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央视开播!连看3集我彻底服了:这才是抗日剧该有的样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6 13:25 4

摘要:最让我开眼的是“找人参”的戏。老把头带着一群人钻进东北林子,手里攥着棍子,眼睛盯着地上的“红果果”——原来找人参有诀窍,看见那红彤彤的小果子,底下十有八九藏着参。

今年的抗日剧总算跳出了“正面战场狂轰滥炸”的老套路——央视新播的《归队》一出手,就用“失散抗联找大部队”的独特视角,把我牢牢钉在屏幕前。

连看3集,我手边的零食都忘了拆:一会儿被东北白山黑水的野趣震撼,一会儿为人性的善恶揪心,一会儿又被细节里的真实戳到心窝。这哪是普通抗日剧?

分明是把“东北风土”“人性挣扎”“战争残酷”揉成了一盘够味的硬菜,难怪一开播就被观众夸“央视又出王炸”!

一、东北特色拍绝了!找人参、杀野狼,每帧都是“活的白山黑水”

如果只把《归队》当抗日剧看,那可太亏了——它还是一部“东北风土纪录片”,那些藏在森林里的细节,我活这么大第一次在剧里见得这么真切。

最让我开眼的是“找人参”的戏。老把头带着一群人钻进东北林子,手里攥着棍子,眼睛盯着地上的“红果果”——原来找人参有诀窍,看见那红彤彤的小果子,底下十有八九藏着参。

镜头跟着老把头的手走,他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刨土,连根须都不敢碰,那股子“怕惊着人参”的虔诚,比见着宝贝还郑重。后来刨出一株百年参王,众人当场跪拜,我隔着屏幕都跟着激动:这哪是挖参?是挖着能救战士命的希望啊!

还有李乃文演的抗联队员遇狼那段,看得我后背发紧。黑夜里,一匹狼突然从树后窜出来,眼睛亮得吓人。李乃文腿本来就瘸,手里只剩一把长刀,可他没怂,迎着狼就冲上去,一刀捅进狼肚子,最后还生火烤狼肉吃。

那股子在绝境里硬扛的狠劲,把东北汉子的血性演活了——不是刻意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活下去”的本能。

剧里的东北元素远不止这些:密林里遮天蔽日的大树,河面上结着薄冰的冷水,猎人腰里别着的土枪,还有老把头嘴里的“山规”……

每一个镜头都像从东北土地里长出来的,没有刻意堆砌“东北符号”,却让你觉得“这就是白山黑水该有的样子”。有观众说“看完想去东北找人参”,我倒觉得,这剧把东北的“野”和“暖”都拍透了。

二、人性刻画太扎心!有人为了人参毒杀兄弟,有人饿着肚子也不丢战友

抗日剧最忌“脸谱化”,可《归队》偏不——它把人性的善与恶,扒得明明白白,看得人又气又疼。

先说那股子“恶”,写实到让人发冷。老把头找到百年人参后,带着队伍往镇上赶,路上突然断了水、没了粮,年轻的东子活活饿死。

可谁能想到?粮食和水根本没断,是队伍里出了个叛徒!他想独占人参卖钱,偷偷戳破了水壶、藏起了干粮,眼睁睁看着东子咽气。

更狠的是,老把头后来找到藏起来的粮食,才发现上面被涂了毒药——这叛徒早算好了,要把所有人都灭口!

看到这儿我攥紧了拳头:哪来的天生坏人?不过是被贪欲蒙了心,连兄弟的命都能当垫脚石。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不是非黑即白,是在绝境里最难看的挣扎。

可转头,剧里又用“善”把你的心暖回来。李乃文演的抗联队员,腿瘸了,力气快耗光了,半道上遇到受伤的战友李二毛。

按理说,带着伤员就是自寻死路,可他没扔,拖着战友一步步挪。最后实在拉不动了,李二毛哭着求他:“给我留把刀,我不拖累你!” 李乃文没说话,可手却在抖,直到李二毛自己抹了脖子,他才瘫坐在地上,眼泪砸在雪地里。

这一幕我没忍住掉了眼泪:不是所有英雄都能力挽狂澜,更多的是“想救却救不了”的无奈,是“宁死不拖累”的悲壮。这种不刻意拔高的善,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分饼子”时,也把我看酸了鼻子。全队只剩一个贴饼子,福庆藏着没吃,拿出来时,排长只掰了指甲盖大的一小块,分给每个战士。

最小的战士拿到后,第一反应是递给旁边的“花姐”,花姐脸都饿脱相了,还强撑着说“我不饿”。最后一圈分下来,饼子居然还剩大半个——不是不够吃,是每个人都舍不得多吃一口,想给更需要的人留着。

