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引轩然大波:是人性刻画还是旧势力反攻?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5 14:04 2

摘要:最近这部剧的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夸它“跳出脸谱化,把人性写透了”,也有人攥着拳头痛骂“这是旧地主阶级在喊反攻号角”。而让争议炸开锅的,正是剧中两组截然不同的人物群像。

“追《生万物》追到心梗,这哪是拍年代剧,分明是给旧地主写赞歌!”

最近这部剧的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夸它“跳出脸谱化,把人性写透了”,也有人攥着拳头痛骂“这是旧地主阶级在喊反攻号角”。而让争议炸开锅的,正是剧中两组截然不同的人物群像。

先看地主家的“人设”:费左氏整日养尊处优,连锄头长啥样都未必清楚,却在剧里成了“佃户恩人”——过年时佃户拎着鸡蛋来送礼,她摆手拒收,转头就让家丁扛着救济粮往佃户家送,镜头里她站在门廊上笑的样子,活像个散财的菩萨。老地主宁学祥的女儿宁秀秀更“完美”:留着齐耳短发在田里割麦,动作比长工还利索;见贫农孩子饿肚子,立刻把自己的窝窝头递过去;佃户家房梁塌了,她踩着泥水路去帮忙修——要不是字幕标着“地主之女”,观众恐怕会以为她是哪家的进步青年。

可镜头切到贫下中农这边,画风陡转直下。贫农封四成了“懒汉标杆”:地里的草比苗高也懒得薅,整天蹲在墙根赌钱,输光了就去偷地主家的鸡,被抓包还梗着脖子喊“凭啥你家鸡不能我吃”。费大肚子的戏份更刺眼:家里断粮三天,孩子抱着窝窝头啃得正香,他一把抢过来塞自己嘴里,孩子哭着要粮,他就踹翻了破桌子骂“哭啥哭,饿死活该”。铁头娘则成了“蛮不讲理”的代名词:借了地主家的瓢打了个豁口,地主没要她赔,她反倒堵着地主家门骂“你家瓢是金的?故意让我打坏想讹钱”。

更让观众炸毛的是剧透:贫农的孩子封腻味后来成了“终极恶人”,先勾结土匪洗劫村子,抢得最狠的就是曾借他粮食的宁家;日军打过来时,他揣着日本人给的白面当汉奸,带着鬼子把半个村子的人赶到晒谷场扫射——而被他亲手开枪打死的,就有当年分给他窝窝头的宁秀秀。

“这剧是把历史倒着写?”有网友翻出爷爷的土改档案拍在评论区:1948年的地契上明明白白写着,佃户要把七成收成交租,我爷爷当年种十亩地,自己家五口人只能喝稀粥,地主家却顿顿有白面,怎么到剧里就成地主倒贴粮食?更有人晒出老照片:土改时分地那天,全村人举着锄头在地里哭,“那是农民第一次有自己的地”,可按《生万物》的逻辑,这些人怕是都成了“忘恩负义的懒汉”?

支持方却觉得是“上纲上线”:“地主就不能有好人?贫农就不能有劣根性?”他们觉得剧里的人物才真实——哪有绝对的好坏?费左氏送粮或许是为了稳住佃户,但至少没逼死过人;封四懒是真的,可他也不是天生就懒,或许是穷怕了破罐子破摔。甚至有人延伸:“当年土改是不是太一刀切?说不定真有宁秀秀这样的地主子女是无辜的。”

两种声量撞得火星四溅,可争论的早不只是一部剧。有人发现这几年类似的“翻案”不少:写抗战的剧里,日本兵开始有“温情瞬间”;讲民国的文里,地主成了“乡贤善人”。这些东西单看像“人性探讨”,凑在一起却让人发慌——就像《生万物》里,它从不提当年地主占着90%土地的事实,也不说佃户偷鸡是因为交完租家里断了粮,只给个简单对照:地主仁义、贫农不堪,然后让观众自己想“当年是不是不该分地”。

可历史哪是能掐头去尾的?当年农民跟着闹革命,不是因为“地主是坏人”,是因为分了地能活下去。湖北红安县的老农回忆:“分地那天我爹摸着土哭,说‘这辈子不用看人脸吃饭了’”——这才是土地革命的根。《生万物》的争议,说到底是忘了这个根:它把“少数人的善意”当全貌,用“个别贫农的劣性”盖过多数人的苦难,说白了是在悄悄改历史的底色。

现在剧还在播,评论区还在吵。或许它确实赚足了流量,但观众心里该清楚:那些分地时农民的哭声是真的,那些为土地革命流血的人是真的,这些比剧里的“温情地主”“恶贫农”实在得多。毕竟历史不是任人编的故事,忘了当年为什么要分地,才是真的忘了本。

来源:晓鉴艺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