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庆余年》第一季自播出以来,便凭借精彩的剧情、鲜活的人物和深刻的内涵,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现象级爆款剧集。时隔五年,第二季重磅回归,承载着无数观众的期待与厚望。当第二季的大幕拉开,人们迫不及待地将它与第一季进行全方位比较,试图探寻它在延续经典的
《庆余年》第一季自播出以来,便凭借精彩的剧情、鲜活的人物和深刻的内涵,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现象级爆款剧集。时隔五年,第二季重磅回归,承载着无数观众的期待与厚望。当第二季的大幕拉开,人们迫不及待地将它与第一季进行全方位比较,试图探寻它在延续经典的同时,又有哪些新的突破与变化。
第一季中,范闲以现代人的灵魂穿越到庆国,初入这个世界的他,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好奇与懵懂,逐步卷入各方势力的纷争之中。从初入京都的小心翼翼,到结识滕梓荆后的惺惺相惜,再到与庆帝、陈萍萍等权谋高手的初次过招,剧情节奏紧凑,爽点频出。范闲凭借现代知识,在诗会中吟诵千古诗词技惊四座,瞬间成为庆国文坛耀眼新星,这种文明降维打击带来的爽感让观众直呼过瘾;面对危机时,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凭借主角光环化险为夷,巧妙化解困境,满足了观众对于主角一路开挂、所向披靡的心理预期。
而第二季的剧情则有了明显的转变。范闲从第一季结尾的假死中复活回归京都后,被迫再次深陷更为错综复杂的权谋漩涡。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少年,过往的经历让他变得心机深沉。此时的他,既要在二皇子与太子激烈的权力争夺中小心周旋,避免遭受 “误伤”,又要全力挣脱庆帝那深不可测、“天威难测,圣心如渊” 的帝王心术编织的罗网,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在抱月楼事件中,范闲试图拯救老金头父女,却深刻感受到京都底层百姓在权贵眼中命如草芥,那盘根错节的权力大网无情碾碎了他拯救这对父女的努力,他追求 “人人平等” 的理想首次遭受沉重打击,这也成为他从理想走向现实、人设从意气风发转向深沉务实的关键转折点。
第二季的爽感明显减弱,主角光环逐渐弱化,金手指不再大开。范闲不再能轻易凭借现代知识或神秘助力解决所有难题,更多时候需要依靠自己的谋略、勇气和智慧,在一次次挫败中艰难成长。这种对现实感的强化,让剧情更具深度和张力。编剧王倦通过大量原创情节,如老金头父女的悲惨遭遇、春闱为学子争公平等,深刻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体制的缺陷,促使范闲更加坚定地挑战现状,改变不合理制度,为底层民众争取权益,使剧集跳出了浅层次的 “爽感” 范畴,获得了更有意义的价值落点,现实主义力度与感染力大幅提升。然而,也有部分观众认为,这种转变让剧情节奏变得相对缓慢,爽文式的快感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剧的轻松愉悦感。
第一季范闲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他聪明机智、心怀正义,同时又带着现代人的狡黠与洒脱。张若昀出色的演技将范闲的复杂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看着他在庆国的世界里一路闯荡,为他的每一次冒险揪心,为他的每一次成功喝彩。但此时的范闲,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初入世界的单纯与天真,对未来充满理想化的憧憬。
到了第二季,范闲经历诸多磨难后,完成了从一个懵懂少年到成熟谋略家的蜕变。他不再盲目乐观,开始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范闲对属下邓子越坦言 “我在京都能活,全赖有靠山”,这份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标志着他真正走向成熟。他口中的靠山,并非皇权至上的庆帝,而是监察院长陈萍萍、父亲范建、岳父林相这些朝堂权贵,以及得力部下王启年、邓子越、言冰云,还有他监考春闱考试时发掘的门生们。这些人汇聚而成的力量,成为制衡皇权的关键因素,也是范闲在残酷权谋斗争中得以存活并最终获胜的底气。张若昀在第二季中进一步挖掘角色深度,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出范闲内心的挣扎、成长与坚定,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除了主角的成长,第二季的配角同样大放异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第一季。老金头这个角色出场戏份虽少,但老戏骨王建国以精湛的演技,仅用寥寥几个表情和动作,便将一个生活凄苦、无助可怜的底层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为帮范闲寻找滕梓荆妻小,又想见见女儿,历经波折进入抱月楼,最终却与女儿惨遭杀害,其悲惨遭遇成为推动范闲成长的重要情节。
邓子越作为鉴查院主簿,他的命运映射出众多打工人的无奈。年轻时胸怀理想、满腔热血,立志在官场有所作为,却被现实的官场黑暗与腐败无情击败,发出 “做官不能太特立独行,要选择与光同尘” 的无奈感慨,从此在官场只求独善其身、洁身自好,“腰弯了,膝盖软了”。但他内心深处仍保留着骨气和踏实做事的劲头。余皑磊通过出色的表演,将邓子越从热血青年到庸俗官吏的转变过程,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台词展现得极具层次感,与张若昀对手戏中更是贡献了精彩名场面。
