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放大招!《归队》接档《生万物》今晚开播,胡军李乃文领衔,这抗战剧要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5 21:37 4

摘要:再看题材,东北抗联14年浴血史,不是常见的8年抗战,是“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硬骨头故事,光预告片里“把鞋底子走烂也不落下一个人”的嘶吼,就够让人起鸡皮疙瘩了。

刚追完年代大剧《生万物》,央八立马扔来新王炸——36集抗战大剧《归队》今晚就开播!

接档刚破纪录的《生万物》,还撞上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牌面,一看就不是普通剧!

先说这阵容,胡军、李乃文挑大梁,林永健、倪大红、蒋欣这群老戏骨作配,光看名单就知道稳了;

再看题材,东北抗联14年浴血史,不是常见的8年抗战,是“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硬骨头故事,光预告片里“把鞋底子走烂也不落下一个人”的嘶吼,就够让人起鸡皮疙瘩了。

今晚8点CCTV8黄金档,北京、江苏卫视跟播,腾讯还同步上线,这波不追真的亏!咱今天就唠唠,这部剧凭啥能接档《生万物》,又为啥说它大概率是下一个收视爆款。

一、接档《生万物》!央八这步棋,走得太懂观众

谁没被《生万物》里的鲁南烟火气戳中?宁绣绣的倔、封二的抠、大脚娘的暖,把土地里的日子演活了。

《归队》接档它,看似跨题材,实则都是“接地气的硬核剧”——《生万物》讲土地里的生存,《归队》讲土地上的抗争,都是央视最擅长的“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观众看惯了《生万物》的扎实,再看《归队》的厚重,一点不跳戏。

更妙的是时机,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归队》选在今晚开播,不是巧合。

它讲的不是课本里的大英雄,是白山黑水里的抗联小队——被打散后重新集结,零下30度里爬冰饮雪,用马粪取暖,分一个饼当口粮,却凭着“八棵松树之约”硬扛14年。

这种“小人物扛大事”的故事,比宏大叙事更戳心,就像《生万物》里的麦穗比口号动人,《归队》里的雪地里的脚印,比勋章更有力量。

而且这剧的“真实感”跟《生万物》一脉相承。《生万物》实景拍鲁南的春种秋收,《归队》就扎进白山黑水实景拍3个月,抗联密营藏在林海雪原里,演员们在雪地里摸爬滚打,胡军冻得嘴瓢,李乃文手上生冻疮,没人用绿幕糊弄。就冲这份较真,比那些“抠图抗战剧”强百倍。

二、东北抗联14年!这故事,比你想的更戳心

很多人只知道8年抗战,却不知道东北抗联足足打了14年——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他们孤悬敌后,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里,饿着肚子、穿着露棉花的棉袄,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死磕。

《归队》没拍大人物,就盯着一支被打散的抗联小队,把这段历史演得有血有肉。

最抓人的是“八棵松树之约”。胡军演的排长老山东,跟战友们在绝境里约定:“活下来的,就去牡丹江畔的八棵松,刻上自己的号。”

宋家腾演的福庆重伤时拉着战友的手喘:“我要是死了,帮我把号刻上,就当我归队了。” 战友眼一瞪:“有本事自己好起来刻!” 没有豪言壮语,可这几句大白话,比任何口号都让人鼻酸——他们争的不是活着,是“归队”,归的是队伍,更是“不把鬼子赶出去不罢休”的劲儿。

剧里的细节更是真实到扎心:战士们冻得手指粘在枪上,哈口气搓搓接着打;为了不被鬼子发现,把哭出声的婴儿闷在怀里;

拖着断腿走几十里山路,就为了找大部队。预告片里有个镜头,老山东掏出半块冻硬的饼,分给队友们,自己只舔了舔手指——这哪是打仗?是用命在填啊!

它还藏着谍战线。林永健演的伪满警察局局长肖铁林,表面对日军点头哈腰,暗地里却拍着李乃文演的汤德远的肩,帮抗联传情报。

以往抗战谍战都在上海、重庆,这次挪到白山黑水,抗联小队怎么跟他接头?怎么在日军眼皮子底下送情报?想想就刺激。

三、胡军李乃文领衔!这阵容,演技稳了

抗战剧好不好看,演员是关键。《归队》的演员名单一出来,观众就放了心——全是能扛戏的实力派,没一个流量凑数的。

胡军(饰 老山东):他演硬汉,就没让人失望过。从乔峰到雷公,胡军身上那股“糙劲”和“狠劲”,跟抗联排长太贴了。

预告里有两场戏特别戳人:一场是辞别爹娘,背过身抹把泪,转头就挺直腰杆带队出发,那声“娘,俺走了”,听得人鼻子发酸;

