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剧的灵活撞进正剧的厚重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3 07:19 2

摘要:7月16日,《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举行。此次盛典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为核心,汇聚了中国微短剧领域的各方智慧与力量,通过优质剧作、亮眼阵容和创意节目,艺术化地展现了中国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成果。本届盛典还推出“中国精品微短剧展

让人“上头”的短剧

当短剧的灵活与正剧的厚重相遇,当碎片化观看与沉浸式体验互补,影视行业将不再有绝对的“威胁”与“机遇”,只有不断生长的可能性。

7月16日,《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举行。此次盛典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为核心,汇聚了中国微短剧领域的各方智慧与力量,通过优质剧作、亮眼阵容和创意节目,艺术化地展现了中国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成果。本届盛典还推出“中国精品微短剧展映计划”,重点对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引领性”的精品内容进行推介与展播。

从行业萌芽到如今的百花齐放,微短剧仅用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新势力”到“生力军”的精品化发展。该股新势力与正规剧相辅相成,共同丰富着观众的娱乐生活,其凭借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深受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短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时短视频平台上涌现一批短剧作者,以幽默、搞笑、反转为特点,创造了众多优秀的微短剧作品。这些作品以简单的设定、精彩的剧情、巧妙的结尾,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关注和点赞,为短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2021年,各类型短剧作品不断出现在大众视线。随着短剧的“吸睛量”的不断上升,2024年,在政策倾斜和平台支持下,行业调整升级,剧集从100-120集缩减为50-60集,剧情结构不断优化,短剧开始向精品化发展,行业呈现爆发趋势。2025年,短剧市场持续繁荣,单日播放量破亿的爆款作品时有出现,在题材创新与数据表现上显现双突破。短剧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以惊人的数据展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

《2024年中国剧集报告》显示,2024年1-8月,长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上线数量就达到900部。而小程序和App平台共上线微短剧更高达22615部,海量的剧集不断涌入市场,满足着用户日益多样化的观看需求。

短剧用户规模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截至今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总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的68%。这意味着,每10个网民中,就有7个是微短剧的用户,追短剧已然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短剧在市场规模上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达634.3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2024年电影票房为460亿元),实现了影视领域市场格局的重大突破。2025年,这一增长势头丝毫未减,第一季度,全球有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中国短剧在国际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热潮,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预计2027年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微短剧行业在2024年直接创造了约21.9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岗位达42.8万个,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2025年,微短剧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席卷大众视野,更深度嵌入数字经济体系,在就业结构、社会价值构建、学术生态参与、国际传播等多个层面展现出新大众文艺的强劲潜力,让优质短剧能够迅速触达目标受众。

不得不说,短剧的“下饭”特质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小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曾经,她对朋友推荐的短剧嗤之以鼻,认为观看短剧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谁知一次与短剧的偶然“邂逅”,竟深陷短剧“漩涡”——“机不离手”成了她闲暇的常态,“剧不离口”也成了她闲聊时的固定谈资。

这大概就是当下短剧的魔力: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总能打开不同人的情绪开关。有人偏爱甜宠剧里的“心跳时刻”,比如便利店打工的女孩被突然闯入的总裁递过伞,伞沿压得很低,只露出他棱角分明的下颌线,弹幕里瞬间飘满“啊啊啊这眼神杀我”;有人沉迷职场剧里的“现实暴击”,实习生被刁难时突然甩出完美方案惊艳全场,让刚被领导批评的上班族看得攥紧拳头;还有人专追复仇剧的“爽感”,看主角从谷底爬起、手撕反派,就像把自己攒了一天的委屈都跟着剧情倾泻出去……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退休在家的长辈,总能在这短短一两分钟一集的故事里,找到让自己挪不开眼的片段。

让观众“停不下来”的,还有它像坐过山车般的节奏。通常第一帧就抛出核心冲突:婚礼现场新娘被换、刚继承家产就遇绑架、突然多了个五岁的儿子喊“爹地”……前30秒制定冲突,1分钟内出现小高潮,3分钟就让人想知道“接下来呢”?——明明半小时前还说“这剧一看就是瞎编的”,但回头就想解开男(女)主下一秒要做什么。