御史赖名成极有可能是以海瑞等历史上清官为原型塑造的角色,他耿介、清高、刚直不阿,对清廉有着近乎洁癖般的执着追求,高举理想主义大旗,敢于 “怼天怼地怼空气”,甚至上折参范闲父子、参二皇子,乃至参庆帝,最终因触碰皇权逆鳞而被杖毙。他是范闲理想主义的另一种呈现形式,以身殉理、以死相谏,既为范闲树立了精神榜样,又通过自身的激进与冒进,促使范闲从一个目空一切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毕彦君将赖名成既硬骨又迂腐、既一腔热血又不通人情世故的复杂个性演绎得活灵活现,雨中被杖毙的场景成为全剧经典名场面之一。二皇子在第二季中也展现出独特魅力,他嚣张、乖戾、疯癫的外表下,隐藏着敏感、脆弱的内心,同时又具备聪明才智与谋略手段,在与范闲的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他与范闲一样,厌倦了被当作棋子的命运,却又在庆帝翻云覆雨的帝王术操控下无能为力,是范闲的黑暗镜像,其悲剧命运也反映出在封建皇权统治下,即使拥有野心与才华也难以摆脱被摆布的无奈。刘端端通过独特的造型、夸张的表演风格,将二皇子这个复杂角色诠释得入木三分,他与范闲的每一场对手戏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看点。
新加入的配角同样表现出色,王启年妻子的深藏不露、北齐公主的痴憨可爱,都为剧集增添了新的色彩。她们在以权谋、悬疑为主调的剧情中,加入情感与搞笑元素,有效调节了剧情节奏,使剧集在沉重与轻快之间巧妙切换,提升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也更好地契合了以反权谋来对付权谋的主题诉求。
第一季在主题呈现上,主要围绕范闲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庆国复杂局势中的生存与抗争,虽对封建制度下的权力斗争有所展现,但对于封建皇权的批判相对较为隐晦。庆帝在第一季中威严沉稳,内敛而智谋深沉,他与范闲之间既有帝王对潜在威胁的提防,又有父亲对聪明儿子的欣赏与期待,这种复杂情感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庆帝作为封建皇权最高代表的负面形象,让观众在第一季时甚至将庆帝视为范闲可靠的 “三爹” 之一。
到了第二季,对封建皇权的批判成为核心主题,且批判力度空前加深。庆帝的形象被彻底改写,他不再是第一季中那个看似尚有温情与人性的帝王,而是将封建皇权的残暴、自私与专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庆帝虽也是反派,但对范闲也算不错,有一定的柔情。然而在剧中,他为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力,不择手段,视人命如草芥。赖御史弹劾范闲,范闲头头是道的辩驳让庆帝心生不悦,最终竟下令杖毙赖御史,彻底暴露其冷酷无情的本性。剧集通过庆帝这一形象的转变,深刻揭示封建皇权的腐朽本质,有力批判了封建体制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避免陷入 “颂圣” 误区,引发观众对封建制度的深刻反思。
范闲在第二季中逐渐觉醒,不甘再做封建皇权的棋子,为实现叶轻眉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庆帝代表的封建皇权展开激烈对抗。叶轻眉刻在鉴察院门口石碑上的那段话,“我希望庆国之法,为生民而立,不因高贵容忍,不因贫穷剥夺,无不白之冤,无强加之罪,遵法如仗剑,破魍魉迷崇,不求神明…… 愿终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再无贵贱之分,守护生命,追求光明,此为我心所愿,虽万千曲折,不畏前行,生而平等,人人如龙”,成为范闲坚定的行动指南。他在面对种种不公与黑暗时,始终坚守内心的正义与理想,以一己之力挑战庞大的封建权力体系,这种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与对封建皇权的勇敢抗争,使剧集主题得到极大升华,展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制作方面,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精良品质。画面构图依旧精美绝伦,无论是繁华热闹的京都街景,还是神秘幽深的监察院内部,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打造,充满古韵与质感,为观众呈现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庆国世界。服装道具方面同样毫不含糊,角色的服饰根据不同身份、地位和场合进行设计,材质考究、款式精美,完美贴合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范闲的服饰随着他身份与心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初入京都时的简约质朴,到历经权谋斗争后的华丽沉稳,细节之处尽显制作团队的用心。
配乐上,第二季的音乐与剧情完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情感渲染力。紧张刺激的权谋争斗场景搭配节奏紧凑、气势磅礴的音乐,瞬间将观众带入剑拔弩张的氛围之中;而温情脉脉的情感戏则配以悠扬舒缓的旋律,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柔软。音效方面,打斗场景中的兵器碰撞声、脚步声,以及环境音效等都十分逼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然而,第二季在制作上并非毫无瑕疵。前期剧情中,喜剧元素的运用过于刻意,部分搞笑情节与剧情关联不大,如 “霸霸”“五彩斑斓的黑” 等融梗行为,不仅破坏了剧情的连贯性与严肃性,还让观众产生剧情注水的感觉,这也成为第二季前期口碑不佳的原因之一。但从整体来看,制作团队在场景搭建、服装道具、配乐音效等方面的用心与努力依旧值得肯定,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庆余年》第二季在剧情深度、人物塑造和主题挖掘上有显著提升,对封建皇权的批判更加深刻,配角的精彩表现也为剧集增色不少。但在爽感营造和喜剧元素处理上,与第一季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观众观感不佳。总体而言,第二季有得有失,它在延续第一季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与突破,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复杂且具有深度的庆国故事,在国产电视剧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于它能否超越第一季在观众心中的地位,还需时间与观众口碑的进一步检验。
来源:随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