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大结局:天火烧麦过后,绣绣为什么和父亲实现了和解?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5 23:54 3

摘要:母爱似水,父爱如山。从古到今,中国式的父亲往往都是含蓄内敛的,和子女往往都是缺乏沟通和交流。宁学祥不善表达,宁绣绣脾气倔强,父女关系注定一团糟。

在大结局之前,绣绣与父亲之间,迎来了迟到的和解。绣绣回到了宁家,父亲献出了土地,两个人都以最意外的方式,完成了与往事的干杯。

母爱似水,父爱如山。从古到今,中国式的父亲往往都是含蓄内敛的,和子女往往都是缺乏沟通和交流。宁学祥不善表达,宁绣绣脾气倔强,父女关系注定一团糟。

只是,和一般的父女不同,横亘在宁家父女之间的大山,是十八年前的一桩旧事。当年,在宁绣绣被土匪劫走后,薄情寡义、吝啬成性的宁学祥不愿买地赎人,牙一咬、心一横,把女儿一人扔在了土匪窝。

在金钱面前,绣绣沦为弃子,父女关系从此破裂。逃出生天之后,她心如死灰、绝食明志,最终一气之下嫁给了封大脚。

在离开宁家之前,宁绣绣曾当场立下了三个毒誓——一是不再踏入宁家一步,二是不吃宁家一米粒、不要宁家东西,三是从此之后没有爹。

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发誓如同放屁,承诺毫无意义。但是,宁绣绣却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自从她立下重誓之后,她就再也没有踏进过宁家的门。纵然是母亲去世、 父亲再婚,她也没有违背誓言、回归宁家。

这样的局面,固然令人遗憾。只是,一旦我们代入宁绣绣的视角,自然会感受她的心痛、理解她的决定。宁绣绣与父亲,决裂了将近二十年,为什么最终还是违背了誓言、实现了和解呢?

宁家父女的和解,是一场两人间的双向奔赴。

和当今社会的女儿奴们不同,作为父亲的宁学祥,是典型的守财奴。因此,当女儿的赎金需要变卖田产才能凑齐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宁舍女儿不舍地的决定。

彼时的宁学祥,身体年富力强、儿女承欢膝下,丝毫没有感到内疚和悔恨。

只是,失去的才知道珍惜,错过才会后悔莫及。在绣绣嫁给大脚之后,随着老伴去世、苏苏嫁人,儿子长期不在家里、深宅大院空无一人,悔之晚矣的宁学祥,终于流露出对绣绣的思念。

和宁学祥一样备受煎熬的,还有他的宝贝女儿绣绣。在嫁入封家之后,绣绣虽然一开始还是恨意满满、嘲讽多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内心对父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因此,无论是土地永佃还是开仓放粮,绣绣都在心里牵挂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只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在亲口发下的毒誓面前,绣绣也不愿意破自己的誓、打自己的脸。

父女之间,明明都有破冰的意愿,或是碍于脸面,或是困于毒誓,在和解的门外裹足不前。

天火烧麦事件,为父女的和解提供了契机。在此之前,绣绣纵然想回家,却始终找不到一个给自己找面子、圆场子的机会。

烧麦是一次绝佳的良机。这件事情关乎父亲的粮食,却又完全是全体村民的决定。以商量烧麦的借口登门,完全可以做到放下身段、就坡下驴。借着通知烧麦的事情,绣绣完全可以打着为公的名义,实现父女和解的私心。

绣绣一小步,和解一大步。绣绣鼓足了勇气重回宁家,但父亲的表现却不尽人意。顽固执拗的宁学祥拒绝了绣绣的提议,让父女和解的事情再增变数。

然而,在天火烧麦、鬼子袭来之后,父女两人却还是实现了和解。这迟来的团圆,看似是鬼子入侵、父女一致、共同抗日的结果,但真正让绣绣解开心结的还是那场未能说服父亲的对话。

当时,面对绣绣的劝说,宁学祥说了这样一段话,“俺不是为了俺自己,俺其实是为了咱宁家人,俺为了所有姓宁的子孙后代。俺能吃几粒粮食?俺老了,吃的不多了,但是俺还是想把这些粮囤装满了,装满了、俺困觉就踏实。”

时隔多年,当父女再度见面,宁学祥的这段话,说出了他的苦衷和不得已。作为宁家的长子,他承袭的是宁家百年间、几代人奋斗创下的基业。正是因为他肩负着家族传承的使命,所以他才不能够大笔一挥、卖地赎人。

这场对话过后,绣绣虽然依然嘴硬,但是心里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至此,和解有了雏形,就差临门一脚。

在鬼子进村、杀人抢粮之后,大彻大悟的宁学祥,终于在绣绣的劝说下,主动把六百多亩土地献出。与此同时,他也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了土地——其中,当初陪嫁的15亩地,他原封不动地给了封家。

在时代的洪流下,宁学祥用这样的方式,告别旧时代、走进新时代。他再也不是那个爱土地胜过爱自己、爱自己胜过爱亲人的地主老财。

渡尽劫波,父女犹在;相逢一笑,恩仇俱泯。

从前,土地是父女决裂的导火索;如今,土地是父女和解的催化剂。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