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8月17日,是《盗墓笔记》及其衍生作品中(以下简称“盗笔”或“盗笔系列”)张起灵和吴邪“十年之约”的时间,众多粉丝“稻米”自发前往青铜门所在的长白山,等待“起灵归”。2025年8月17日,稻米们赶赴杭州和长白山两地,共赴第二个“十年之约”,也是“重逢
2015年8月17日,是《盗墓笔记》及其衍生作品中(以下简称“盗笔”或“盗笔系列”)张起灵和吴邪“十年之约”的时间,众多粉丝“稻米”自发前往青铜门所在的长白山,等待“起灵归”。2025年8月17日,稻米们赶赴杭州和长白山两地,共赴第二个“十年之约”,也是“重逢之约”。从2006年开始连载的《盗墓笔记》,被视为中国最具IP价值的网络文学之一,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化作品也拥有广泛的受众和影响力。
2015年,盗笔IP影视化的第一部作品《盗墓笔记·第一季》开播,开启了网剧付费时代,国产剧“盗墓探险”风格的影视作品由此开始盛行。这十年,盗笔IP几乎年年都有相关影视作品播出,为市场贡献了《老九门》《终极笔记》《沙海》《藏海传》等经典,但也有《秦岭神树&怒海潜沙》《云顶天宫》等部分作品不被观众接受,被观众指斥“大毁原著”。可以说盗笔IP是目前国内影视IP改编生命力最长久、影响范围最广、IP宇宙搭建最宏阔和成功IP之一。风风雨雨这十年,盗笔IP做对了什么,失败的作品能提供哪些借鉴,以及盗笔IP未来应该如何运营?
本传、前传、后传、外传的全方面运营
不同于其他IP宇宙的改编,盗笔宇宙的IP改编并不是按照原著作者南派三叔写作顺序,或者书中故事发生的顺序拍摄的,而是格外注重在本传、前传、外传做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尝试。
近十年来,盗笔IP影视化中观众反映较大的作品
2015年《盗墓笔记·第一季》内容源自本传《盗墓笔记第一部・七星鲁王宫》,首次向观众打开了奇诡神秘的盗笔世界,麒麟纹身、尸鳖、蛇眉铜鱼等与长生秘密相关的线索出现,这些线索背后悬而未决的疑问与一连串谜题,持续吸引着大众的兴趣。
2016年播出的《老九门》是系列前传,主要介绍《盗墓笔记》主人公吴邪背后摸金世家的历史渊源。《老九门》将盗笔系列的时间线拉回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探墓冒险之外,展现出独属于民国年代军阀混战、家国板荡的特征,在民国爱情十有九悲的哀艳感伤中,传递中华儿女誓守疆土的爱国情怀,并带出横跨百年的“新月饭店”这一盗笔系列中的关键设定。
2018年的《沙海》属后传,剧情承接《盗墓笔记》十年后主线,带有鲜明的暗黑权谋色彩,主要讲述九门人与汪家人之间的恩怨及斗智斗勇的过程。《沙海》中“新月饭店”再次出现,成为九门人对抗汪家的重要据点之一,同时铺垫了神秘的汪家,引发观众对这一组织渊源历史的浓厚兴趣。
2025年,盗笔外传古装权谋《藏海传》播出,承接了《沙海》及其他作品中大众对汪家人的疑问,详细解释了汪家创始者汪藏海的身世经历、与东夏(剧中为冬夏)国的关系,蛇眉铜鱼、鬼玺(剧中为癸玺)等各方势力争夺的宝物再度出现,与盗笔系列本传中二者的作用形成闭环。
本传、前传、后传、外传多管齐下的这十年,《盗墓笔记》影视剧通过层层线索的揭露,让不同作品形成紧密的互文关系,观众跟随作品播出抽丝剥茧,享受还原盗笔庞大世界观的乐趣。
