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观众看完《归队》直接摔遥控器:零下四十度的林子里,战士脸比雪还光滑,这哪是抗战,分明是滤镜广告。
东北观众看完《归队》直接摔遥控器:零下四十度的林子里,战士脸比雪还光滑,这哪是抗战,分明是滤镜广告。
打开微博,#归队悬浮#话题一夜飙到3.2亿阅读,前排全是东北IP在吐槽:自家爷爷当年穿空心棉袄都嫌冷,剧里人却像逛商场。
争议最狠的是第三集。
小队穿越封锁线,镜头一切,袁姗姗的脸在火把下反着柔光,苹果肌亮得能当信号灯。
弹幕瞬间爆炸:“科技脸穿越1942?”
这不是颜值攻击,是出戏。
抗联老兵回忆录写得明白:树皮当鞋,雪水煮茶,脸被风割出一道道口子。
对比之下,剧中人连胡茬都修得精致,像刚拍完面膜。
胡军、李乃文还算稳,皱纹里夹着灰,说话带着呵出的白气。
可一到群像戏,年轻演员一水儿的韩式平眉,嘴唇色号比交通灯还统一。
观众不是傻子,瞬间抽离。
更离谱的是剧情。
为了“团圆”,编剧让小队在雪窝子里偶遇失散战友,对方不仅没冻伤,还从怀里掏出完好无损的电台。
历史博主直接甩图:真电台在零下三十度电池就罢工,得贴身捂。
观众要的不是纪录片,是起码的敬畏。
隔壁《觉醒年代》也拍青春,但陈延年就义前指甲缝里的泥都清晰可见,那才是活人。
有人把蒋欣在《功勋》里的素颜截图翻出来对比:高原红、裂口唇,观众照样夸美。
美不美,先看真不真。
央视这次翻车,根子还是选角思路。
平台大数据显示,年代剧受众70%在35岁以上,他们见过真的苦,假的骗不了。
制作方可能忘了,东北抗联平均生存期只有半年。
把这段历史拍成偶像剧,等于在烈士墓碑上贴美颜贴纸。
观众不是反对年轻演员,是反对把苦难拍成滤镜。
下次开机前,先去东北老林子站十分钟,风会教做人。
来源:巫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