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李乃文主演的热播剧《归队》原来与杨靖宇将军渊源这么深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7 16:54 2

摘要:《归队》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抗战为叙事主线,而杨靖宇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之一。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他在1932年至1940年间领导南满地区军民开展游击战,足迹遍布白山黑水。剧中反复出现的“林海雪原”“密营”“西征突围”等场景,均与杨靖宇的真实

电视剧《归队》与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精神传承和地域文化三个层面,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析:

一、历史背景的深度绑定

《归队》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抗战为叙事主线,而杨靖宇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之一。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他在1932年至1940年间领导南满地区军民开展游击战,足迹遍布白山黑水。剧中反复出现的“林海雪原”“密营”“西征突围”等场景,均与杨靖宇的真实战斗经历高度重合。例如,杨靖宇曾在1936年两次组织西征,试图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而《归队》中抗联小队的“归队”行动,正是以这种历史背景下的战略转移为原型。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在创作过程中深度挖掘了杨靖宇的历史档案。2025年4月,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的杨靖宇手书信件被融入剧情——这封1937年写给抗联第三师的信件中,杨靖宇明确提出“各抗日武装要从速联合,钳制关东军入关”,成为剧中抗联小队整合力量、坚持斗争的精神指引。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使《归队》不仅是虚构叙事,更成为杨靖宇军事思想的当代诠释。

二、精神传承的具象化表达

尽管杨靖宇并未在剧中直接出场,但其精神通过多重叙事维度得以延续:

1. 地理空间的象征:剧组选择在吉林省白山市取景,这里正是杨靖宇战斗和殉国之地。剧中多次出现的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密林、保安村等场景,既是历史现场的复现,也隐喻着杨靖宇“宁死不屈”的气节。美术指导王力刚坦言:“白山的每一处实景都让我们更懂这份牺牲的重量”。

2. 人物塑造的映射:胡军饰演的排长老山东,其“冒死突围、唤醒战友、归队抗战”的人物弧光,暗合杨靖宇“以少胜多、化整为零”的战术思想。老山东那句“只要俺老山东还剩一口气,就一定领大家归队”,与杨靖宇“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遗言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3. 历史记忆的活化:杨靖宇的孙子马继志亲自参与剧集相关活动,寄语“传承红色历史”,其家族与剧组的互动,使剧中抗联精神的传递具有了血脉延续的现实意义。这种“历史当事人-文艺创作-观众”的三元对话,强化了杨靖宇精神的当代共鸣。

三、地域文化的历史复现

白山市作为杨靖宇战斗的核心区域,其地理特征与历史记忆深度融入剧情:

自然环境的叙事功能:剧中零下30℃的林海雪原、日军“归屯并户”政策下的生存困境,真实还原了杨靖宇部队“以草根树皮为食”的艰苦条件。拍摄期间,剧组在浑江区通天沟等地搭建实景基地,甚至复刻了抗联密营的生活场景,使观众能直观感受到杨靖宇所面临的绝境。

民间叙事的整合:剧中参帮、猎户等群体的加入,暗合杨靖宇“联合一切力量抗日”的策略。例如,卫生员兰花儿误入“土匪窝”后,带出一支能打善战的武装队伍,这与杨靖宇当年整合“毛团”“朱海乐绺子”等山林队的历史事实形成互文。

四、创作理念的深层呼应

《归队》的创作团队在多个层面与杨靖宇精神形成共振:

1. 史料挖掘的严谨性:编剧高满堂早在创作《闯关东》时便采访过30多位抗联战士,此次为《归队》耗时三年采风,走访抗联教导旅后人,确保人物行为符合历史逻辑。例如,剧中汤德远“因家庭羁绊一度动摇”的情节,源自杨靖宇曾遭遇的内部思想斗争。

2. 美学风格的悲壮性:导演臧溪川采用“冷色调+手持摄影”的影像策略,将杨靖宇“胃中只有棉絮”的惨烈史实转化为视觉语言。剧中多次出现的“雪地血痕”“弹痕累累的军旗”等意象,既是对抗联战士的致敬,也是对杨靖宇“战至最后一人”信念的礼赞。

3. 时代价值的再诠释: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归队》通过杨靖宇精神的当代转译,回应了“何为英雄”的时代命题。正如主演胡军所言:“拍这部戏是为了铭记先辈牺牲,让后人知道和平来之不易”。

结语

《归队》与杨靖宇的关系,本质上是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创造性对话。该剧通过地理空间的复现、历史细节的考据、精神符号的转化,将杨靖宇的个人事迹升华为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体叙事。当观众看到老山东带领小队在密林中艰难前行时,看到的不仅是虚构的角色,更是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联将士“勇赴国难、舍生取义”的永恒身影。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使《归队》成为一座流动的历史纪念馆,让杨靖宇的故事在当代继续生长。

来源:冀东王在昆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