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万物》里,宁学祥攥着地契不肯放手,封二听见“地”字就像是触发了关键技能,把 “土地是根” 的信仰刻进了观众心里。
最近追《生万物》的你
是否被剧中齐鲁大地的农耕场景深深打动?
宁绣绣从 “娇小姐” 到 “农耕能手” 的蜕变
封大脚守护土地的执着
还有那些在田野间穿梭的犁耙、簸箕
都让人对老一辈的农耕生活心生向往
其实不用只在剧里回味~
在济南商河
就有几座藏着 “活态农耕记忆” 的展览馆
能让你亲手触摸《生万物》里的土地情怀
解锁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
01
商河县博物馆农耕文化馆
《生万物》里,宁学祥攥着地契不肯放手,封二听见“地”字就像是触发了关键技能,把 “土地是根” 的信仰刻进了观众心里。
而在商河县博物馆的“麦丘记忆——农耕文化展”里,让这份 “土地情结” 有了更具体的承载。
走进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生万物》中频繁出镜的木犁、钉耙、锄头和剧里封大脚用来犁地的曲辕犁同款的木犁,犁身还留着岁月磨出的光滑纹路;宁绣绣跟着大脚娘学编的蓑衣,在这里也能找到实物,竹编的纹路清晰可见,根根青竹篾经纬交错,有的地方还留着当年编结时细微的压痕。
02
种子博物馆
宁绣绣精心呵护的丹参种苗,掘地户子在试春气的虔诚跪拜,是对“地与粮”最朴素的敬畏。而在商河种子博物馆六大展区中,这份敬畏被系统还原、科学诠释——「民以食为天、粮足天下安」
这里陈列的一粒粒种子,讲述着“一粒粮撑起一个家”的时代记忆。
03
甘薯产业展览馆
农耕游戏|大班组
剧中家家户户都向往的地瓜干子,承载了土地与命运的重量。而在商河怀仁镇,这片土地正以科技与文化的双桨,将地瓜片从充饥粮变为富民产业的 “金名片”,更在甘薯产业展览馆里,用七千年的农耕文明脉络,重新诠释着 “生万物” 的当代意义。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甘薯从出土到上市的全过程,可以亲手操作迷你版“甘薯分拣机”,也可以在“农旅体验”区打卡。
一片真实的甘薯田——就像真正走进《生万物》的番外现场,完成从“观剧”到“入戏”的体验升级。
04
白桥大蒜产业馆
正如剧中封大脚说“庄稼人最认实在”,白桥大蒜产业馆讲述的正是商河人如何把一颗蒜做成“金招牌”的。
从蒜种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销售——完整再现《生万物》中“种地如绣花”的农人精神;实物展示的蒜辫、蒜耙、切蒜工具,让人瞬间想起剧中人弯腰劳作的场景。
如果你也因为《生万物》而对土地产生敬畏,这里就是你要找的"现实课堂"。它不像一个传统的展览馆,而像一座立体的"大蒜百科全书"——记录着过去,开创着未来。
05
贾洼村历史文化展示馆
剧中封大脚说:“地是活的,你对她好,她都记得。”而贾洼村历史文化展示馆这座占地2000㎡的展馆,正是这句话的完整诠释。
更有意思的是,馆内还融入了“商河土歌”“二十四节气歌”“农事谚语”等内容。
耳边响起“处暑摘新棉,立秋种白菜” 的农谚,眼前浮现《生万物》中村民们按节气安排农事的场景,仿佛穿越到剧里的天牛庙村,沉浸式感受农耕生活的节奏与智慧。
如果你因为《生万物》而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
那么你可以来这些地方
它们不像一座座冰冷的展馆
而像一本翻开的、带着泥土香的立体农书
写着祖先的智慧
也写着未来的答案......
信息来源:文旅商河
来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