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留着差点害死女儿的元凶,藏着英国公夫人最狠的算计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9 08:47 3

摘要:英国公夫人,汴京最有分量的贵妇之一,她的女儿张大娘子临盆,妾室小邹氏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拦太医,差点酿出人命。换了谁碰上这事,恐怕都得怒气冲天,非得把人撕碎了才能解气。可英国公夫人偏偏没这么干,风平浪静,按兵不动。这一笔,怎么看都有些古怪。

英国公夫人,汴京最有分量的贵妇之一,她的女儿张大娘子临盆,妾室小邹氏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拦太医,差点酿出人命。换了谁碰上这事,恐怕都得怒气冲天,非得把人撕碎了才能解气。可英国公夫人偏偏没这么干,风平浪静,按兵不动。这一笔,怎么看都有些古怪。

等到把故事好好咂摸一遍,我才琢磨明白——这位夫人大概不是不生气,是压根不打算把仇端明了,她的算盘打得比谁都响。话说回来,如果是你家闺女遭了这种险,身为娘亲,能把气咽下去?母女间的那些绵长的心思,门第里的纠缠,向来不是一句“舍不得”能说清。

张家是老牌将门,英国公年轻时拿过武状元,沙场上有数的英雄人物。沈家也是皇帝身边的心腹,国舅一职,走到哪里都能抖得三分。可偏偏,新皇登基,江山不稳,不少老臣都被安插了亲家,拉拢着搅和些旧情新仇。张大娘子那一身好家世,这时候不成了嫁妆,倒成了筹码,被丢进了沈家那个大染缸。

有时候想——天下的女儿哪有不让娘心疼的?张大娘子在娘家明珠一颗,到了沈家却处处碰壁。人说“填房”委屈人,可这委屈落了贵族子女头上,就是另一种折磨。日子过得不温不火,沈国舅也好,小沈氏也罢,嘴头上都念着张家的好,却隐不住心里疙瘩症,“她根本瞧不起我们沈家!”小沈氏拿起家族门第嘲讽起来,连屋檐下都透着凉。

最让人揪心的,便是那次临盆。张氏命悬一线,太医却被小邹氏扣在院子里,动都不敢动。民间女人生娃,命都悬着,名门里也不过如此——做娘的,要不是铁了心,也活不出个头。英国公夫人见状,带着女儿收拾行囊,打道回府。都说“和离”是妇人最后的心机,可到了她这里,只是做给外人看的戏码罢了。

说实在的,英国公不是没得选,但新皇的赐婚不是那么容易退出来的。皇家的脸面,张家的名声,个顶个都是烫手的山芋。女儿嫁了国舅,是一场权力的和局,想动谁都要掂量皇帝手里的秤砣。大娘子心里明白,离是不行的,只能熬,熬过这一段,才算是真正站稳沈家的脚。

不过,这沈家也不是“好惹”的地界。沈国舅的前妻,是为沈皇后挡过刀的义士,那份恩情,算在邹家头上。于是小邹氏得了个诰命,远远超了寻常妾室的待遇。张氏在沈府,送来的是皇恩,邹家留下的是命债,沈国舅硬是把两种女人都留在身边,用得顺手,一箭双雕。

英国公夫人到底是见过阵仗的人,并没有着急拔剑出鞘。她冷冷看着,把小邹氏留下,一来是让沈家始终记得那份“救命恩”,二来也算是握住了沈国舅的把柄——只要小邹氏一天在府,张氏就不是无根的浮萍。

这里头的权谋,其实挺让人心酸。如果单说张大娘子的身份,“老蚌生珠”才有的独女,父母护得极紧。英国公家没儿子,满打满算都靠女儿撑门面。张氏出嫁的那一年,家里等到十七八都不舍得送人,明兰也不过是背后帮衬。可天下易主,一纸赐婚,什么宠爱都变做了筹码。

有时候我想,这世上的怨妇、不幸人家,多半不是“性子不好”那么简单。张氏这一路,沈府的后妈不是那么容易束手,公夫人又不能把女儿放出去“和离”,只好让她在夹缝中过活。彼时的英国公夫妇,心里掂量的是家族的未来,不仅仅是女儿的安稳,她们知道,为了家族,要舍得放一手。新皇刚登基时,那些老臣怕他多疑,只有主动联姻,才有得混。

小邹氏搅局,太医被扣、宴会上撒泼,明眼人都看得出,她没什么脑筋,却仗着皇后的赏识、邹家的旧恩,偏要在主母头上蹦跶。大娘子难产,院里阴云密布。若是她真的闹出人命,这不是在沈府里胡闹,而是把英国公往死里得罪。以府里规矩说话,她不过是妾室一枚,恩情能撑多久?

明兰是个明白人,见事透彻,早就劝过小邹氏,别老在风口浪尖蹦跶。可小邹氏不听,明兰也懒得再说——一头倔驴。英国公夫人这次放她一马,也不是因为心软,而是另有打算。她借机炒出了“和离”的消息,把沈家、邹家,甚至皇宫都搅进了风浪里。皇上要看态度,沈家要看名声,太后要看形势,大娘子的命,却被反复撕扯。

其实仔细回想,英国公夫人会杀小邹氏吗?未必。她是看得最明白的人——杀了她,不但落得个“薄情寡义”的名头,还可能让皇室记仇,张家日后的路难走。她偏不这么干。只需要放消息出去,由皇后自家清理门户,沈国舅再无好感,小邹氏便成了“戴罪之身”,打发去城外庄子,安安静静再也翻不了风浪。

有时候人家说权贵之家有“弃卒保帅”的法子,我觉得,与其刀剑相向,不如一招诛心。英国公夫人把小邹氏留到最后,沈家、皇后、满京城里都欠了张家一个人情。日后再有什么错处,张家都能“拿这个说事”,未雨绸缪,比杀人划算多了。

说到底,张大娘子不是不敢和离,只是门第压身,皇命难违,沈家的夹缝,她要去趟,英国公夫人也只能助力。这看似一招“放小邹氏一马”,其实是把满池子的水搅浑,让谁都数不清底牌。贵妇的面子、母亲的心气、朝廷的权谋,都掂量在这一手里。

我时常想,人在这样的大宅门里活着,想保全自己,心肠不硬是不行的。而活得太硬,又得学会留几分柔软。张大娘子的悲哀,是她做了别人家的女儿,也做了自己家族的牺牲品。英国公夫人的厉害,不是在风头浪尖冲上去拼,反倒是把情绪藏在心底,用人心、名声、恩怨去借力打力。

谁说女人撑不起半边天?只是那半边天,总是用母亲的泪和女儿的委屈堆出来的。大宅门里,日头正好,看似安稳,其实暗流涌动。英国公夫人心思深,谁都明白,却能带着一丝母亲的柔情闲闲地说:“为着孩子,你也得服软,把人给我拢住了。”日子过成这样,算是赢了吗?还是一种另一种输?天知道。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