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创新演绎和独特美学风格的打造,精品化微短剧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此外,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微短剧行业将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
主编温静导读: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短剧精品化路在何方?
通过对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创新演绎和独特美学风格的打造,精品化微短剧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此外,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微短剧行业将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
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短剧精品化路在何方?
当短剧告别“撒网式”博流量的粗放阶段,精品化转型已成必然。可眼下,要么陷入“短平快”的套路化剧情,要么过度追求深度却失了轻量化优势。究竟该如何在有限时长里打磨好故事?怎样平衡创作质感与大众接受度?这是行业破局的关键考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微短剧行业开始认识到,从流量至上转向内容为王,走精品化道路,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精品化微短剧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
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开始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和普通人群体,展现真实的生活百态和人性光辉。
《大妈的世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部微短剧敏锐地捕捉到中老年女性群体这一常常被忽视的群体,以讽刺幽默的手法展现了她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探讨了诸如老年社交、消费陷阱、代际关系等现实议题,让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对生活的思考。
另一部作品《牌局》则通过罗生门式的推理故事,深入探讨了校园霸凌、原生家庭等社会问题。该剧以独特的叙事方式,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这些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二)历史文化的创新演绎
精品化微短剧在历史文化题材的创作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故事巧妙融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家里家外》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切入点,透过主人公日常生活,展现了诸多历史要素,让观众在感受家庭情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一梦枕星河》则以苏州的发展变迁为背景,巧妙地融入苏绣、宋锦、缂丝、评弹、昆曲等非遗元素。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剧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对苏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三)独特美学风格的打造
在美学风格上,精品化微短剧积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加速美学”“竖屏美学”“AI美学”等。
在“竖屏美学”方面,《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注重探索适应手机竖屏的镜头语言。他发现竖屏呈现人物状态和情绪最有优势,在拍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腻的表情捕捉,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为了解决融合人物和场景叙事比较生涩的问题,他借鉴竖版电影海报,研究出一套与手机竖屏相适应的镜头语言,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突出主体,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而在“AI美学”的应用上,《中国神话》以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流程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人们对神话的常规想象,展现民族精神的时代回响。该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了大量奇幻绚丽的视觉效果,将传统神话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
精品化之路面临的挑战
(一)创作观念的转变困难
长期以来,流量至上的观念在微短剧行业中根深蒂固,许多创作者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创作模式。要实现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的转变,首先需要创作者在观念上进行深刻的变革。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些创作者可能会担心过于注重内容质量会导致流量下降,影响收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思维和习惯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可能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能力,难以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二)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微短剧精品化对创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目前微短剧行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导致专业人才短缺。优秀的编剧能够创作出逻辑严密、情节精彩、人物丰满的剧本,是微短剧精品化的关键。现在很多编剧可能更擅长创作简单的爽剧剧情,对于现实题材和历史文化题材的把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精品化微短剧的创作需求。
导演在微短剧的拍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良好的镜头语言运用能力、节奏把控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一些导演可能由于经验不足或对微短剧独特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作品在艺术呈现上存在缺陷。演员的表演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微短剧的质量,然而,部分微短剧演员演技稚嫩,无法生动地诠释角色,使得人物形象缺乏感染力。
(三)商业模式的不成熟
目前,微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以广告植入、付费观看等为主。这些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微短剧的发展,但与传统影视行业相比,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广告植入方面,由于微短剧的剧情较短,广告植入的空间相对有限,且部分广告植入方式生硬,容易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付费观看模式也面临着观众付费意愿不高的问题,许多观众已经习惯了免费观看短视频内容,对于微短剧的付费观看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而且,微短剧市场缺乏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盗版问题严重,这也影响了创作者和制作方的收益,制约了精品化微短剧的投入和产出。
突破困境的路径与展望
(一)政策引导与行业规范
国家广电总局自2022年起持续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监管与引导,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创作边界。2024年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以及2025年初升级发布的《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深入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六大创作计划。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鼓励创作者关注现实、传承文化、创新表达。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自律管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作品评价体系,对精品化微短剧进行表彰和推广,对劣质作品进行批评和抵制,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二)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加强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微短剧精品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通过举办创作培训、研讨会、大师班等活动,提高现有创作者的业务水平和艺术素养。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累创作素材,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制作方应注重打造专业的创作团队,汇聚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通过团队的协作和创新,提升微短剧的整体质量。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微短剧精品化提供人才保障。
(三)商业模式创新
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拓展微短剧的盈利渠道。除了传统的广告植入和付费观看外,可以尝试与品牌合作开发衍生产品,如周边商品、线下活动等,实现微短剧的品牌价值延伸。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通过内容营销实现流量变现。建立合理的版权运营机制,加强版权保护,打击盗版行为,保障创作者和制作方的合法权益。提高微短剧的版权价值,通过版权交易、授权等方式获取收益,为精品化微短剧的创作和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微短剧精品化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的机遇。通过对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创新演绎和独特美学风格的打造,精品化微短剧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尽管在创作观念转变、人才短缺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微短剧行业一定能够突破困境,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成为文化创新与发展、时代精神传播的新载体,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精彩的视听作品。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