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出品并承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电视剧《归队》播出。有别于“神坛偶像”的单一塑造,《归队》以东北抗联14年艰苦抗战为叙
文|「视听潮」林沛
用热血书写传奇,用生命铸就丰碑,这也是《归队》的当代价值——它要让永不屈服的坚毅精神,化为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
敌我悬殊,是战是降?至暗时刻,何以支撑?孤悬敌后,怎样取胜?
8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出品并承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电视剧《归队》播出。有别于“神坛偶像”的单一塑造,《归队》以东北抗联14年艰苦抗战为叙事背景,从微观层面切入,讲述抗联小队与大部队失联后,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归队的故事。
《归队》是对东北抗联的一次叙事革新。从家国同构的历史情怀出发,它用显微镜下的微观叙事技法,让个体记忆融入社会记忆,让家庭悲剧嵌套民族悲痛,让观众在人性光辉中感受抗战史诗,完成民族记忆的唤醒实践。
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下,《归队》还于时代流变中追寻中华民族的身份锚点,并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深情回望。白山黑水艰苦卓绝的英雄们,是民族顽强不屈的勇气符号,也为复兴凝聚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丰盈十四年抗战史诗,以人性深描拓宽英雄叙事
白山黑水,碧血丹心。这里有雄伟的山,这里有壮阔的江,黑土地上曾绵延着中华民族椎心泣血之痛,也见证中华儿女奋勇抗争之史诗。《归队》的第一亮点,就是在十四年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丰富东北抗联的影像史实。
何以东北抗联?当南满铁路的爆炸声撕裂东北夜空,短短四个月内东三省尽陷敌手。是东北抗联,带着《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如暗夜星火般在冰封大地点燃了不屈的抗争火种。
这就是《归队》的故事,它把镜头对准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斗争条件最为艰苦的人民抗日军队。
抗战史诗由人民共同书写,这是《归队》人民史观的创作基点。它跳出了对革命将领生平的叙事窠臼,把对革命英雄的刻板符号转向平民英雄呈现。《归队》的主角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抗联战士,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伟光正“神坛偶像”,而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故事的开场,就是深山密林里,一支十多人的小分队被日伪军围剿的桥段。一场激战下来,排长老山东、二班长汤德远、神枪手田小贵、卫生员兰花儿、战士高云虎和万福庆等人活了下来。接下来,他们要在全被打散的绝境中求生,并到松林镇外的八棵松完成集结,属于平凡英雄的归队传奇就此展开。
突围、失散、寻找、变故、归队,从打散到重聚串联起《归队》的故事主线。它从个体经历出发,描述了四组不同的人物群像:
老山东与田小贵是“挖参”线,两人先后遭遇参帮和土匪,在两拨参帮的火拼中巧妙周旋,又和啸聚山林的土匪机智对线;汤德远和福庆是“劳工”线,两人在逃出包围圈后,先后被日军抓住,被视作流民关入劳工营;身受重伤,从淘金窝子捡回一条命的高云虎是“复仇”线,在被活埋途中他为大阔枝所救,养伤后启动复仇;卫生员兰花儿也颠沛流离,母亲惨死眼前,又为日军所追击,命悬一线之时为土匪小白马所救,不得不暂留养伤。
四线并行,正是《归队》的创新叙事视角。它用彼此交织、互切并进的手法,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层次,让剧情与社会场景更加丰富、人物命运更加纷呈、叙事节奏更加紧凑。
以“挖参”线为例,乱世之下百姓生存艰难,两拨参帮为一株人参大打出手,又有土匪隐藏身份潜入做局,一锅乱斗的情势下,老山东和田小贵既要隐藏抗联身份,又要想方设法走出密林,这种充满悬疑、传奇、年代的多类型元素改造,让《归队》抗日故事有充足广度深度,也让归队的信仰更加落地生根。
▍传奇与热血双线并行,让抗日“奇观”在黑土地上盛放
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并称为中国革命“三大艰苦”,东北抗联的历史史实本身就具备充沛的故事张力。《归队》需要做的,就是在白山黑水间让故事落地、让情怀生根、让信仰绽放。
据介绍,在开发创作的几年间,主创团队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风调研。在广泛收集一手史料之时,也采访多位东北抗联教导旅后人。同时,剧组深入长白山腹地,以大量实景拍摄力争让历史重新“在场”。
第一,是影像颗粒度实现精细打磨。《归队》用近乎学术化的扎实功底,为观众编织出东北沦陷后的社会全貌。为对东北抗联进行无情绞杀,日军启动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保甲连坐”等血腥政策,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制造了大量无人区——沦陷区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环境可见一斑。
