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一石的这次抄家,把嘉靖气得不轻。物是人非,账册里没翻出什么指望,以商补国亏的算盘,在这一刻彻底落空了。新账还没补上,却先捅出严党贪墨的旧烂账。谁还能不火大?这钱去哪了?谁敢说一嘴清白!嘉靖看着空空如也的账册,愣是没搞定东南抗倭的钱。自己修道的事,也全成了泡影
沈一石的这次抄家,把嘉靖气得不轻。物是人非,账册里没翻出什么指望,以商补国亏的算盘,在这一刻彻底落空了。新账还没补上,却先捅出严党贪墨的旧烂账。谁还能不火大?这钱去哪了?谁敢说一嘴清白!嘉靖看着空空如也的账册,愣是没搞定东南抗倭的钱。自己修道的事,也全成了泡影,心里更不是滋味。严党什么人,心黑手狠。嘉靖下定决心,不收拾他们,国库就要一直这么烂下去?
可胡宗宪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说他是公忠体国没错,不过这忠心跟严党那帮人一比,简直是水火不容。嘉靖要倒严,让胡宗宪出头。让他借着查严党的功劳,稳稳走进内阁,替自己挡刀遮风。可是,胡宗宪现在顶着东南抗倭的重担,嘉靖想倒严,得先看看这位总督的态度再说。毕竟抗倭没钱没粮,说翻脸就翻脸,谁心里不打鼓?
就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候,嘉靖一而再、再而三试探胡宗宪。胡宗宪嘴里说得清楚:时机不合、不愿带头倒严、为人做事只忠于本心。没明说不干,但谁都看出来了,他是真的不想掺和这场窝里斗。师恩难断,胡宗宪就是不愿做那个揭师疮疤的人。这种态度,嘉靖当然不满意。东南局势放前头,朝堂恩怨只能靠边站?
细究胡宗宪的推脱,什么皇上用意未明,什么严世蕃拦门不让进。透着点子人情世故,又哪里有一丝滑头?吕芳送来的话,但听着没一句轻松:皇上这一片苦心你还不明白吗?乍一听,像是撮合胡宗宪检举严嵩。可转念一想,嘉靖的苦心恐怕不全是为了胡宗宪升官,而是拿他当棋子,用完就扔。
胡宗宪左右为难,吕芳一句“辛苦命,两头不讨好”。这个比喻,说得太生动了!嘉靖是“公婆”,严嵩和同僚是“丈夫”,脚下百姓是“儿女”。胡宗宪夹在中间,每个身份都是泪水,每个选择都让人啼笑皆非。他想做个干净人,但现实谁能允许?夹在中间,没一个人同情他,想逃也逃不掉。
师生相见,胡宗宪拜见严嵩,老眼昏花的师父问得格外殷切。吃饭了吗?家常又亲切。一桌子剩菜,热出来让弟子吃得一愣一愣。外人看起来怪诞不经,其实都是寻常温情。嘉靖对胡宗宪只有命令和防备,严嵩却当他是自家孩子。谁会不心动?你让我去举报这种恩师,就算给再多好处,也不干!
师弟白头了,师父一句“见一面都难”。胡宗宪想叙旧,但师父道破关键,严世蕃挡门他都清楚。朝局风声鹤唳,他们聊着私事,也不得不提大道理。严嵩一句“有时候弟子比儿子还好”,这是说给胡宗宪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心里听的。他看得明明白白:胡宗宪这趟是奉密旨而来,眼下就要讲正事了。
胡宗宪汇报抗倭战事,说最后一件大事,还得咬牙干到底。这话不是没底气,而是把压力都吞了下去。师父夸他能干,他却自认是“挫败”。战事难,党争难,处处是难——没一个容易的位置。师父不让他气馁,说朝廷一天用你一天就得干一天。东南不能乱,胡宗宪也不能走。这是强撑,也是无奈。
说起借粮,严嵩紧盯着赵贞吉到底是什么态度。亲自让徐阶写信借粮,说明局势已经逼到墙角。胡宗宪没说透:“各人都管着自己的省,他也有难处。”到底是“难处”,又没点明什么难。严嵩追问,是不是有人打招呼不让借粮?胡宗宪一直回避,分明是在保护朋友,也是在保护自己。
其实吧,各种人情世故,胡宗宪做得最像个“媳妇”,两头吃亏。严嵩自嘲,也不过是“长一辈的媳妇”。大人物也是夹在各种关系中苟且偷生。瞒来瞒去,自己骗自己,到头来还有什么是自己的吗?徐阶、赵贞吉都想当“媳妇”,等你真让他当了,也不过是多一层无奈。
两口箱子,胡宗宪带来的,不是什么礼物,是账册。账册牵涉的,不只是严党,更牵涉到织造局、到宫里,甚至到皇上自己身上。严嵩第一反应“糊涂”,不是骂他,是心疼他。让胡宗宪立刻把账册抬走,到宫里去报。这样既能避开政治漩涡,也最大限度保护了弟子。
账册事关东楼,胡宗宪顺势再次试探。倘若涉及到严世蕃怎么办?严嵩回答得斩钉截铁:“自作孽不可活!”谁也不护短,谁都该伏法。儿子也不能例外。这里,严嵩的道义与胡宗宪不谋而合。这两人,性格的不同却又在本质上殊途同归。
但话又说回来,严嵩会不会真的让胡宗宪“退”?聚光灯下的许诺和现实里的利益冲突,永远是一对反义词。谁也不敢保证,明天还是不是这番说辞。胡宗宪坚持公道,却又不能真的全身而退。“犯忌讳”的事他做了,恩师却帮他善后,把他往外推,自己背黑锅也不让弟子涉险。 这一点其实非常矛盾,但又真实,师徒之情深到骨子里!
历史资料显示,沈一石抄家账目案,除了浙江实地查证外,当时内阁御史提供的若干数据也经了反复取证。这期间,涉及江南织造局及宫内账目的部分明细被隐藏或作假。卫士文书流传,严嵩死后,浙直账目重新清查,部分数据与东南抗倭军饷实际流向对不上口径。网络公共档案可查,嘉靖时期公务运行,除了“公忠体国”,往往也是人情冷暖一线间。换句话说,账目能补上,不等于人心能补上。谁愿意做赔本买卖?
时至今日,东南抗倭、内阁升迁、朝堂党争,这些事说白了就是一锅烂粥。人人嘴里有理,心里算计却各不相同。你让胡宗宪背叛恩师,就是拿人和狗比。“忠臣”这个词,到了关头,也不见得就能顶得住师徒之间的温情。左手是国事,右手是恩情。你说到底哪头轻哪头重呢?
老话虽然说得明白,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历史上清流党派张居正、徐阶、赵贞吉各有算盘,嘴上公道,背地里谁都是算计。嘉靖、严嵩、胡宗宪,师徒关系一遍遍上演,最后谁能赢?赢了也不见得就能全身而退。
换句话说,两头为难,没一个人能真正在这场游戏里全身而退。胡宗宪不愿扳倒老师,不是没能力,是有情有义。现实里,很多事不是讲道理就能解决,更多的是权衡、忍耐、取舍。你愿做那个背弃恩师的“贤臣”吗?
事实是,如果换做你我,也未必就敢拍胸口答应。世道如棋,都是身不由己。
全文看下来,夹缝中求生的胡宗宪,左右为难,进退两难。他并不完美,也不全是无私,但独在恩情与大义之间反复拉扯。这个故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说到底,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答案。
来源:有趣的花猫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