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恢复陈独秀创始人地位并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其正名

西瓜影视 韩剧 2025-08-29 10:18 3

摘要:有些事,说早了没人信,说晚了又觉得太迟。历史,总爱捉弄人,哪怕你曾搅动风云,到头来也可能落得声名无定。想一想,陈独秀这个名字,在许多中国人少年时代的课本里,只是“主要创始人之一”,仿佛他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捡了块石头。但今年偏偏风向转了,这“之一”突然不翼而飞—

有些事,说早了没人信,说晚了又觉得太迟。历史,总爱捉弄人,哪怕你曾搅动风云,到头来也可能落得声名无定。想一想,陈独秀这个名字,在许多中国人少年时代的课本里,只是“主要创始人之一”,仿佛他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捡了块石头。但今年偏偏风向转了,这“之一”突然不翼而飞——故事,比我们想的要微妙得多。

讲起2019年,陈独秀诞辰140周年,说是隆重,其实更像是在层层历史尘埃里,轻声扒拉出一段被人有意无意忘记的往事。那一年,陈家的曾孙陈恩田开始频频奔波,和亲友絮絮叨叨地提起家族的“老头子”,时不时就感慨:“咱们祖上可不只是‘之一’。” 外人未必懂,一百年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扯着喉咙喊出那句“陈独秀万岁”的时候,多少青年以为未来就像晨光一样清晰,结果世事无常,高潮之后就是波折。

还记得那篇正式刊登在党媒上的文章——《纪念陈独秀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中共那次说话比以往格外郑重,五个定义掏出来,沉甸甸的,不带“之一”: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五四总司令,马克思主义主要传播者,中共主要创始人,早期主要领导人。如此正式地给历史正名,是很少见的。说起来,不少老人还记得三十年前,关于“主要创始人之一”这几个字争来争去,谁都不敢轻易改。毕竟,一有加减,身后人的吆喝声、责难声就会像雨一样落下来。像陈恩田这样一口气写了几封感谢信,还真需要点胆量和底气。

世上的话,有时加一个“之一”,分量就变得藏头露尾,耐人寻味。我们常说功过留给后人评说,可对于陈独秀来说,这评说拖了快九十年。1915年,他坐在书桌前,推开窗子吸一口夏天的闷热,心里想着,如何让这帮还在咿呀学语的青年觉醒。那一年,《青年杂志》面世,后来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青年》。有人说,他身上有种“冒进”的劲头,说话常常不留余地,可你要让一个时代苏醒,还能含糊吗?

故事转到1921年,嘉兴南湖那个小船上,几个年轻人并肩而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惶恐和野心。陈独秀在这些人里岁数最大,却也最像个激进的中年老师——招呼大家静一静,说革命要讲规矩。十二年风风雨雨,他做了五届党的“老大”,指挥风帆起落。1927年风向突变,他离开中央,仿佛被整个世界按下静音键。那些年弄潮的心气,在权力场上沦为孤独的背影。

不过,每根家族的树枝总会有人挂念。几十年过去,陈家孑然后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始终等着有一天历史能“翻案”。陈恩田提笔写下答谢文,说这份迟来的承认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气度和智慧,字里行间,有欣慰也有一丝说不出来的委屈。这并不奇怪——每个被历史误读过的人,家属心里多半攒着一股劲,盼着正本清源。

到2021年,《觉醒年代》在电视上一播,地气一下腾起。人们一边嚼着瓜子一边看热血剧情,才猛然发觉,原来陈独秀父子三人,其实个个铁骨铮铮。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那是实打实地死在敌人枪口下,连遗像都是后来靠只言片语拼起来的。说实话,以前多少人只记得共产党打天下的那些事,却忽略了这一家三口一起押上命的悲壮。不少观众网上留言,说以前一直觉得陈独秀“结党营私”,现在才明白他一家人的担当和苦楚。

说远了——这就是历史的吊诡,同样一群人,前几年还能被指指点点,几年后,风向一换,又成了荧幕上的英雄。其实从陈独秀那一代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绕不开“祸福难测”这四个字。捧得高的时候,万众瞩目;落魄时,乡邻侧目,名字都出现在批判文章里。陈独秀当了所谓“叛徒”好些年,直到晚年在安徽一个小城潦倒死去,没留下几句自我辩解的话。人生常常如此,等尘埃落定的时候,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只剩历史公论慢慢补票。

现在回头想想,也许最动人的不是那五个认定,也不是电视里的热泪,而是那个在书卷之间、在风雨夜归人里的陈独秀。忙活了大半辈子,招来的不是掌声就是指责,可他始终没往回看一步。到底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英雄点亮时代?这个问题,也许谁都答不好——但至少今年,在热闹滚滚的荧幕和平静隆重的纪念文字里,总算有人认真给出了答案。

历史嘛,总归是活人写给活人看的事。只是,谁来写、怎么写、给谁看,其中的分寸和温情,总隐藏在那些没写出来的闲话里。陈独秀终于卸下“之一”,但说不定在暗地里,他也只是淡淡一笑。风浪过后,该被记住的,终归是人心里的火光——不多不少,刚刚好。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