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信不信,有些历史人物,明明几百年前就走了,还能让人到今天都说不清是英雄是罪人?袁崇焕大概就是那种活在争议和唏嘘里的名字。你翻开30多年前拍的电视剧,演员的脸年轻得让人认不出,但他的故事——“千刀万剐、家国倾覆”那一段,看得人后背发凉,琢磨着这戏里的悲凉,有时
袁崇焕:一场千刀万剐背后的迷雾
你信不信,有些历史人物,明明几百年前就走了,还能让人到今天都说不清是英雄是罪人?袁崇焕大概就是那种活在争议和唏嘘里的名字。你翻开30多年前拍的电视剧,演员的脸年轻得让人认不出,但他的故事——“千刀万剐、家国倾覆”那一段,看得人后背发凉,琢磨着这戏里的悲凉,有时甚至比现实还要扎心。
当然,讲袁崇焕,光说史书,谁看得下去?不如咱从那老剧里那些熟面孔聊起。谁没在中午的电视里见过傅艺伟、刘威那一茬?一说袁崇焕的女儿、皇太极、天启皇帝,这些演员的身影就像旧照片一样翻出来。可比起他们的演技,剧里真正让人揪心的,是袁崇焕命运的翻滚:从一腔热血到惨绝人寰,只有短短九集,但腥风血雨一点也不打折扣。
你要是问“凌迟”这个残忍法子几个人能挺住?大多数人挨几十刀、上百刀就算够惨了。袁崇焕遇上的,是三千多刀,比起其他人简直是人间炼狱。怎么说呢,这种酷刑千年来不是没用过,但能挨到最后、全程清醒的,没几个。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身边,别说旁观了,连听都觉着后脊梁发冷。
他怎么就落了这步田地?这事儿其实没法一句话说清。袁崇焕开始时,明明是被赞着上来的——五年平辽东,这口号一喊,朝里朝外都把希望挂他身上。谁知道命运跟人玩起了几道门槛,第二年敌军直接杀到京城门口,毛文龙又惨死袁崇焕刀下。风头一转,原本的当家好手,成了众人眼里的“罪魁祸首”。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转弯是自己明白的?有些事,就像天边一阵乌云,说来就来。
那会儿,努尔哈赤刚死一年不到,后金一堆贝勒共管政权,说是要内讧,外有蒙古、里有酷暑,怎么看都是一摊烂摊子。袁崇焕可能以为只要再坚持几年,对方就自己散了。可偏偏,他对面的皇太极是个狠角色。世事无常啊,本来以为对手要散架,没想到却迎来个稳重冷酷的新皇。袁崇焕估错了局势,这步棋下得,真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剧的结尾竟慢下来,定格镜头一帧一帧打在屏幕上,把袁崇焕受刑的画面整个晾出来。妆容糙是糙的,但那种绝望和痛苦是真切,古今多少人看过,心里都泛起波澜——你甚至能闻出来盛夏刑场混着血腥和汗的味儿。
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炎热的午后,京城的天空就像要塌下来。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拉到刑场,曾有同僚设法营救,但都没能挡成这一步。三千多刀,没有提前昏死,血流得连劊子手都嫌麻烦。剧里其实只是演了个影子,可真正的历史现场,就是一群人围着大刑台,眼睛里翻着怨毒和兴奋。你想啊,京城外围刚遭蹂躏,工薪小民恨敌人,却找不到出口,一口气全撒在袁崇焕身上。他明明喊着要打后金,转眼就成了替罪羊。谁懂情理,谁还肯讲理?这种气氛下,不管他是忠是奸,都得是“该死”的人。
还真有百姓花钱买袁崇焕被割下来的肉,据说生吞活吃,以为能祭怒除恨。这里头有多荒唐、多残酷,你要不信,自己换个角度想,身边人要是这样对一个无力反抗的人,是不是也是莫名的疯狂?
有个细节,剧里做了处理,说当年凌迟为了不让人受惊而昏死,还会先割掉眼皮,不让受刑者闭眼。从头痛到脚,刀刀避开要害,痛得清醒,却不能死。你也许觉得,这种做法听着都残忍得离谱,可千百年前的刑场,就是这么个地方。袁崇焕最终共受了三千五百四十三刀,头颅被送到北地边防,一路示众。后来考古挖他的坟,说是棺木里什么都没有,连头骨都没留,你说这像不像命运在最后还嘲笑了他一遍?
老话讲,生死有命,荣辱难说。你要问袁崇焕到底算什么样的人,答案注定没法落地。有人说他误国,有人说他背黑锅,有人骂他杀错了人,有人夸他撑了半壁江山。几百年过去,这场冤屈、这场争吵,还是没个头。他的头颅散落北方,白骨无存,评价却在后人嘴里一刀刀雕出来,谁又真能给这事盖个章?
我们有时候喜欢把历史人物拉下来,像普通人一样盘点对错,可放到那个倾覆的时代,也许他们从头到尾都活在别人的怨恨里。这冤屈,这命运,如今还在时光深处悄悄流淌。如果你能静下来听听袁崇焕那份沉默,也许会觉得,历史里那些看不见的苦难,比刀更冷。
到底是英雄还是罪人?谁又有资格说得清呢?
来源:森林中筑巢的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