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下演绎《潜伏》剧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7 08:00 2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敌人封锁,中国共产党开辟多条秘密交通线、架设秘密电台。这些隐蔽战线犹如看不见的“血脉”,为夺取胜利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也生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机智与勇敢。由于隐蔽战线的特殊性,许多投身于此的人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被铭记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敌人封锁,中国共产党开辟多条秘密交通线、架设秘密电台。这些隐蔽战线犹如看不见的“血脉”,为夺取胜利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也生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机智与勇敢。由于隐蔽战线的特殊性,许多投身于此的人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被铭记。

讲解员介绍发报机

北平通往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线示意图

档案摘录

自1939年起,为了沟通根据地与平津地下党的联系,冀热察区党委在平西与平津之间开辟出四条秘密交通线。第一条是北平—妙峰山—田家庄,第二条是北平—镇边城,第三条是天津—北平—松林店—张坊—平西,第四条是北平—三家店—平西。——《海淀史志》

秘密站点 选址京西名山

初秋时节,门头沟妙峰山风景区的山脚下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枝叶间隙,被过滤成斑驳碎影。踏过一座小小石桥,迎面一座古朴的农家小院静静伫立。

这里便是“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浓缩展现了抗战时期平西地区隐蔽战线的光辉历史。推开朱红色大门,展厅墙壁上一张张黑白照片,将人们的思绪带回过去。

1937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迁入北平,刘少奇、彭真等亲自指导北平地下党的城市工作。卢沟桥事变后,面对日寇铁蹄横行,根据党组织要求,北平大多数中共党员撤出城市,转而在乡村参加抗日游击战争。

与此同时,仍有党员坚守城内,潜伏于敌人眼皮底下,构筑起联系根据地的秘密通道。这些秘密交通线,可以说是党开展工作的“血脉”,利用这些线路,交通员们穿行于敌占区与敌后之间,传递情报,护送干部,输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军需物资。

作为交通线上的关键一环,平西情报联络站(以下简称“平西站”)是建立最早、作用最大的情报联络机构。纪念馆讲解员郭淑萍介绍,平西站主要是针对北平、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发展建立的情报站组,抗战初期,还承担与东北抗联的联络工作。

平西站下设3个主要秘密交通站,妙峰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会选址于此?郭淑萍解释,妙峰山是距北京市区最近的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翻过阳台山风景区,就是北安河温泉海淀一带,地理位置极佳。山里还有娘娘庙作为掩护,便于情报人员打扮成商人、香客等传递消息,可谓独具优势。

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

狭小山洞 传出无线电波

展板前方,展厅的中央立着一座铜质雕塑,一位扎着麻花辫的年轻姑娘,正全神贯注地收发着情报。在这座雕塑的原型——我党女干部苏静身上,有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平西站除了建立通向敌占城市的秘密交通线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即建立大功率的地下电台,及时向上级报送我情报人员获悉的重要信息,同时保持与北平城内的电讯联络。郭淑萍介绍,1943年冬,为了使平津的地下情报工作联络畅通,上级决定在妙峰山涧沟村建立秘密电台,由一位化名为苏静的女干部负责。

苏静落脚在一户村民家中,经与户主商量,她与农户的儿子假扮夫妻作为身份掩护。打那以后,每日早上苏静和“婆婆”一起做饭,白天一块儿下地干活,晚上就去设在山洞中的电台工作、休息。山高林深,苏静在狭小的山洞中,数年如一日,守候、传递着情报信息,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胜利。

“当年苏静同志工作生活的山洞,就在妙峰山的半山腰。前后六年时间,她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谈及此处,郭淑萍十分动容。“几年前,我和我的同事们去找过那个山洞,转了两天才找到。当我们看到山洞的时候,几个人都落泪了。那里十分狭小,藏身其中,冬季后背会顶着寒霜;到了夏天,洞里又会潮湿滴水……”郭淑萍告诉记者,每次讲到苏静的故事,自己心里都十分激动,观众也会听得非常专注。

讲解员深情讲述苏静的故事

工农学生投身地下工作

秘密电台,架起北平城内与抗日根据地的空中联络网;秘密交通线,打通各界人士前往抗日根据地的道路。

抗战时期,许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支援,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林迈可就是其中之一。他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为根据地购买西药及无线电零部件等紧缺物资,还组装多部电台,由平西站交通员运至抗日根据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林迈可被日寇追捕,平西站派出武装交通员,将林迈可和妻子接至妙峰山,后安全护送至晋察冀根据地。

通过一张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北平通往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线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条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北平之间长期维系的联络线路。

北京市档案馆展陈处工作人员赵心仪介绍,1942年起,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领导并成立的城市工作委员会,以平汉铁路为主干,先后设立了曲阳、满城、定兴、白洋淀等交通站点,并开办政治训练班,培养出一批批地下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是农民、工人、学生,在接受组织指派后承担了多重任务——既是交通员,也是侦察员、警卫员、卫生员、宣传员、战斗员、情报员和供给员。”

如今,参观者坐在桌边,戴上耳机,按下发报机的键钮,耳边传来“嘀嘀……嘀”长短不一的发报声,作为首都隐蔽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纪念馆增加了VR互动、模拟发报等体验环节。在这里,人们可以依照摩尔斯电码,尝试着“传输”信息,沉浸式体验那个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年代。感知革命先辈们,用智慧与热血,连通北平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血脉”,从而延续民族力量与希望的峥嵘岁月。

补白

情报人员秘密“潜伏”

1940年5月,平西站在妙峰山游击区建立电台,通过交通线为北平地下情报组织陆续运送4部密台。

1942年初冬,情报人员王文和刘桂芬,以夫妻的名义到北平建立秘密电台。他们租住在烟袋斜街西口的小石碑胡同11号院,平西站还特意找到一位陈老太太当“妈妈”,为他们做掩护。自此,北平地下组织和平西站建立了电台联系,什刹海畔发出的红色电波飞越古城,一直传到了平西。

本报记者 魏婧 文并摄

北京晚报北京市档案馆联合出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