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懿被嘲“大如”,反派魏嬿婉却被大众“洗白”?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2 18:50 1

摘要:在清宫剧的故事里,《如懿传》中的如懿和魏嬿婉这两个角色,命运和观众的评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心追求纯粹爱情、坚守自我的如懿,被不少观众嘲讽为“大如”;而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反派魏嬿婉,却意外得到部分大众的“洗白”。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对女性角色塑造、生存逻辑以及观众

在清宫剧的故事里,《如懿传》中的如懿和魏嬿婉这两个角色,命运和观众的评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心追求纯粹爱情、坚守自我的如懿,被不少观众嘲讽为“大如”;而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反派魏嬿婉,却意外得到部分大众的“洗白”。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对女性角色塑造、生存逻辑以及观众情感投射等多方面的思考。

如懿的人物核心,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固执。她和乾隆从小一起长大,入宫后满脑子都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幻想。可在残酷的后宫中,这种幻想根本不现实。

在主仆关系上,她对阿箬的偏爱,是把阿箬当成另一个自己,而不是真正去理解阿箬。阿箬劝她争宠,她觉得阿箬多事、惹麻烦,只会冷处理。阿箬后来背叛她,固然是阿箬的错,但也暴露了如懿不会换位思考,也不懂向下共情。再看《甄嬛传》里的甄嬛,浣碧发牢骚,甄嬛会去沟通、化解,还能抓住浣碧的痛点,承诺成全她的心愿,这才是会处理关系。如懿在这方面,差得很多。

对待魏嬿婉,如懿更是充满了傲慢。凌云彻为魏嬿婉求助,如懿主观臆断金玉妍不会太过分;魏嬿婉靠自己上位后解释苦衷,如懿只知道轻蔑地批判。她根本不明白,魏嬿婉作为底层人,没有清高的资本,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如懿断发,看似是和乾隆“决裂”的痛快,但代价是坑了自己的儿子永璂。历史上,乾隆因为憎恶如懿,连带着疏远永璂,永璂英年早逝都没得到爵位。这就是如懿被情绪左右、自我中心的后果,也难怪观众会嘲讽她“大如”,觉得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切实际。

魏嬿婉出身底层,没背景没依靠,在后宫里只能靠自己拼命往上爬。为了生存,为了摆脱奴才身份,她耍心机、用手段,做了很多坏事。

大众“洗白”她,不是认同她的恶行,而是共情她的挣扎。现实中,太多人没有好的出身,想要过得好,就得拼命,甚至得在规则边缘游走。魏嬿婉的不择手段,某种程度上是底层人被逼到绝境的一种极端表现。她的野心和欲望,是写在脸上的生存渴望,不像如懿那样用“爱情”“清高”来包装,反而让部分观众觉得更真实、更能理解。

而且,对比如懿的“恋爱脑”和自我中心,魏嬿婉目标明确,为了往上爬,努力学习、讨好乾隆。这种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的劲头,在当下“努力搞事业”的舆论氛围里,也能让一些观众忽略她的坏,看到她身上那种为了生存拼命的狠劲。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两个角色的评价反差,反映了大众对女性生存故事的多元看法。

一方面,如懿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带有浪漫色彩的女性想象,追求爱情至上、坚守自我。但这种想象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暴露出其脆弱性,所以被嘲讽为“大如”,是观众觉得这种“纯粹”在复杂环境里太不实用。

另一方面,魏嬿婉代表的是一种更现实、更具攻击性的生存策略。她没有退路,只能靠自己搏出路,她的“坏”里,掺杂着底层人的无奈与挣扎。大众对她的“洗白”,其实是对这种现实生存逻辑的一种变相认可,觉得在困境里,为了活下来,有些“不择手段”是可以被理解的,哪怕不被推崇。

如懿被嘲、魏嬿婉被“洗白”,本质是两种女性生存逻辑的碰撞。如懿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的压力下显得苍白;魏嬿婉的现实主义,却因切中了底层挣扎的痛点,引发了大众的共情。这也告诉我们,评价女性角色,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后宫也好,现实也罢,女性的生存本就复杂多样。如懿的“纯粹”有其动人之处,但也有不接地气的局限;魏嬿婉的“恶”不可否认,可她身上那种为了生存拼尽全力的劲头,也折射出底层女性的艰难。大众对她们的不同评价,正是对这种复杂生存状态的多样反馈。

来源:翠玉珠宝信息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