短剧为何让人如此“上头”?除了题材丰富、节奏明快之外,俊男靓女的加持也是短剧的一大“吸睛”点。他们凭借出色的外貌条件圈粉无数,尤其是对那些“患”有“颜控症”的观众,那些或清冷或痞帅的面孔,成了他们追更的另一个理由——毕竟谁能拒绝在疲惫时,看一张赏心悦目的脸讲个甜甜的故事呢?于是有人调侃“红豆生南国,短剧出男模”,短剧就是行走的男模图鉴。

说到底,短剧最懂观众的“软肋”。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可能是挤地铁时被踩掉鞋的乘客,是对着报表叹气的打工人,是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父母;但在短剧中,我们可以跟着主角“开挂”:穷丫头突然发现自己是豪门千金,普通职员转身变成隐藏大佬,连爱情都来得毫不费力——霸总不为家产发愁,只担心“她今天有没有按时吃饭”;校草眼里没有旁人,只追着女主的背影跑。这些带着点“不真实”的理想化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像一杯加了糖的温水,让观众暂时从房贷、KPI、孩子的补习班中抽离,在虚构的世界里充当一会儿“人生赢家”。

然而,在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瞬间背后,短剧的“隐疾”也在悄悄显露。

身为短剧忠粉的小丽最近在闹“剧荒”,不是没剧看,而是看得越多越觉得眼熟。她前几天看的“神医剧”,女主角刚下山就被刁难,亮出银针救了大佬;转头刷到另一部“神医剧”,情节一模一样,只是女主从“苏清瑶”换成了“林晚璃”。换汤不换药的“拉垮”就像点外卖总吃到同一种口味的盒饭。她吐槽道:“甜宠剧永远是‘先婚后爱’;复仇剧离不开‘被背叛后黑化’;霸总剧都是‘论亿的家产限量的卡,重病的外婆二婚的爸,刚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从“剧情有点意思”到“这个演员长得很好看”,观众的新鲜感被“同质化剧情”在反复消耗。

制作上的“简陋”更是短剧藏不住的“硬伤”。在某部“千亿总裁追妻”的短剧里,男主的“私人庄园”其实是小区里的绿化带,一个没留神的远距离镜头便看到了居民楼的阳台;一场本该“名流云集”的“世纪婚礼”,现场“宾客”更是屈指可数,连女主角的“高定婚纱”,都能看到袖口没缝好的线头……于是,弹幕里会飘过“这场景还没我家客厅气派”的调侃——毕竟一集几千元的成本还讲什么“质感”?

演技也是短剧之殇,一些并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加上一周有可能就拍完一部几十集的剧,演技全靠“硬挤”——哭戏用眼药水,生气靠扯领带。观众看得出戏,却也只能无奈接受,反正看的是个热闹。比如前段时间某综艺里,被誉为短剧“顶流”的某演员与某正剧演员搭戏时,正剧演员的一个眼神就让“顶流”哑口无言且手足无措,“程式化”的表演缺乏角色灵魂。当然,很多“颜控粉”还是给予了善意的评价。流量本无罪,但流量不要演技,便终将会成为“流星”。

那些“爽剧”里,主角解决问题全靠“开挂”,职场矛盾靠“主角光环”化解,爱情里的误会张嘴就能说清——可现实里的委屈哪有那么容易释怀?生活里的难题哪有那么多“逆袭”?关掉屏幕,生活中该面对的压力一点没少。有人说“短剧就图一乐”,可当“乐子”只剩下重复的套路和悬浮的剧情,“没有营养”的内容,终有一天会将观众的耐心耗尽。

或许就像网友说的:“短剧就是这个快节奏时代里的‘情绪零食’,好吃、方便,却很难当正餐。”它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碎片时间和情感需求的同时,也在快速扩张中暴露了短板。未来的短剧能不能从“让人上头”变成“让人记住”,大概就看它能不能慢下来——多打磨一点剧情,多讲究一点制作,让观众在屏幕外想起时,不只是“刷得过瘾”,还有一句“那个故事,有点意思”。

