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宿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合出品的三集倡廉微短剧《万民清碑》全网上线。该剧以清光绪年间宿迁知县万立钰为原型创作而成,讲述其破贪腐案、立“永禁”碑倡廉的故事,带领观众穿越百年时光,见证一场高潮迭起的反腐传奇。
近日,由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宿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合出品的三集倡廉微短剧《万民清碑》全网上线。该剧以清光绪年间宿迁知县万立钰为原型创作而成,讲述其破贪腐案、立“永禁”碑倡廉的故事,带领观众穿越百年时光,见证一场高潮迭起的反腐传奇。
(一)
作为对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广电局“跟着微短剧来倡廉”主题创作活动的积极响应,该剧遵循“以‘小切口’展现‘大历史’”的精品化创作原则,借助微短剧强叙事、广覆盖的优势,让廉洁文化、家风传承与历史镜鉴抵达观众,在深化“两个结合”、丰富廉洁文化内涵、创新廉政教育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自上线以来,《万民清碑》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创新的艺术表达,迅速引发观剧热潮。该剧上线三天全网播放量突破5000万,红果短剧热度近4000万,连续登顶红果短剧热度飙升榜榜首,并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推荐,国家广电总局也对其进行了推介。
《万民清碑》精准把握了微短剧的创作规律与廉政文化宣传的内在要求,通过“历史厚度、地域温度、艺术鲜度”三重维度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主流价值的年轻化、艺术化传播。剧中人物万立钰,其清廉政绩和家风传承本身就具备真实历史依据、深厚历史意义和现实观照价值。剧集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重构,塑造出以万立钰为代表的清官形象,从他上任伊始探查浮尸疑案,到揭露河堤工程贪腐,至最终立碑禁绝陋规,剧情环环相扣,生动刻画了一位在复杂的清代官场中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的廉洁官员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永禁”碑在宿迁当地确有实物出土,碑文内容与剧情高度契合,这一历史真实性的注入,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二)
《万民清碑》在叙事策略方面,巧妙借鉴了悬疑类型片的手法,以“浮尸案”作为开篇钩子,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继而通过“红伞验骨”“棺材卧底”“工头灭口”等单元式情节推进叙事,层层揭开官场贪腐迷雾。该剧每集15分钟的体量中容纳了数个高潮点,节奏明快,有效规避了一般廉政题材常见的说教感和沉闷感。
同时,剧集不仅注重情节的精彩度,还致力于挖掘案件背后的人性挣扎与制度反思。例如,典史方彦秋从最初的“躺平”吏员到最终挺身而出举证贪官,其人物弧光展现了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以及个体在关键时刻的良知觉醒;贪官王保禄“清官如昙花,贪官似野草”的咆哮,不仅生动刻画了角色,更引发了观众对反腐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这种将类型叙事与人性描摹、价值传递相结合的剧作方式,使得《万民清碑》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艺术张力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万民清碑》另一大特色。作为一部扎根于宿迁地方文化的作品,剧集全程在宿迁实景拍摄,新盛街“永禁”碑遗址、东关口、古运河、骆马湖等标志性场景在剧中原貌呈现,不仅增强了视觉真实感,更使地域元素成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滔滔运河,作为核心意象,既构建了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的视觉诠释;古朴厚重的“永禁”碑既是剧情的关键道具,也是穿越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的廉政精神的物质载体。
此外,剧中融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文化质感,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场对宿迁地域文化的云端巡礼。这种“微短剧+”的创作模式,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辨识度和文化品位,也为地方文旅推介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三)
在艺术表达层面,《万民清碑》兼顾历史正剧的厚重感与微短剧的轻快节奏,在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严谨考据,着力还原清末官场服饰和日常生活细节,构建出真实的历史氛围。视听语言上也不乏亮点,例如“红伞验骨”一段,通过特写镜头和冷暖色调对比,既体现了古代法医智慧,也强化了悬疑效果;“鸿门宴”对峙场景,则通过万立钰从容淡定的讲述与众官员面面相觑的反应镜头,在静态场面中营造出紧张强烈的戏剧张力。
剧集的结尾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光绪年间万立钰立碑的场景与当下宿迁中小学生在“永禁”碑前研学的情景勾连,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设计,巧妙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壁垒,实现了古今对话,极大升华了剧集的思想内涵,也让廉洁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表达。
《万民清碑》的热播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为当下利用新型视听形态传播主流价值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它印证了微短剧同样具备承载重大主题的能力。微短剧同样可以用恰当的叙事转换方式,通过类型化叙事、人性化刻画与青春化表达,将宏大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故事和人物,从而实现入眼、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其次,它彰显了地方文化资源在内容创作中的巨大潜力。深耕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仅能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艺作品,也能有效助力地方文化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最后,它探索了“微短剧+公共服务”的可行性路径,实现了微短剧与各政府部门深度合作的更多可能。廉政教育、家风建设、法治宣传等传统上依靠文件、报告、讲座进行的公共服务内容,完全可以借助微短剧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更广泛、更生动、更有效、更接地气的传播覆盖。
《万民清碑》的热播,是政策引导、内容创新、平台赋能与地域支撑多方合力的结果,是“微短剧+倡廉”乃至“微短剧+公共服务”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不仅是一部剧集的成功,更是一种创作方向、一种传播范式的突破。方寸屏幕、自有天地,期待更多《万民清碑》式的微短剧精品,让主流价值润物无声,飞入千家万户。
来源:广电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