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的最后,已经苍老的绣绣,孤身一人走进已经成为“天牛庙村民俗纪念馆”的宁家大院,踩在熟悉的青色的石板路上,绣绣仿佛又听到了童年时,母亲呼唤他们兄妹三人回家吃饭的声音。
不知不觉中,《生万物》已经迎来大结局。
最后的最后,已经苍老的绣绣,孤身一人走进已经成为“天牛庙村民俗纪念馆”的宁家大院,踩在熟悉的青色的石板路上,绣绣仿佛又听到了童年时,母亲呼唤他们兄妹三人回家吃饭的声音。
隔着窗户,绣绣看到苏苏、封二、大脚娘和大脚等她生命中最重要亲人一个接一个走过,故人陆续凋零,最后仅余她一人。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不会为某个人而停留,但属于宁绣绣最美好的时光,都已经埋葬了很久之前。
毫不夸张的说,《生万物》的大结局,绝对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感动的大结局。
豆瓣上,十万多观众打出了7.5的高分,大结局收视飙升至4.3%,可谓“高开疯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而一口气看完整部剧后,我不禁感慨万千,似乎对《生万物》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费文典牺牲,苏苏被害
《生万物》结局播出后,众人的结局都已经明了,其中,有人含笑离世,有人让人唏嘘不已。
为土地操劳一辈子的封二,年老后终于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哭着对儿子说,没能给他们多留下几亩地,地是这个老人一辈子的执念。
为了让父亲走的安心,封大脚买回了封二心心念念的三亩地。
随后,自知大限将至的封二,坐在院子里,向后辈们传授自己种了一辈子地的经验,在秋天暖洋洋的阳光下,他流着泪侃侃而谈,一生的土地情,都在话里了。
这个爱地如命了一辈子的庄稼汉,最后在丰收的美梦中安然离世,这时,田里的麦子金灿灿的,预计又是一个丰收年。
费文典的死,也让人感慨又伤怀。
这个曾经因为封建礼教和内心的懦弱,最终错失真爱绣绣的男人,在找到心中的信仰,加入共产党后,他重新焕发了生机。
抗战爆发后,费文典带领队伍,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他自己也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救治,却意外遭遇了日军的轰炸,和整个卫生队一起牺牲。
最终,战友们只找到了他从不离身的书包,里面有一封写给费左氏和苏苏的信,信中写到“我现在每天与死亡为伍,但却没有了恐惧,是我的信仰和信心告诉我,我在做对的事”。
在战斗中牺牲,对费文典这样的战士来说,是死得其所,但也是他的死,意外酿成了另一场悲剧。
费文典死后,费左氏将苏苏赶出了家门,想放她自由,不想让她和自己一起在费宅中蹉跎。
至此,费家只剩费左氏一个人,费文典死后,她心里没有了念想,人也渐渐糊涂了,甚至记不得文典已经去世,经常满大街找他回家吃饭。
在街上看到这一幕后,苏苏担心费左氏,便回到费家照顾她,精神已经不太正常的费左氏心里依旧把苏苏当作自己的儿媳。
但此时,苏苏已经和郭贵耀走到一起,还怀了对方的孩子,发现苏苏怀孕后,费左氏受到刺激,彻底“疯”了。
她在祠堂不停的反省自己的“罪过”,认为苏苏辱没了费家的门楣,在阻止苏苏离开费家的时候,推搡中导致苏苏早产。
苏苏在费家生下了女儿,费左氏为她和郭贵耀准备了一顿饭,正是这顿饭,要了两人的性命,随后,费左氏也服毒自杀。
等绣绣来找妹妹的时候,三个人已经死了很久了。
因为一场错误的婚姻,蹉跎了青春年华的苏苏,最终死在了距离幸福仅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何其可悲。
腻味成汉奸,宁学祥去世
失去了妹妹的绣绣悲痛欲绝,可日子总得过下去。
转眼又到麦收时节,村里人不想再把麦子白白送给日本人,于是绣绣想出了一个主意,想要放火烧麦田,故意造成“天火烧麦子”的假象,从日本人的手里保下粮食。
为了劝说宁学祥,绣绣破了自己的誓言,成婚后第一次迈进宁家大门。
可谁知宁学祥舍不得烧毁麦地,还天真的以为日本人不会收他的粮食。
可没想到,这一次随日本人而来的伪军头领,竟然是逃走的封腻味。
庄稼户出身的封腻味,一眼看穿了猫腻,发现是村里人自己放的火,并逼问村民谁是领头的那个人。
不仅如此,封腻味还向宁家人泄私愤,在他的带领下,伪军们杀了宁学瑞,抢走了宁学祥家里所有的粮食和地契,在他们准备放火烧村子的时候,共产党终于赶到了,为首的正是绣绣的哥哥宁可金。
在村民的帮助下,宁可金的队伍一路乘胜追击,捣毁了日军数十个窝点,天牛庙村终于得救了。
可宁学祥却被封腻味打成重伤,此后重病缠身,在临终之际,他终于与绣绣解开心结,并将宁家的地契交给绣绣,想要她把地献给政府。
在宁学祥去世后,绣绣想要劝说银子再嫁,可银子却拒绝了绣绣的提议,独自将儿子宁可玉养育成人。
结语
一口气看完《生万物》的大结局,不知不觉中,眼眶已经湿润。
在最后的最后,已经焕然一新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在老年绣绣的回忆中,交代了丈夫大脚最后的结局。
原来,1964年山东发生特大洪灾,当时是生产队队长的封大脚带领村民护住堤坝,保护庄稼,他自己却被滔天的洪水卷走了,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此后,只剩下绣绣一个人,守着这片土地,剧里也借绣绣之口,讲出土地对农民的意义“俺年轻时怨恨这土地,可渐渐的,俺和千万锄地户子一样依恋着它”,“土地不说话,不管俺怨它还是恋它,照样长出庄稼,滋养着俺们,滋养着万物,天长地久,生生不息”。
一代又一代的人逝去,可土地始终在那里,养育着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这正是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缱绻与决绝”吧!
来源:糊咖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