这是《归队》对史料的基本尊重,它全景搭建了东北在日据时代的叙事场域,让故事建构在扎实的影像空间中。日伪军的残暴统治,让东北人民笼罩在恐怖之下,观众得以窥见“归屯并户”“保甲连坐”背后的悲惨历史。
第二,是历史真实性得到充分保证。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缺衣少食以及日军残酷“围剿”的极端恶劣环境,远非当今时代所能想象。《归队》用吃马粪、挖树根、吃野草的绵密片段,让大山深处的不屈抗争走出史书,变成震撼人心的抗日影像。
深陷密林,老山东在日伪军骑兵部队过境后,一点点掰碎马粪,抠出未消化的残留玉米粒;福庆从淘金窝逃离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土路边手刨野草果腹,又被掳到劳工营里;汤德远则是在归队途中,遭遇了奄奄一息的抗联战士,后者下腹部因枪伤而大面积溃烂,苍蝇正叮食裸露在外的内脏……这种对真实历史的影像再现,让观众对抗联艰苦卓绝斗争有直观了解,也让信仰更加深种。
第三,是传奇与热血并行不悖。《归队》是热血的,东北抗联独自与日军在最前沿展开殊死而惨烈的斗争,人员从高峰时3万多人逐渐减至2000多人并被迫转移至苏联的历史,足以让后人感知其残酷。
《归队》也呈现极其可怖的减员,开场遭遇战火即让十多人的排队伍彻底打散,被迫分散突围的几人各自经历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有对共产主义崇高信仰,立志将抗日斗争进行到底。
与此同时,《归队》又塑造了极具东北特色的传奇图景,林间粮仓、前洞后窑的地域特色,参帮、胡子等特色人群,让东北多民族风貌实现了“在地”表达。
这是东北抗联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也是《归队》所白描呈现的东北风情风貌,如占据交通要道的松林镇,为多方势力角逐提供了绝佳舞台。在风雪呼啸、浩瀚无垠的东北密林里,松林镇五方杂处,日军、伪满洲国警察、东北抗联、同情革命者的老板娘、吃人血馒头的淘金工头身处其中、彼此角力,共同交织成极具年代质感,又带有传奇色彩的多元图景。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共同记忆凝聚奋进力量
毫无疑问,抗战剧所塑造的历史记忆、所承载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共同记忆和价值坐标。《归队》也不例外,它通过“八棵松下集合”的符号化设计,将个体命运与集体信仰紧密联结,让多位性格鲜明的东北抗联战士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抓手,让共同情感体验、共同历史观念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价值光谱。
摒弃爽感叙事,《归队》在传奇热血之上始终强调忠于党的事业,始终要为民族解放而孜孜奋斗,“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坚定信念一以贯之。具体表现在,在呈现充满东北地域特色的传奇经历时,《归队》用独特视听桥段串联起剧情,强化观众对东北抗联尘封历史的感知。
如开篇抗联小分队在发现日伪踪迹后,对所有战士进行战斗动员,号召要去松林镇外的八棵松会合,“只要坚持下去,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宣言振聋发聩;对人数远超自己的日伪军发起主动冲锋,勇猛中带着决绝、热血里又显悲壮的战斗场景构成了独特的叙事片段,这些都成了情绪饱满的影像仪式,唤起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塑造民族共同历史记忆。
它也有回归人性的温度。在传奇与“奇观”之上,《归队》始终保持对历史最基本的尊重和敬意。它没有把对历史的回顾和审思进行简化,而是从历史与人性的温度上去塑造记忆、去打动人心。
正如前文所强调,《归队》关注战士的七情六欲,不吝展示他们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但也正因人性畏死却又英勇就义,反倒更显精神高洁。
如胡军所饰演的“老山东”,是人物塑造的“题眼”,他既坚硬又柔软,既纯粹又复杂,拥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设定。当发现兰花儿被土匪带走,他摇身一变以亲爹身份上门,江湖黑话顺手拈来,把一窝土匪治得服服帖帖;田小贵心急要出售人参,也是他心细如发,提前发觉日军探子踪迹,带着田小贵从其围捕中逃脱。这些鲜活可感、独具温度的人物塑造,为苦难抗战历史添加一抹暖意。
《归队》还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东北抗联精神拥有一席之地。“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归队》就是以今人之视角,对东北抗联进行的集中而深入的时代阐释。
这是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家国同构,《归队》“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由小及大地把“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宏大抽象的国家历史,化为微观而具体的个人记忆。无论是参帮、土匪、警察还是劳工、流民、抗联,《归队》用他们的悲惨身世与遭遇去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累累罪行,让观众从个人悲剧中感受到家国之痛,进而在个体视角与国家视角、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的相互交织中完成民族记忆的建构。
来源:广电独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