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我得跟你说,《归队》这剧,老山东临死前那个镜头,真是把我给看傻了。
兄弟,我得跟你说,《归队》这剧,老山东临死前那个镜头,真是把我给看傻了。
他躺在战壕里,血咕嘟咕嘟往外冒,嘴里还惦记着“队伍集合了没”。
可他到死都不知道,他家里那个缺了条腿的娃,跟他那个守了一辈子活寡的“姐”,在他走的那些年里,过的是啥日子,最后的结局有多惨……
你记得不?第12集,老山东回家那段。
天都黑了,屋里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昏黄昏黄的。
他媳妇,也就是那个比他大几岁的童养媳“姐”,啥话也没多说,就给他擀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她还悄悄地,把自己碗里的面条,往老山东碗里拨。
那个瘸腿的孩子呢,就害羞地躲在门后面,怯生生地喊了一声“爹”。
他“姐”还跟他说,“家里那两块地,够我们娘俩吃喝,还能年年给娃换身新衣裳”。
我的天,你听到这话啥感觉?
是不是觉得,哎,这日子虽然苦,但好像还有盼头?只要老山东能留下来,一家人在一起,啥坎儿都能过去。
对,导演就是这么拍的,把那点温情给你渲染到极致。
可你知道吗,温情越高,后面的那一刀就越狠,直接把人捅个对穿。
老山东还是走了。
他把家里的地都翻了一遍,把院墙的木桩子重新钉牢固了。
然后,在一个大半夜,趁着老婆孩子都睡熟了,背上枪,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他要去“拉队伍”。
最让我心梗的地方来了,他把家里全部的家当——八根金条,一根不剩,全带走了。
一分钱,一粒米,都没给那娘俩留下。
镜头给了一个特写,他跨过门槛的时候,脚底下正好踩了一根掉在地上的面条。
那根面条,当场就被踩扁了。
我跟你说,这个镜头,简直绝了!
导演就差直接告诉你:刚刚那点温暖,那点家的感觉,从这一脚下去,全没了!
他这一走,不是为了家,而是彻彻底底,抛弃了这个家。
他去为了“大家”,然后亲手把自己的“小家”,推下了悬崖。
你想想那娘俩的日子。
儿子的腿怎么瘸的?是被小鬼子活生生砍下来喂狼的!就因为感染发高烧,人是救回来了,可腿废了,一辈子都瘸了。
他“姐”呢?一个没名没分的童养媳,现在成了一个独自带残疾孩子的女人。
地要她一个人种,柴要她一个人砍。
汉奸三天两头来敲诈,鬼子动不动就来抢粮食。
这日子,光是想想都觉得喘不上气。
镜头一转,老山东那边呢?
找到了高云虎、福庆、贵儿,队伍拉起来了,打了好几个胜仗,缴获了一堆物资。
那八根金条,也变成了枪炮子弹,在战场上打出了响声。
这一段拍得特“燃”,枪林弹雨的,看得人热血沸沸。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当时心里还想,只要仗打赢了,老山东就能衣锦还乡,就能好好补偿他老婆孩子了?
天真了,兄弟。
现实,永远比电视剧残酷。
为了掩护一个战友的小儿子,老山东胸口中了一枪,当场就没气了。
他倒下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替我……替我看看新中国。”
他成了英雄,成了为了“大家”的未来而死的英雄。
可他的儿子呢?成了再也等不到爹回家的孤儿。
他老婆呢?成了个守着残疾孩子,守着一个空名的寡妇。
然后镜头一转,时间快进,把母子俩真正的结局,血淋淋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抗战胜利了,日本投降了。
当年欺负他们的那个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先遣军”,继续在村里作威作福,继续欺负他们。
多讽刺啊!
他儿子,因为身体残疾,家里又穷,一辈子没娶上媳妇。
只能靠编草鞋、打柴,换那么一点点吃的。
他那个“姐”,老了身体彻底垮了,瘫在床上动不了,地也彻底荒了。
娘俩就靠着邻居们接济过活。
新中国都成立了,可他们家的苦日子还没到头。
一个大雪封门的冬天,娘俩就那么在冰冷的炕上抱着,一次次被冻醒……
他是个英雄吗?当然是。
东北抗联伤亡率高达93%,他是那成千上万倒下的人之一。
他把所有的钱,所有的血,所有的命,都给了他认定的“队伍”。
可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吗?
他没给自己的老婆孩子,留下一丁点的后路。
剧的最后打出一行字:“1945年,东北抗联幸存者仅2000余人。”
这句话背后,是无数个老山东。
那些在战场上倒下的人,他们把最深最沉的苦难,留给了他们身后最爱的人。
这才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痛啊,比任何枪林弹雨都更让人心碎。
来源:幻影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