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全家福里,左边是继奶奶,右边是前任婶婶,中间那位小朋友管两个人都叫“妈”。
“我爷爷其实是我儿子”这种话,听着像段子,真有人把它写进族谱。
一张全家福里,左边是继奶奶,右边是前任婶婶,中间那位小朋友管两个人都叫“妈”。
谁是谁,全靠现场解释。
不是故意玩花活,只是离婚再婚太多次,户口本像折过的扑克牌,顺序早乱了。
有人把家比作拼积木,缺了原配那块,就用继父继母继兄弟姐妹顶上,摇摇晃晃也能搭出个屋顶。
孩子在这种屋顶下长大,学到一个技能:见谁都先笑,再问“你是我哪个亲戚?”
笑归笑,好处也有。
研究显示,这种多线路家庭的小孩,换学校不怵,换城市不慌,社交像自带WiFi。
坏处也明显,微信群一吵就是六国大封相,@错人等于引爆手雷。
最尴尬的是节假日。
母亲节得准备三束花,父亲节可能要订两家餐厅,还得算好时间差,避免走廊撞车。
技术帮了点忙。视频通话让异地亲戚每天刷脸,却也把“你怎么还没挂”写在脸上。
隔着屏幕,一句“你变了”发出去,对方回个“哦”,字越少,火药味越重。
想减少误伤,有人立了条土规矩:大事打电话,小事发语音,吵架必须面对面——至少摔门那一下有真实音效。
说到底,家不是树状图,更像一张网,线乱点没关系,只要不断就行。
下次再听到“我舅舅其实是我姐夫”,别急着吐槽,先问问他家WiFi密码,说不定比亲戚关系更稳定。
来源:云端看大地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