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成就一部戏,一部戏带火一座城!《就在宁远》做对了什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3 07:04 2

摘要:今年夏天,兴城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就在宁远》吸引了八方游客,让这座城市成为热门打卡地,并成为当地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突破口。兴城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也因为《就在宁远》而被更多人熟知。

夜幕下,大批游客涌进兴城古城。

演员们用移步换景的形式在督师府内演出,观众跟随着演员的脚步走进每一个场景。

古城内,演员在与观众互动。

核心提示

今年夏天,兴城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就在宁远》吸引了八方游客,让这座城市成为热门打卡地,并成为当地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突破口。兴城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也因为《就在宁远》而被更多人熟知。

记者调查发现,实景演出曾经在全国各地风靡,但真正做到“故事有由头、游客有看头、商家有赚头”的并不多。而《就在宁远》投资规模、演出场景、演员阵容都不算大,却通过艺术手段做到“以小博大”,实现了可持续的良性运营。

记者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员,总结兴城古城文旅产业发展及《就在宁远》的做法,以期为更多的古城、古街、古村落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鲜活经验。

有看头:观演也是参演

8月15日晚,东北亚(兴城)国际泳装博览会在兴城古城南门外举行。缤纷时尚的泳装、快节奏的现代音乐,与打在古城楼和城墙上的璀璨灯火两相对照,颇有时空穿越之感,游客沉浸于热闹的夜游中。

19时40分,突然“警报”传来——

“报——,山海关外紧急军情!”古城中心鼓楼上,“守城士兵”的呐喊划破了夜空。只见一名“士兵”身骑快马,手举“急报”,在游客们惊诧的目光中向东街的蓟辽督师府方向疾驰而去。

在督师府门前,士兵翻身下马,急迫地向观众交代了“有寇来犯”的军情,然后跑进府门。

实景演出《就在宁远》自此开始。这部戏取材于明代袁崇焕率领城内军民以死守城的史实,艺术化再现宁远大捷前后军民同心的抗敌故事。督师府内由办公区、箭道区、花园、点将台组成,天然地形成了4个相互联通又彼此独立的“小剧场”。演员们在府内移步换景,演绎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既有士兵演武备战的动作场面,也有与妻儿告别的缠绵不舍,还有市井烟火和城中百姓箪食壶浆以助王师的动人场面。

观众跟随着演员的脚步走进每一个场景。这里没有固定舞台和观众席,观众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位置观演。演武场中间、百姓家旁边的石阶上、点兵台前……舞台中心随时转换,观众无论站在哪儿都有C位观演的机会。

在“募兵”桥段中,几个年轻演员在台上赤膊比武。“他们是真打!拳头上有风!”一名观众看见演员脸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转身大声对身后的人说。

甚至有的时候观众直接参演。

饰演袁崇焕的演员董金城身材高大、威猛,让袁督师的形象格外受观众欢迎,他一出场大家就亲切地喊:“袁督师。”有一场戏是袁崇焕在梦中与明熹宗朱由校对话。皇帝一出现,马上就有观众大喊:“昏君!”骂昏君的场景几乎场场发生。

还有一个小观众,为了看清细节,他找了个石墩站上去。随着剧情推进,石墩成为舞台。演员很自然地走过去抱起孩子,稳稳放在地面,然后自己站上去继续表演。这样的小插曲毫无违和感,类似的事几乎每场都会发生。

“沉浸式戏剧的魅力就在于此。”制片人张子冬说,“依据史实撰写的剧本,在真实场景中演出,带给游客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半小时后,随着敌军攻城失败,宁远军民大获全胜,舞台上的LED屏出现一组反映宁远古城变迁的老照片,结尾是“我家在宁远”5个大字。观众一片赞叹声,当年守护家园,今天建设家乡的情怀在夜空中激荡。

有由头:保护就是开发

《就在宁远》演出结束,烟花点亮了夜空,也把观众再次带回到现代城市霓虹之中,随即一场盛大的“狂欢”在古城上演。

游客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前一秒刚与拿着长矛走过的“守城官兵”擦肩而过,下一秒又被围在杂技表演中;还没有看清远处钟鼓楼上曼妙的舞姿,又被眼前的琴声吸引……

小吃摊香飘四溢,沿街花灯五彩缤纷,街道上人头攒动,店铺里生意兴隆,古城的夜晚升腾着浓浓的烟火气。

为兴城古城量身定制的《就在宁远》实现了“一座城成就一部戏,一部戏带火一座城”的目的。回顾这部作品创作的过程,值得总结的创新探索和有益经验颇多。

“一座宁远城,半部明清史”,宁远古城是明代辽东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城陆地防御和海上防御的交会地点,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大明代古城之一,有着最完好的城墙。如何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效果,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葫芦岛市、兴城市各级领导班子一直在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研读各级领导对宁远古城保护利用开发的构想,会发现一个共识:勇于突破政策瓶颈,探索务实创新的路径,在严格保护文物古迹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实现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古城独特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对这一要求,兴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冯启超这样解读:近年来,各地的古城开发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也有很多教训。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大规模搬迁城内居民,将古城变成一个景区来经营,白天热热闹闹,晚上游客散了,景区里空空荡荡。这样做不仅耗资巨大,后续存在很大运营风险,而且没有真正让一个地区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因为开发得晚,所以兴城古城反倒具有了后发优势,那就是吸取“古城景区化”的教训,不大拆大建,不搬迁居民,保留古城原有风貌,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文化“活”起来,古城才能真正“火”起来。