当李若彤主演的短剧《午后玫瑰》上线时,不少观众惊讶于这位“小龙女”的跨界——曾经活跃在长剧舞台的演员,如今在十几分钟一集的短剧中绽放光彩。这一幕恰是当下影视行业变革的生动注脚:短剧的迅猛崛起并非对传统正剧的“取而代之”,而是一场双向重塑的开始。在政策引导、市场选择与观众需求的多重作用下,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影视表现形式,正从竞争走向共生,共同勾勒出行业的新图景。

短剧以“轻骑兵”的特质,在碎片化时代迅速突围。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制作成本、几天到几周的制作周期,让它能快速捕捉社会热点。例如,《爱在南风过境时》用爱情故事包裹生活勇气的表达,《民法典》在身边系列以案例普及法律知识……这些作品以线性叙事、集中冲突的特点,精准击中“Z世代”在通勤、休闲的碎片化观看需求。数据显示,短剧用户中“Z世代”占比已超60%,这种“短平快”的优势,让它在题材创新上更具灵活性——从退役军人奋斗到外卖骑手成长,多元主题快速覆盖细分市场。

而正剧则坚守“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一部中等规模的电视剧成本可达数千万元甚至更高。如《潜伏》这样的经典作品,需用数月时间打磨多线叙事,让观众在持续追剧中品味人物关系的微妙与剧情伏笔的深意。客厅电视大屏前的沉浸式观看场景,决定了它更注重内容深度与制作精度。这种差异如同快餐与宴席:短剧满足即时需求,正剧则提供的是长久回味。

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最初确实给传统影视市场带来了冲击。资本与观众注意力的分流,让不少人担忧正剧的生存空间。但现实并非“非黑即白”的博弈。《护宝寻踪》等长剧通过借鉴短剧的紧凑节奏,在盗墓题材中加入文物保护元素,焕发出新活力;李若彤等正剧演员跨界短剧,模糊了两者的界限,也让观众对剧集类型的接受度更加宽泛。更深刻的改变,在于行业逻辑的重构。

短剧的快速迭代倒逼正剧加速创新:以往需要多集铺垫的剧情,如今尝试在开篇就设置强冲突;甚至开始拓展职场、甜宠等短剧擅长的题材,吸引年轻观众。当然,正剧的品质标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短剧的创作门槛。当《大妈的世界》用短剧形式展现老年人生活获得成功后,不仅证明了题材创新的价值,更为同类正剧提供了市场验证模板。这种“你中有我”的互动,让整个行业告别了路径依赖。

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看,短剧与正剧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短剧正成为创意孵化器:成功的短剧IP可扩展为正剧,如《大妈的世界》启发了同类型长剧创作;而正剧的制作经验,也在帮助短剧向精品化转型——从粗糙的手机拍摄到引入专业创作团队,短剧也正在摆脱“低质”的标签。受众的流动则搭建起更广阔的生态桥梁。短剧用轻松有趣的内容培养了年轻观众的观剧习惯,当他们对内容深度产生更高需求时,自然会转向正剧;而正剧积累的经典IP,也可通过短剧版本吸引新观众。

未来,同一IP或许会衍生出两种形态:短剧版用快节奏讲述核心故事,正剧版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就像同一本书既有漫画简版,也有精装原著,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政策的规范更让这种共生有了制度保障。随着监管加强,短剧告别野蛮生长,开始在题材立意、制作水准上向正剧看齐;而正剧也在政策鼓励下,尝试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出适合移动端观看的精剪版本。这种双向奔赴,让影视行业从“非此即彼”的焦虑,转向“各美其美”的从容。

短剧与正剧的未来,或许正如《午后玫瑰》所隐喻的:玫瑰无论在午后的短暂时光里绽放,还是在全天的阳光下盛开,核心都是对“美”的表达。当短剧的灵活与正剧的厚重相遇,当碎片化观看与沉浸式体验互补,影视行业将不再有绝对的“威胁”与“机遇”,只有不断生长的可能性。两种基因重组,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催生出更加丰富的作品形态,共同推动影视行业朝着更加多元化、精品化的方向迈进,才是影视行业真正的繁荣。

01

往期关键词

来源:创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