这部剧,也不只有一种视角。
有“炮灰团”在绝境中挣扎求生、浴血奋战。
有战争中小人物的恐惧、挣扎与觉醒。
有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有士兵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的血性与尊严。
这令剧集在抗战剧中显得格外冷峻与悲凉。
但剧集的厚度和高度也成为它的门槛,很多观众觉得故事太艰深,这也成为这部剧的争议所在。
但也正因它不迎合大众娱乐需求,是一部挑观众的作品,使其成为难以复制的经典。
结语尽管抗战剧市场不复昔日巅峰,但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有爆款佳作产出。
央视在播的两部抗战大剧《我们的河山》和《归队》渐入佳境,张永新执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也蓄势待发。
如果要从前面的十部抗战剧佳作中总结出一种不被时代淘汰的品质,我认为是——拍出了中国人的血气。
还记得《亮剑》中,日军扫荡,李云龙的独立团分散作战,骑兵连落单后遭遇日军一整个骑兵营围剿。
连长孙德胜点了点人数,丢掉手里的枪,发出了三次进攻命令。
第一次,11人。第二次,6人。
第三次,1人。
当孙德胜最后一次独臂提刀,吼出那句“骑兵连!进攻!”
我们好像可以闻到战场的火药味、尝到血气、听到马匹冲锋中风中的沙沙声。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何为一寸河山一寸血,何为勇往直前啼杜鹃。
这样的血气,这样的记忆,不能忘,不敢忘。
当年每个浴血沙场的中国军人,都无从知道抗战胜利的具体日期。
他们唯有信念。
今天我们看九三阅兵,是为缅怀先烈,守望和平。也是为铭记历史。
而这也是一部部优秀抗战剧的意义:只有我们不忘,他们的热血才会一直滚烫。
今日的盛世中国,是因为当年有无数人敢于亮剑。
也因为我们今日也有利剑在胸。
来源:肥罗大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