张子冬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兴城市领导见面的情形。2024年6月底,葫芦岛和兴城两级市委领导带队赴沈阳中街考察,与张子冬创办的嘉点芥茉文化集团结缘。嘉点芥茉是中国最早一批尝试沉浸式戏剧并取得成功者,它在盛京龙城开设的《幡灵秘境》剧场闻名已久。当葫芦岛和兴城市领导提出想要在宁远古城打造一场实景演出时,张子冬被他们的热忱和诚意打动。他也说出了顾虑:“国内的古城有3000余座,都在做文旅,真正能出圈儿、经营长远的并不多,太多的古城和文化街区只是粘贴复制,千篇一律。”

实景演出这一艺术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已有20多年。2002年,由张艺谋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惊艳问世,其后“印象”系列陆续产生。2013年,王潮歌导演先后推出实景演出“又见”系列(以《又见平遥》为代表)和“只有”系列(以《只有红楼梦》为代表)。

实景演出确实能为文旅景区锦上添花,也因此成为众多文旅景区的“标配”。但操作多地文旅项目的张子冬深知,打造一场成功的实景演出并不容易。首先是大投入,像上述那些著名的实景演出,投资金额都在数亿甚至数十亿元,这个投资金额对兴城来说难以承受。其次是一定得有“在地”的内容,既要有原创又要有特色。

张子冬向合作方代表冯启超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难处。二人的对话很简略。

张子冬问:“主题必须选择在地文化,袁崇焕守宁远,一定是兴城最可资利用的文化符号,这一点是否可以确定下来?”

冯启超答:“毫无疑问!”

张子冬又问:“接下来就是场地问题了,不破坏古建筑,就必须新建一座剧场,耗资巨大,而且古城不大,可利用的空地并不多,怎么办?”

冯启超答:“蓟辽督师府是袁崇焕受命督师蓟辽驻守时所建,原址早已坍塌,现在这座是2001年依据原址修复重建的,不是古迹,可以用。旁边还有一处废弃的印刷厂,可以搭建舞台和观众席。这样,还可以把这两处国有资产同时给盘活了!”

二人一拍即合。

这一选择既是缺少巨额投资的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一次以小博大的创新。对这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两位同是80后的年轻企业家都记忆犹新,他们不仅自豪于《就在宁远》项目的初步成绩,更自豪于共同保护了这座古城。“整个演出,没有破坏任何一处古迹,没有新建一处建筑。”冯启超说。

有赚头:叫好更要叫座

数据表明,在2025年7月至8月,兴城古城单日客流量同比增长200%;古城景区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5%;国有资产商业经营面积增长400%,商业收入增长570%。

回到“一座城成就一部戏,一部戏带火一座城”这句话,张子冬认为,这个成绩不只属于《就在宁远》。“这是一场城市更新、文旅开发和戏剧演出的双向奔赴,是一个系统工程,少了哪一条都不行。”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在宁远》在去年“十一”假期首演,其后一直在修改完善,今年“五一”假期才重新开演,最开始时票房并不理想,因为整个古城的更新改造尚未完成,业态也比较落后。直到7月10日,最后一车建筑垃圾运出古城后,演出条件成熟了,游客突然间就多起来了,票房一天比一天好。

城市更新,正是兴城发展投资集团这几年着力在做的事。

古城内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下管网老化,城内的道路坑洼不平、内涝严重。临街的商铺虽然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为居民服务的,如修车铺、劳保用品店、日杂五金店、殡葬店,等等。要让这样一个老城变模样,首先就要补齐民生短板。所以从2023年开始,古城内陆续实施了道路、燃气、电力、通信、环卫、外立面改造、绿化等多项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超3亿元。

基础设施提升后,带来的就是商业业态的优化。今年以来,名创优品、范德安、星巴克等知名品牌店和文创、旅拍、民宿等新兴业态陆续进入,古城的面貌为之一新,深度游的人越来越多。

一切还只是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对张子冬来说,《就在宁远》的演出还有很多不足。他说:“比如,演员的培训与提升,声光电的配合,包括情节和台词,一直在调整。市场的开拓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冯启超则在谋划让宁远古城从“旅游打卡地”向“文化策源地”的跃升,不仅是硬件的改造,还有更多文化上的挖掘,商业上也要有更多本土化的特色和巧思。计划中的内容还有很多,每一项都需要一步一步地落实。

兴城古城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游客,古城的明天需要走进它、打开它、品味它……

来源:东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