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一剧,让我一个江西人看得都如鲠在喉,不得不想说几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8 21:49 2

摘要:我们没法亲历历史的真实样貌,只能从书本和影像里打捞过往的印记。所以,这些载体塑造出的地域形象,分量实在太重了——它们往往就是外人眼里,一个地方与那里的人最直观的模样。

#新热影视综创作派对#

《生万物》这部剧,我一个江西人看了都觉得心里别扭,如鲠在喉,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对一个外地人,甚至外国人而言,要了解某个地方的人文底色,绕不开的就是书籍与影视作品。

我们没法亲历历史的真实样貌,只能从书本和影像里打捞过往的印记。所以,这些载体塑造出的地域形象,分量实在太重了——它们往往就是外人眼里,一个地方与那里的人最直观的模样。

《生万物》一剧,虽标榜展现山东农村历史,实则是对山东父老乡亲的曲解与抹黑。

作为一个江西人,我虽未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却从小就从书本和经典影像中认识山东——那是孔孟故里,仁义绵长;是水泊梁山,好汉辈出;是革命老区,百姓舍生取义、热血铸丰碑。

这样一个让我这样外地人心生崇敬的地方,如今却在《生万物》这类剧作中变得面目模糊、灰暗不堪。

真实的山东农村历史,是由无数辛勤劳作、朴实善良的普通农民写就的。

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贫瘠中守住做人的底线,哪怕自己吃不饱,也谨记“饿死不抢粮,穷死不失节”。

而《生万物》却把佃户女儿塑造成精明自私、懒散耍滑的形象,甚至对地主随意顶撞、肆意索要,完全背离了山东人传统的道德观念与历史真实。

更荒诞的是剧中严重失实的历史场景:1926年的山东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粮杂面,白面馒头一年难得几回。哪来的“青砖瓦房、餐餐白面配海鲜”?这种脱离历史的架空想象,不仅误导观众,更是对祖辈苦难与尊严的轻慢。

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叙事对比的残酷断裂。我们曾经从《地道战》《红日》中看到山东百姓的铮铮铁骨;从《闯关东》里体会什么叫“山东人仁义”;从《父母爱情》中感受质朴温暖的山乡人情——那才是真实、有血有肉的山东。

而如今《生万物》却一味放大阴暗、编造冲突,把高尚的土地矮化成算计温床,把英雄的后人写成市井小人。

当慷慨悲歌被替换成鸡毛蒜皮,当忠厚传家被扭曲成心机世故,伤害的不仅是一亿山东人的感情,更是对民族记忆的背叛。

山东的精神从来明亮而深厚。

抗战时老百姓“最后一碗米送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孔孟之道耕读传家——这些才是山东真实的底色。

而《生万物》却只热衷展现窄化的宅院纠纷、扭曲的人情冷暖,仿佛山东人不是靠气节与汗水立世,而是靠心眼与索求生息——这不是艺术创作,这是对历史的辜负。

而最令人深忧的,是这种创作背后若隐若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生万物》对地主与佃户关系的“温情”美化,绝非无关紧要的艺术加工。

今天他们可以模糊阶级对立的残酷本质,将剥削关系描绘成一场充满“人情味”的乡村闹剧;明天他们就可能为其他历史的侵略者、压迫者披上“理性”、“进步”的外衣。

历史叙事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就必然会被敌人占领。这种蚕食是悄无声息的——它先是否定我们记忆中的细节(比如吃不饱饭改成“吃煤”),进而扭曲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比如勤劳朴实的农民),物资贫瘠描绘成光屁股上学。他们最终目的,是瓦解我们民族赖以团结和稳定的,共同历史认知与价值观根基。

当一代人习惯了被篡改的“历史”,失去了对真实苦难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那么民族的脊梁也将随之软化。

因此,对《生万物》的批评,不仅是为山东父老正名,更是为历史真相而战。我们反对的,不是艺术的虚构,而是披着艺术外衣的、系统的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并坚决扞卫那段由无数先辈的汗水、鲜血与生命铸就的真实历史。这关乎民族的未来,寸土不可让。
真正有责任的文艺创作,应回归真实、传递敬意。

我们呼吁创作者真正俯下身走进村庄,听老人讲怎样在天灾年月分出口粮,怎样凭诚信在异乡挣得立足之地。

山东人的好,是深植于文化根脉中的大气与担当,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虚构的“冲突”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也呼吁观众——尤其是如我一般依靠影像去远方的人,主动观看《南下》《老农民》《沂蒙》这样的作品,看清这片土地真正的崇高与深厚。

不要让一两部偏颇之作,遮蔽了山东浩荡千年的仁义之光。唯有如此,才不负英雄的土地,不负她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人间正气。

来源:历史追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