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农村年代剧!《生万物》vs《红高粱》,差距咋就这么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1 11:32 3

摘要:暑期档刚追完《生万物》,本来觉得 “真实取景”“演员突破” 挺亮眼,可回头再刷一遍《红高粱》,瞬间被戳中 —— 这哪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简直是把 “年代剧该有的样子” 和 “差点意思的样子” 摆一块儿给你看!为啥同样讲乡村故事、时代变迁,有的剧能成经典

暑期档刚追完《生万物》,本来觉得 “真实取景”“演员突破” 挺亮眼,可回头再刷一遍《红高粱》,瞬间被戳中 —— 这哪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简直是把 “年代剧该有的样子” 和 “差点意思的样子” 摆一块儿给你看!为啥同样讲乡村故事、时代变迁,有的剧能成经典,有的剧却争议不断?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唠,看看这两部剧到底差在哪儿。

《生万物》刚开播那阵儿,确实凭着 “反套路” 圈了一波粉。现在影视圈不都爱搞 “绿幕抠图”“后期合成” 嘛,人家剧组偏不!花了好几个月,跑遍山东临沂、日照,还有吉林白山,哪儿有真实的农村景就往哪儿钻,甚至专门租了 200 多亩地,等着庄稼从播种长到成熟,就为了拍那几帧 “麦田翻滚” 的镜头。你还别说,屏幕里那金黄的麦子晃啊晃,连泥土的潮味儿都像能飘出来,刚开播时不少人说 “这才叫良心制作,有那股子烟火气”。

可剧情越往后走,毛病就露出来了,尤其是人物设定跟时代背景搭不搭的问题,吵得特别凶。就说佃户女儿银子这个角色吧,简直是争议的 “重灾区”。按剧情说,她嫁进地主宁学祥家,结果呢?一点没看出佃户跟地主的差距,反而牛得很 —— 第一次见宁学祥就翻白眼,婚后还敢跟宁家要粮食补贴娘家,甚至跟宁学祥互叫 “老北鼻”,整得跟现代小情侣似的,甜甜蜜蜜跨越阶级。

咱先不说别的,就说旧社会那光景,佃户跟地主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佃户见了地主得磕头,种的粮食大部分都被地主拿走,自己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哪儿敢跟地主这么 “横”?有历史学者都说了:“旧社会佃户的命都捏在地主手里,像银子这样嫁过去还能拿捏东家的,现实里根本不可能有。” 网友也忍不住吐槽:“这哪是佃户女儿啊,分明是现代女生穿回去的吧?一点年代感没有,倒像看短剧里的玛丽苏爽文,太假了!”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生万物》改原著改得有点 “跑偏” 了。原著里的银子哪是什么 “人生赢家”,就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 家里没粮,父母把她变相 “卖” 给宁学祥,成了人家的私有财产,家人还劝她靠跟宁学祥好换地瓜干,宁学祥更是骂她 “跟窑姐没区别”。结果剧里倒好,把这段关系改成 “双向奔赴的爱情”,银子不仅没受委屈,还靠结婚 “逆袭” 了。这一改,原著里批判旧社会黑暗的劲儿没了,反而容易让小孩误会 “靠结婚就能改变命运”,跟咱们提倡的 “靠自己奋斗” 完全拧巴了。

除了银子,杨幂演的绣绣和欧豪演的封大脚那 “圣母式爱情” 也挺悬浮。绣绣早年被土匪掳走,后来嫁给救她的封大脚,本来该是苦尽甘来的真实剧情,结果呢?绣绣天天 “以德报怨”—— 自己怀着孕饿得脸发黄,还把仅有的粮食给别人;邻居吵架,她不管自己安危也要凑上去劝。有观众就说:“就算旧社会的人再善良,也不能不顾自己死活去帮别人吧?这剧情太假了,角色一点都不真实。”

《红高粱》的剧情围着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情转,可从来没局限在 “小情小爱” 里。一开头就把故事放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 —— 高密乡那地方,土匪到处抢,地主和农民闹矛盾,家族之间也有仇,再加上日本人打进来,好几层事儿缠在一块儿,特别有层次感。九儿从一个单纯的小姑娘,经历家族内斗、丈夫被害、跟余占鳌又爱又恨,慢慢变成有担当的女人;余占鳌也从一个冲动的土匪,变成带乡亲们打鬼子的英雄。这种 “个人成长跟着家国命运走” 的剧情,既有感情的温度,又有思想的高度,看着就不浅。

在还原时代这点上,《红高粱》真做到了 “细节里藏真章”。剧里的衣服、场景、习俗,都跟历史对得上 —— 九儿出嫁时穿的红嫁衣,绣着凤凰,料子粗糙但透着喜庆;农民家里的土炕、灶台,墙角堆的玉米棒子,全是那时候的样子;就连角色说话,都带着 “俺”“俺们” 的方言,听着就接地气。更难得的是,它写 “阶级差异” 也真实,不极端 —— 地主单家虽然有钱,可也怕土匪、怕日本人;农民虽然穷,可到了民族大义面前,腰杆也硬。这种 “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都是时代里的普通人” 的设定,让人觉得 “这才是真的”。

《红高粱》的主题升华,更是《生万物》比不了的。它借着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情,把 “家族恩怨” 和 “民族抗争” 串起来,从 “为自己报仇” 到 “为国家牺牲”,格局越来越大。最经典的 “高粱地酿酒” 那段,不光是九儿和余占鳌感情的转折,更象征着高密乡人的精神 —— 日本人打进来时,九儿带着乡亲们用自己酿的高粱酒,跟敌人同归于尽。那一刻,个人的爱情、家族的荣誉,全融进了家国大义里。这种 “从小事看大事” 的写法,让《红高粱》不只是爱情剧,更像一部讲民族精神的史诗。

还有人物塑造,《红高粱》也没搞 “脸谱化”。九儿不是完美的 “圣母”,她有私心,会嫉妒,为了保护孩子也会耍手段;余占鳌也不是传统的 “英雄”,他冲动、粗鲁,还因为个人恩怨犯过错。可正是这些 “不完美”,让角色活了,观众能共情。有评论说:“《红高粱》里的人,就像高密乡的红高粱,又坚韧又脆弱,这种真实的人性,才是最打动人的。”

对年代剧创作者来说,这两部剧的对比就是个提醒:别光顾着追热度、搞噱头,得守住 “真实” 和 “深度” 的底线。只有把时代背景做扎实、把人物写活、把主题立住,才能拍出让观众记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剧。毕竟,观众看年代剧,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的温度、人性的真实 —— 这才是年代剧真正的价值。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