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城里到乡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有人想着能早点回去,有人却一脚踏进乡土,扎下了根。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潮,那可真是个让人“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年代——你以为自己只是暂时下乡,却不知有人一去不回,有人心甘情愿留了下来。想一想,你的爷爷奶奶会不会也有过这样的
从城里到乡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有人想着能早点回去,有人却一脚踏进乡土,扎下了根。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潮,那可真是个让人“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年代——你以为自己只是暂时下乡,却不知有人一去不回,有人心甘情愿留了下来。想一想,你的爷爷奶奶会不会也有过这样的故事?他们的书桌上,也许还躺着泛黄的照片,上面全是年轻脸庞,笑得像太阳一样明亮。
那时候的希望很“实诚”,不像现在刷手机刷得阴沉沮丧。知青们在火车站挥着手告别,红花别在胸口,姑娘小伙子们满眼都是新生活的向往。谁能想到,万丈豪情的背后,也有小小的不安——毕竟,是要离开自己的家呢。不少家庭,亲戚朋友都一起跑来送行,大包小包,场面几乎能赶上年夜饭。
大家表面都说是革命的“任务”,其实心里都盘算着。下乡回来能分个好工作,这是可以憧憬的事情。每个人都想着工分、岗位、将来的房子。可光鲜背后,是不能随便谈恋爱结婚的忌讳。你若和乡下人结了亲,多半就回不去了。可偏偏有姑娘,心里一动,就不走了。一辈子,在田间地头扎下了根。有这种故事,听起来总带点温柔和心酸,像老街上的豆浆,香是香,可总有点苦。
供销社,那是乡下的“商场”,不过没那么洋气。柜台是玻璃的,尺码牌子都是手写,摊位大多要分红。卖货的小姑娘们,电光火石间就是“一线时尚”,新衣服、手表,算盘珠子嗒嗒响——你没手机没计算器,时间全靠手表,打算盘都打得飞快。那时候会在供销社上班,邻里之间说起来,眉毛都能飞上天。
说到衣服,都是讲究实用。布匹柜台边会有妈妈带着女儿量体裁衣,有的人家有缝纫机,叮叮当当,几天就做出新衣。跟现在淘宝下单不一样,得提前打算,选布、定样、等师傅。有做工精细的,三天一件让人佩服。
别小看食堂那口大铁锅,一响铃,乡里的工人农民齐刷刷地端碗排队。有专门的服务生,挑出来的姑娘小伙。能早些吃饭是小特权,工资加工分,日子虽然紧,但年轻人总会在下班后练练手劲,希望干得更久,只为再多余点幸福。
说到吃的,那真是“白给”,但讲究不多。米饭、小麦、蔬菜汤。没得挑,却能把人喂饱。只可惜,这样的大食堂,撑不过几年——制度有缺陷嘛,总归是慢慢的消失了。
农田里也是另一番气象。女子们扎着两股辫,把裤腿卷得老高,一群人吆喝着灌溉施肥。那种乡下鞋子,胶底布鞋,简单又耐穿。熟悉点的岗位比如施肥、浇水,算是轻松的。收棉花可就不一样了,大丰收赶上雷雨天,大家加班,女人为主,一天下来,工分加得让人眼热。各小组的妇女主任还要严查有没有人私带棉花回家,谁要是耍小聪明,准得被逮住,乡亲之间闹点小误会也是家常便饭。
知青们嘛,那真是啥都干。有照片能看出来,女知青们笑得灿烂,搬泥运土,汗水淌在脸颊也不在乎。她们想着,多做点事,多挣工分,回到城里生活准能好起来。不知其中有多少人后来真的如愿,也有多少人一晃几十年,还是留在了那块土地上。
农民赶着猪羊去屠宰场,是每天清晨的任务,但到了年终,过年时节,这样的队伍才大起来。家有猪羊的,算是双份岗位,凌晨屠宰,日出还得下地劳作。说是辛苦,其实日子也就一天天过,谁不是为了家里多吃点肉、添点温饱。
屠宰场更是另一个世界。你要是能在肉联厂上班,那叫“香饽饽”了。年终能分一块猪肉、一板猪油,家里都跟着沾光。结婚若能办在厂里,那场面绝对风光,女方家跟着涨脸。那时候攀亲带故,找好工作也是靠关系,干起活来前头已是热水烫毛,后头刀起肉落,忙得不亦乐乎。
顺着这个话茬儿,活禽平日里可是不能随便买卖。家里鸡蛋要交给供销社,悄悄卖活禽,被逮着,鸡都得被没收,还要被罚。只有春节前,供销社才统一卖几只活鸡,记录工分,名正言顺。老百姓盼着年货,鸡鸭也变得稀罕。
老师在那时是个宝贝岗位,村里人见了都客客气气。吃饭有专门的教师食堂,饭菜更丰盛。书本有时候都是手抄的,一本书几家孩子分着看。班级上挂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点“理想照进现实”的味道。老师不光教字,还得教种地施肥,跟学生一样满身泥。
地下矿工,那是辛苦却高工资的买卖。粉尘大没防护,工人换得快,可工资高,夏天还能领补助饮料票,肉票粮票过年另有。家里孩子总想,等爸回家带点肉票,咱们也能吃顿肉了。那种盼望,既细小,又扎心。
到了七十年代,工厂流水线上招人,大家都眼馋,“进车间”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工资饭票工作服,都是新鲜玩意儿。不过工作还是一体化,集体算绩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人敢偷懒,谁出了岔子,不只自己,整条生产线都要被扣绩效,责任心自然压得重。
医生护士也是紧俏资源,全是白衣白帽,没有现在区分那么多姿色。县医院、诊所,待遇都不错。看病不用预约,没有那些繁琐流程,一进门就能见到笑脸。
这些故事绕来绕去,其实也没远离我们多少。爷爷奶奶提起来,六七十年代的味道全在细节里。城市乡村穿梭,职业流转,许多人已经进了机器流水线,但有的岗位还在延续。时光过去那么久,那些知青的梦想、青春的笑脸还在老照片里闪着光。很多事,咱们真的没办法说清是得是失。或许他们当年放下城里生活时,心里也曾纠结、也曾彷徨,还不是一步步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都说时代变了,但人心里那点子希望、那点子烦恼,和几十年前比,真的有那么大区别吗?你家里的老照片,会不会有一个站在田间地头的、目光炯炯的年轻人——他/她当年到底是如何想的呢?
来源:上进的远山C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