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万物》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表面上看,它试图通过讲述一个地主家族的故事,展现传统农业社会的伦理关系和乡土人情,但仔细分析其叙事逻辑和价值取向,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严重的历史认知偏差和意识形态风险。该剧不仅在历史观上存在问题,更与近年来文
《生万物》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表面上看,它试图通过讲述一个地主家族的故事,展现传统农业社会的伦理关系和乡土人情,但仔细分析其叙事逻辑和价值取向,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严重的历史认知偏差和意识形态风险。该剧不仅在历史观上存在问题,更与近年来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值得警惕的现象一脉相承,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批判。
该剧第一个突出问题,是试图通过塑造某个地主的“仁慈”形象,来掩盖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对广大农民进行的系统性剥削与压迫。剧中极力渲染地主在灾年放粮、善待长工等细节,似乎想告诉观众,地主阶层中也有善人,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叙事策略看似客观,实则混淆了历史本质。地主阶级的剥削不是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种制度性的压迫。个别地主可能偶有善举,但这改变不了其阶级本质——他们通过占有土地,对农民进行地租、高利贷和劳役的剥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恶毒之处,就是不遗余力美化地主,丑化劳动人民。通过该剧可以看到,地主多么勤劳啊,比如佃户长工收工了,地主还在下地劳动;地主是多么节俭啊,比如捡粪时与狗争屎,还引得农民嘲笑;地主是多么目光长远啊,攒钱了就买田置地等。同时呢,农民却懒惰、短视等。 显然,这是在为地主阶级唱赞歌,暗示地主获得大量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是合情合理的,从而置疑伟大的土地革命的正当性——这一点就不展开来细写了,以免引发更大社会舆论风波。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尖锐对立的,许多农民被迫失去土地,忍受饥寒交迫的苦难,这些才是历史的主流。电视剧以艺术创作之名,淡化、美化了这段血泪史,实质上是在为剥削阶级涂脂抹粉,模糊了人们对阶级压迫的正确认识。
该剧存在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其在于无视地主阶级在历史上对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挨打,内部原因之一就在于封建地主阶级对变革的顽固抵制。他们维护落后的自然经济,反对社会革新,害怕工业化会动摇其统治根基。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彻底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才能走上独立富强的工业化道路。而《生万物》却将地主阶级描绘成传统农耕文明的守护者,赋予其不应有的悲情与尊严,这种叙事无疑是对历史进程的颠倒。主创团队选择这样的题材并进行如此处理,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是否别有用心——是否试图通过文艺作品,为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剥削阶级招魂?
更进一步看,《生万物》的问题并非孤例。近年来,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警惕的现象。比如电影《八佰》对国民党军队的美化,张艺谋的《长城》在华丽外壳下对西方救世主叙事的内化,小说《软埋》对土地改革的历史虚无主义表达,莫言的《丰乳肥臀》中对历史进程的扭曲描写,以及屡屡被曝光的“毒教材”、“毒字典”事件——这些现象彼此呼应,形成了一种暗流。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要么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要么淡化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要么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这些作品和事件的频繁出现,提醒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领域存在的某些“毒虫”。这些人可能隐藏在出版、教育、影视制作等各个领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话语权,潜移默化地输出错误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他们往往以“艺术多元”、“还原人性”为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这种文化层面的腐蚀,比公开的攻击更具危害性,因为它啃噬的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扭曲的是下一代的历史认知。
文化建设关乎国家灵魂和民族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弘扬正气、传承红色基因、歌颂人民奋斗的优秀作品,而不是为旧社会的剥削者唱挽歌、为历史淘汰的阶级招魂的所谓“文艺创作”。对《生万物》这类作品的批判,不仅是对一部电视剧的评价问题,更是关乎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坚持什么文化方向的原则问题。
因此,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安全问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审查监督机制,清理那些混迹于文化队伍中、传播错误思潮的“毒虫”。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人民立场,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真正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文化领域风清气正,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纯正而充满生机。
最后还啰嗦一点:这部电视剧取名为“生万物”。什么意思?土地被大量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难道真的会让我们中华大地“生万物”吗?错!只有土地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同时地主等剥削阶级被根本性、永久性打倒,才会让中华大地万物复苏、生长、繁荣,才会让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来源: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