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生万物》的争议和批评。这部剧改编自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由刘家成执导,杨幂、欧豪等主演的电视剧。其主要争议点集中在剧中对地主阶级的描写是否美化了历史上的地主阶级。
电视剧《生万物》是否有美化地主阶级,丑化穷人的成分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一部电视剧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的评判。
最近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生万物》的争议和批评。这部剧改编自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由刘家成执导,杨幂、欧豪等主演的电视剧。其主要争议点集中在剧中对地主阶级的描写是否美化了历史上的地主阶级。
通过观剧,我发现该剧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剧中地主宁学祥被塑造成"勤劳节俭、重视土地"的庄稼人形象,甚至在饥荒时"倒贴粮食"救济佃户;而贫农角色却多被刻画为懒惰、自私或反派,暗示贫穷源于个人品性而非制度压迫。这种叙事违背了历史事实,因为根据中的历史数据,鲁南地区实际地租率普遍在55%-70%之间,佃户生活极其困苦。
二、剧中地主宁学祥被描绘为通情达理、为佃户着想,省吃俭用,经常接济病贫佃户的形象。而农民阶级的代表如费大肚子、封四等则被塑造成好吃懒做、引匪入村的反面典型。这种人物塑造,明显是在美化地主阶级、抹黑农民阶级。
虽然该剧在风土人情的还原上很用心,如"试春气"、"踅谷仓"等传统农事仪式的呈现,以及制作团队远赴山东实地取景等。但这些艺术表现上的优点并不能抵消其在阶级立场上的争议。
该剧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风暴式开场",突破了传统年代剧的线性节奏,但是这种创新叙事方式其历史真实性有几何呢?
问题的关键是,剧中对地主阶级的美化,极易造成整个社会对历史认知的负面影响。
以下结合争议焦点与历史背景综合分析:
一、地主形象的美化与历史真实性的背离:
剧中对地主阶级“温情化”的塑造和对穷人穷凶极恶的描述,有以举个别事例改变整个阶级感观的图谋。
剧中地主宁学祥被描绘为“勤劳节俭”“灾年减免地租”“倒贴粮食救济佃户”的乡贤形象,甚至临终前主动将土地交给国家。
然而历史事实就摆在那,不是说颠覆就能轻易颠覆的!
史料记载:当时鲁南地区地租率普遍达55%-70%(莒南大店镇高达78%),地主通过“大斗进、小斗出”等手段加剧剥削。1939年大旱时,费县地主勾结土匪强抢佃户粮食,导致家破人亡。
二、电视剧将阶级矛盾进行了模糊化处理: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网友都清楚,剧中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被呈现为“道德感化”式的和解。如宁学祥因佃户“赖租”才收回土地。这种刻意抹黑贫苦农民,美化地主的处理,掩盖了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人身控制(如佃户见东家需行跪礼。)所实施的对贫苦农民的系统性压迫。
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揭示了地主阶级的历史本质,他指出:
“地主阶级的剥削‘残酷性是世界上罕见的’,土地改革需通过激烈阶级斗争实现,而非依赖地主的‘恩赐’。”
三、农民形象的负面刻画与阶级叙事的颠倒:
贫农封四被塑造成“好吃懒做”“赌博输地”“引匪入村”的反派,而费大肚子则被刻画为“毫无尊严的懒汉”。这种污名化剧情的塑造,意图向受众暗示,农民贫困源于个人品性,而非制度性压迫。
而历史现实却是活生生的,当时鲁南地区贫苦农民年均缺粮4-6个月,有半年时间需要靠野菜和树皮裹腹充饥。民国政府1933年的调查档案显示,贫苦农民每年需为地主无偿劳役210天,剩余的时间才能耕种自家土地。
四、该剧对土地革命主体的消解:
在电视剧《生万物》的情节塑造上,贫苦农民对恶霸地主的斗争被描绘为“非理性行为”,而地主的“宽容”则受到肯定和赞赏。在剧情的编排上,编剧将土改的成功归功于某个精英个体(如宁绣绣)的“英明决策”,而非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集体觉醒与斗争。
四、改良主义思想内核对革命合法性的消解:
剧情通过“地主主动献地”和“人性良知的发现”等情节,宣扬阶级矛盾可通过道德改良解决,以阶级调和论的渗透,否定了阶级斗争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这种叙事直接动摇了土地革命的历史正当性。
然而历史逻辑是:山东解放区在土地改革(1946-1949年)中,1300万农民通过斗争从地主手中夺回土地,致使粮食产量增长37%。这一成果源于群众性“诉苦运动”和武装斗争,而非地主的“觉悟”和“良心发现”。
五、时间线的篡改,形成了历史虚无主义叙事:
电视剧《生万物》的编剧将1940年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的政策前移至1934年,从而虚构出地主与贫苦农民的“两年和解”场景,进而掩盖了真实历史中血与火的斗争事实(如1947年费县“还乡团”杀害127名土改干部和群众)。
结论:
电视剧《生万物》通过个人主义叙事(如宁绣绣的“玛丽苏逆袭”)和阶级调和论,系统性美化了地主阶级,同时矮化农民作为革命主体的历史地位。这种创作虽以“人性复杂”为名,实则模糊了剥削制度的本质,削弱了土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对艺术虚构的手段,说明文化界在文艺创作上存在历史责任的失衡。正如学者指出:“当观众开始相信‘地主很仁慈’,也就必然质疑土地革命的正当性”。
需要警惕的是,该剧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前夕播出,其历史观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烈冲突,这一局面反映了当今文艺创作中,存在通过伪饰手法,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风险,以此消解人民革命的正当性。
来源:榆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