这就是《归队》的厉害:它不喊“人性光辉”的口号,只靠一个饼子、一把刀、一次选择,就让你看见战争里的人情冷暖。

三、真实到骨子里!饿到站不起来、走路打晃,细节才是最好的演技

现在很多抗日剧,演员指甲缝里比脸还干净,刚打完仗头发都不乱,可《归队》偏要“反着来”——它的真实,藏在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里,比大场面更戳人。

开篇胡军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他演的抗联干部想站起来讲话,可因为太久没吃饭,身子晃了晃,差点栽倒,最后还是身后的战友推了他一把,才勉强站直。

就这一个小动作,比十句“我们饿了”都管用——你能瞬间明白,他们不是“神”,是饿到没力气的普通人,是硬撑着扛事的战士。

还有老把头带队穿越山林那段,从一开始的中气十足,到后来断了粮,他走路都开始“打飘”,脚步虚浮,背也越来越弯。不是演员故意装出来的,是那种“饿到低血糖”的真实状态——手会抖,眼神会散,连说话都没力气。有观众说“这才像饿了好几天的人,不像有的剧里,饿肚子还能中气十足喊口号”。

更别说演员的“糙”:胡军脸上抹着灰,军装破了好几个洞,袖口磨得发亮;李乃文的手粗糙得能看见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蒋欣演的角色,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得起皮,哪有半点“明星样”?可就是这份“糙”,让你相信“他们就是那个年代的人”。

以前总说“细节决定成败”,《归队》算是把这句话落实了。没有五毛特效,没有华丽服装,只靠“饿到站不稳”“指甲里有泥”这些小细节,就把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揉进了观众心里。

四、演技派集体发力!胡军眼含慌色,蒋欣喂“断头饭”看哭人

一部好剧,离不开一群能“沉进去”的演员。《归队》的演员阵容,简直是“实力派开会”,每个人都把角色演活了。

先说说胡军,他这次彻底抛开了“硬汉滤镜”。有场戏,他在树林里看到失散的战友,原本懵懂的眼神瞬间慌了,瞳孔放大,嘴角也绷直了——那不是演出来的“担心”,是真的“怕再失去一个兄弟”的本能反应。

还有他饿到站不起来,身子晃的时候,眼神里有不甘,有倔强,没有一句台词,却把“想扛事却没力气”的无奈,全写在了脸上。

蒋欣的转型更让我惊喜。以前看她演华妃,是“嚣张跋扈”;演《小巷人家》的宋莹,是“强势泼辣”,可这次她演的角色,温柔得让人心疼。

剧中,警察带着死囚犯来她店里吃“断头饭”,她刚开始还探头看热闹,可看到死囚犯落寞的样子,眼神立马软了,冲上去亲手喂他吃饭。没有嘲讽,没有害怕,只有满眼的忧心,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没掉下来——那份“乱世里的温柔”,被她演得恰到好处。

李乃文就更不用说了,他演的抗联队员,腿瘸了还拖着战友走,最后战友自戕时,他蹲在地上,手捂着脸,肩膀一抽一抽的——没有号啕大哭,可那种“无力感”,比哭出来更让人揪心。还有倪大红、林永健这些老戏骨,哪怕戏份不多,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带着戏,让人忍不住想“他们下一秒会做什么”。

有观众说“看这些演员演戏,是种享受”,我太同意了——他们不是在“演角色”,是真的“成为了角色”,是真的把自己放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五、不止是抗日剧!它让我们看见:战争里的人,比战争本身更重要

看完3集《归队》,我终于明白它为什么一开播就火——它没把“抗日”当成唯一的标签,而是借着“找大部队”的故事,讲透了“人”的故事。

它讲东北人的“野”:找人参的老把头,杀野狼的战士,在山林里硬闯的勇气;它讲人性的“杂”:有为了人参毒杀兄弟的恶,也有饿着肚子不丢战友的善;它讲战争的“真”:不是只有炮火连天,还有饿肚子、走山路、偷偷抹眼泪的日常。

现在很多抗日剧,总想着用大场面、强煽情吸引观众,可《归队》偏不——它用“找人参”的细节,让我们看见战争里的“生机”;用“分饼子”的温暖,让我们看见绝境里的“人情”;用演员的“糙”,让我们看见战士的“真实”。

这才是抗日剧该有的样子:不神化英雄,不丑化敌人,只把那个年代里,普通人的挣扎、坚守、善良,一点点铺在观众面前。就像剧里老把头说的“地是根,人是魂”,《归队》守住了“人”这个魂,自然能打动人心。

目前来看,《归队》既有央视大剧的品质,又有区别于其他抗日剧的独特视角,再加上胡军、李乃文这些演技派撑场,成为接下来的爆款,几乎是板上钉钉。

如果你也看腻了“千篇一律”的抗日剧,不妨看看《归队》——它会让你明白,真正的好剧,从来不是靠场面取胜,而是靠“人”的故事,留住观众的心。

最后想问一句:你看《归队》了吗?哪段剧情最让你印象深刻?

来源:剪剧为乐的萧千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