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后的感觉是,同样题材,同样历程,相隔十八年重新演绎,仍然色彩纷呈,各有千秋。
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
《浴血荣光》大火后,我特意找来2007年的《井冈山》看了一遍。
看后的感觉是,同样题材,同样历程,相隔十八年重新演绎,仍然色彩纷呈,各有千秋。
王霙饰演的毛泽东
王仁君和王霙饰演的毛主席,无论形似和神似都相当精彩。
尤其是王仁君这位八零后,刚到四十岁,饰演三十多岁的毛主席,潇洒俊朗的外表加上精湛的演技,赢得了一边倒的喝彩。
《井》剧里的王霙演的也很好。虽然配音偶尔对不准口型,但那是后期剪辑的事,与演员没有关系。
《浴》剧里的贺子贞戏份极少,偶尔出现只是抄写一下文稿和照顾毛主席生活,类似于秘书加保姆角色。
而《井》剧由潘雨辰饰演的贺子贞不仅贯穿全剧,且手持双枪,骑马冲杀上阵杀敌,活生生一个英姿勃发的巾帼豪杰。
《井冈山》潘雨辰饰演的贺子贞
显然,潘雨辰演的贺子贞更贴切,更符合人物形象。
因为她不仅是井冈山农民自卫军袁文才的部下,而且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哥哥贺敏学是永新县委书记,她十六岁就是永新县妇女部长。读过书,有文化,对毛主席神交已久,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
可见贺子贞能与毛主席结合,决定了她不可能仅限于秘书和夫人的角色。
《浴》剧里的袁文才和王佐,作为井冈山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却只是偶尔出现。
而《井》剧里的袁王在朱毛会师前就是骨干,是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后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的正副团长。
袁王与何长工,朱云卿,何挺颖,宛希先,张子清,毛泽覃,罗荣桓,余贲民等前辈平起平坐,在职务上甚至超过他们。
即便是朱毛会师后,袁王的作用也毫不逊色。从而显现出毛主席高超的识人用人艺术。
1965年,毛主席时隔38年重上井冈山,还特意看望了袁文才和王佐的遗孀和后人。
可见井冈山那段历史,在敌强我弱,红军初创还十分弱小时,袁文才和王佐作为重要力量,是无法绕开的史实。
而《浴》剧有意淡化他们,是不妥的。
《井》剧的台词精湛,震聋发聩。
省委特派员周鲁误传省委指示,开除了毛主席党籍。
又碍于毛主席在军中的崇高威望,不得不在军事会议上任命毛主席为师长。
从这段台词足以看出,
作为编剧,肯定都是具有相当水准的文化人。想编出放之四海而皆准又高大上的台词,易如反掌。
但那些高大上的台词虽然无比正确,却不能具体反映此一时彼一时的客观现实。
而毛主席这段台词,虽然文白有加,却既朴实接地气又切合实际,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来不能不震聋发聩感慨万千。
此时已没必要考证毛主席在当年是否真说过这样的话,而是代表了大义凛然慷慨悲壮,放弃个人得失忍辱负重为民献身的壮志豪情。
这样的台词,才折射出一个编剧的最高水准。
还有毛主席对袁文才的评价:
一佩你一个文弱书生敢于抗恶,有舍身取义之概。二佩你坚持劫富济贫护佑群黎,深具侠义之风。三佩你在众多绿林帮伙中独树一帜,智勇兼备。四佩你接受共产党领导,把草莽之旅改编为农民自卫军。此乃登高远望脱胎换骨之豪举!五佩你和王佐会攻永新,营救出入狱的八十多名共产党员,共书载入史册之举。六佩你在湘赣国民党两个团的围剿中,自己队伍毫发无损,却令敌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彰显大将之风!这样的台词当然也都是编剧编出来的,但却真实反映出毛主席高超绝伦的口才和妙不可言的用人艺术,可谓举世无双。
不避尖锐,敢于放言。
《井》剧中,中央特派员刘安恭,带来了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指示,与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形成尖锐对立。
为此,毛主席和刘安恭包括朱德激烈争沙,因此被选掉了前委书记。
不顾个人得失,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史证明毛主席是唯一正确的。
这样尖锐复杂的政治路线斗争,《井》剧表现得惊心动魄淋漓尽致。
而《浴》剧却表现得委婉柔和,似乎在有意回避什么。
《浴》剧和《井》剧虽然侧重不同,却高差立显。
编剧丁涵,导演陈力,在拍摄《浴》剧前,不可能不看十八年前的《井冈山》。也不可能没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宏愿。
但综合起来看,在诸多方面,这样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这里并没有抬高贬低谁的意思,而是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井》剧里的毛主席烟不离手,有时一支烟抽完直接对着另一支。
而《浴》剧里的毛主席由始至终没摸过烟,连一次都没有。
这明显是故意与《井》剧有所区别。
而这种区别显然没什么实际意义,与创新更沾不上边儿。
《浴》剧把袁文才王佐放在淡化位置,甚至干脆隐去袁王二人最终被错误路线扼杀的结局。
这种为避讳敏感话题减少麻烦的做法,显然有政治上小心谨慎缺乏担当之嫌。
而《井》剧则毫不掩饰,大胆表露,让真实的历史重现眼前。
足可看出编导勇于担当的博大胸襟。在感人肺腑之余,更令人折服。
《浴》剧把林家裁缝一家人当重头戏来替代大量史料,作为虚构的文艺作品,在艺术手法的表现上当然没有问题。
但当和《井》剧比较之后,这种淡化史实以虚代实回避矛盾的作法,就显得肤浅喽。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还是那句话,这里不存在贬低抬高哪一方的问题,而是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一旦把同样题材同样年代的两部剧做比较,今天的《浴血荣光》确实不如十八年前的《井冈山》更扎实,更厚重,更真切,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来源:文化一家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