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硝烟终于散尽,英雄们得以归来。当抗战剧彻底摘下“神剧”的滤镜,我们才真正看清楚———那片白山黑水之间燃烧过的,是怎样的热血与忠魂。
硝烟终于散尽,英雄们得以归来。当抗战剧彻底摘下“神剧”的滤镜,我们才真正看清楚———那片白山黑水之间燃烧过的,是怎样的热血与忠魂。
图片来自网络
“鬼子上来了!” 《归队》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铺垫,直接进入生死时刻。一支东北抗联小队,最初16人,在日军疯狂围剿后,只剩下6人。胡军嘶吼出那句“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定领着大家归队”,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这部剧才开播,收视率就突破2.7,豆瓣上更是好评如潮。整整34集,它讲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叫做“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的抗联魂。
图片来自网络
---
抗战题材的剧向来难拍,尤其是东北抗联的故事。 但《归队》找到了一个聪明的讲法:不追求宏大叙事,只聚焦在一支小分队怎样拼死“归队”。
老山东、田小贵、兰花儿、福庆……六个人,三条线,各自挣扎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他们断联、断粮、绝境求生,可依然拼了命也要回归大部队。何尝不是整个东北抗联的缩影? 在孤悬敌后的绝境里,“归队”不只是身体的移动,更是精神的坚守和信仰的集结。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归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能“渗”出屏幕的真实冷感。 剧组真的在零下30度的吉林、辽宁实地取景,演员在齐腰深的雪里挣扎前行———让观众第一次在抗战剧里,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严寒”与“饥饿”。
战士们脸上的冻疮、手上的裂口、破得不成形的棉袄,都不是化妆效果,是实打实磨出来的狼狈。就连挖人参的戏,也认真还原民俗:喊山、架棍、用鹿骨签子小心剥土,最后拿树皮苔藓仔细包好。每一个细节,都让故事从黑土地里长出来。
李乃文和狼搏斗的那场戏,不只是视觉冲击,更是一个残酷的隐喻:抗联战士前有敌军、后有恶狼———真实的历史,从来就不浪漫。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好演员,都敢为角色“吃苦”。 胡军为这部戏暴瘦37斤,一出场,满脸都是“饿”出来的痕迹。他演的老山东,是队长,更是信念的象征———尤其是认出小战士断腿的那一瞬,眼神如刀,没有台词,却痛彻心扉。
图片来自网络
蒋欣饰演的酒馆老板娘大阔枝,飒爽刚烈、有情有义,她让我们看到:英雄不一定都在前线,普通人的爱国心,同样滚烫。
而宋家腾演的福庆,承包了笑点,也贡献了泪点。他的怂、他的愣、他最终的勇敢,正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普通人———如何一步步成为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归队》之所以打动年轻人,正是因为它不神化英雄。 战士们会疼、会怕、会犹豫,但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依然选择坚持。编剧高满堂走访30多位抗联后人,花了近三年打磨剧本———正是这份对历史的尊重,才让剧集有了厚度和分量。
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坚持十四年? 是“归队”的信念,是对脚下黑土地深沉的爱,更是一个民族绝不低头的骨气。
---
图片来自网络
观众早就厌倦了“手撕鬼子”那种胡编乱造。《归队》的成功恰恰印证:只有尊重历史、尊重人性、尊重艺术的作品,才真正值得掌声。
屏幕里,老山东们还在茫茫雪原中艰难前行。但我们都知道———这十四条年归队路,终将通往曙光。
今日话题:你心中最好的抗战剧是哪一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来源:思才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