另一场是在雪地里举着枪喊“跟我冲”,满脸是雪和血,眼神却亮得吓人。老山东是小队的主心骨,既要在鬼子包围圈里杀出血路,又要把失散的战友一个个往回捞,胡军的演技,刚好能把这份“外冷内热”演透。

李乃文(饰 汤德远):他要演全剧最复杂的人。李乃文最擅长演“正邪难辨”的角色,这次的汤德远,一开始迷茫犹豫,甚至想隐姓埋名过日子,最后却成了坚定的战士。

预告里他躲在暗处,看着日军烧杀,拳头攥得发白,眼里一半是怕,一半是火——这种“从怂到勇”的转变,最考验演技。李乃文要是演好了,汤德远会是全剧最让人唏嘘的角色: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是英雄,信念都是在挣扎里长出来的。

林永健(饰 肖铁林):这个“伪局长”,藏得太深了。林永健演谍战剧是老手,《黎明之前》的表现至今被夸。

这次他穿伪满警察的制服,对着日军点头哈腰,可转头给抗联递情报时,眼神里全是戏。就冲他那“笑里藏刀”的劲儿,这个角色绝对是全剧的“反转担当”,观众已经在猜:“他会不会是牺牲得最壮烈的那个?”

倪大红(饰 老驴子):这次他不再是抠门的宁学祥,而是送三个儿子上战场的老父亲。倪大红往那一站,不用说话,就自带“饱经风霜”的故事感。

预告中他摸着儿子的枪,喃喃说“早点回来”,那眼神里的不舍和坚定,看得人心里发紧——老戏骨就是老戏骨,一个眼神就能把人拉进故事里。

还有蒋欣演的“大阔枝”,举着火把从林子里走出来,头发上结着冰碴,嗓门洪亮地喊“跟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袁姗姗演的卫生员兰花儿,在雪地里给伤员包扎,手冻得通红也没停;宋家腾演的福庆,看着傻呵呵,却能在关键时刻挡在战友身前——每个角色都像从历史里走出来的,真实得让人揪心。

四、高满堂坐镇!这制作,想不真实都难

抗战剧最怕“悬浮”,但《归队》有个人镇场,观众就踏实了——总编剧高满堂。

这位写过《闯关东》《老农民》的年代剧大拿,对东北故事太熟了。

为了《归队》,他和团队干了件“笨事”:走访30多位抗联老战士和英雄后人,沉淀3年打磨剧本。那些老战士现在大多不在了,但他们的故事留下来了:有战士为了不被鬼子发现,把哭出声的婴儿闷在怀里;

有女战士为了不拖累队伍,自己跳进冰窟窿;还有人冻掉了脚趾,照样跟着队伍走……这些细节,都被揉进了剧情里。

导演臧溪川也很懂怎么拍战争戏。他曾是《金陵十三钗》的摄影师,对画面质感要求极高。预告里,东北的林海雪原美得像油画,可下一秒就是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这种“极致的美”和“极致的残酷”撞在一起,冲击力特别强。

雪地策马的大场面,既拍出了林海雪原的豪情,又透着战争的惨烈;战士们在雪地里爬行的特写,连呼出的白气都清晰可见,真实得让人仿佛能摸到那刺骨的冷。

剧组拍摄时更“疯”:在零下30℃的林海雪原里拍了3个月,辗转辽宁、吉林多地,搭了抗联密营、日军炮楼等实景。

演员们不用替身,在雪地里滚、在冰水里泡,胡军说“拍完戏,耳朵冻得没知觉”,可没人叫苦——就为了那股“真实感”。

有高满堂保证剧本,有剧组这么较真地拍,《归队》想失真都难。就像有网友说的:“光是看预告里战士们冻裂的嘴唇、结霜的睫毛,就知道这剧没糊弄。”

五、为什么现在还要看《归队》?因为“不能忘”

有人说,和平年代了,还拍这么惨烈的抗战剧干嘛?

看看《归队》里的一句话就懂了:“等到万物生长,回家乡。”

可当年的抗联战士,好多人没能等到。杨靖宇将军被割头时,胃里只有树皮和草根;

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写信说“妈妈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还有无数没留下名字的战士,倒在了白山黑水之间。

他们没看到今天的万家灯火,但今天的我们,不能忘了他们。

《归队》讲的不只是“归队”,更是“归心”——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重新回到那段历史里,看看我们的前辈是怎么用命换来了现在的日子。

剧中的“八棵松树”,刻着活下来的战士的名,也刻着那些没能回来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替他们记着”的人。

今晚8点,CCTV8黄金档,《归队》就要开播了。不管你是喜欢硬核战争戏,还是想了解真实的抗联历史,这部剧都值得一看。毕竟,有些故事,必须一代一代讲下去;有些人,必须永远放在心里。

今晚,你会守着电视追吗?

来源:沐娱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