这种多线并行策略,也利于影视制作方在故事时间线横跨千百年的情况下,选取最合适的演员。尽管盗笔IP的影视化版权归属不同出品方,但在长达十年的影视化过程中,这些出品方都根据观众反馈,遴选出了用最适合的演员,得到了书迷的一致好评。例如在观众心中,《沙海》中秦昊饰演的吴邪最适配黑化后的“邪帝”,肖宇梁饰演的张起灵成了观众心中的“纯元瓶”,陈明昊成了中年胖子的专业户,陈伟霆则被公认为是张大佛爷的最佳扮演者,再度受邀出演《九门》。
此外,出品方还邀请最适配盗笔角色的同一批演员,演绎角色的青、中年等不同年龄阶段,或进行“祖孙辈”互演,让IP宇宙更显庞大真实。例如,在《老九门》中饰演吴老狗的张鲁一,在《藏海花》中饰演吴老狗的孙子——历经磨难后带有沧桑深沉感的吴邪;在《终极笔记》中饰演青年时期“天真”吴邪的曾舜晞,在正在拍摄的《九门》中饰演吴老狗。在《老九门》中饰演师父二月红的张艺兴,在《沙海》中饰演徒弟解雨臣。
但随着盗笔系列的影视作品越播越多,就有越来越多的“坑”亟需填补,这就需要创作团队之间的积极沟通。《藏海传》热播时,就有许多影视区博主仔细分析《藏海传》如何给《盗墓笔记》“填坑”,从剧方放出的幕后创作花絮和采访也可知,郑晓龙和曹译文导演非常积极主动地和原著作者南派三叔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去填补剧本中存在的“坑”,与过往的作品形成闭环,才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逻辑严密的《藏海传》。
从IP构建与商业运营的视角看,盗笔IP系列通过对本传、前传、后传以及各类外传的全方面开发和运营,成功搭建起一个时空交错、人物联动、叙事互补的“盗笔宇宙”。这一方式不仅持续激活核心粉丝的情感黏性,更不断拓展受众边界,展现出国内IP运营中少见的长线生命力和系统化思维,是具有参考意义的行业典范。
加戏魔改、劣质特效,盗笔IP的十年争议
尽管走过十年影视化历程,《盗墓笔记》系列始终同样摆脱“加戏”“魔改”与“特效粗糙”的争议,这些问题如同附骨之疽,反复消耗着IP口碑与观众信任。
早在2016年《老九门》播出时,陈皮阿四的戏份过度膨胀就已引发观众不满。2018年《沙海》中,张日山与梁湾的感情线更被大量粉丝批评“喧宾夺主”。2020年《重启之极海听雷》的争议则更为典型,后期“哑女线”的强行加戏彻底打乱节奏,这条逻辑牵强的感情线直接导致《重启》第二季播放量与口碑双下滑。
对比之下,系列中口碑顶尖的《终极笔记》与《藏海传》,均以“主线集中”为突出特点,前者紧扣蛇沼鬼城、张家古楼的原著核心事件,后者聚焦汪藏海的权谋布局,支线仅作为补充而非干扰,印证了“抓主线、去冗余”才是盗笔IP的破局之道。
观众对“加戏”的反感,本质上是对IP核心魅力的坚守。盗笔系列以兄弟情、宿命感、悬疑冒险体验为核心的男频叙事,吸引力在于诡谲古墓的探险张力、铁三角之间“生死与共”的羁绊,以及其他配角如“黑花”之间的感情,硬塞的男女言情戏份既缺乏女频剧的细腻刻画,又破坏了探险故事的紧凑感,与剧作风格格格不入,最终沦为“两头不讨好”的败笔。
除了对原著进行加戏和魔改,特效的不稳定则是盗笔IP存在的另一重硬伤。盗笔IP对影视特效的制作有着高要求,但整体而言,特效能让观众满意的作品还是相对较少,从《盗墓笔记第一季》开始,有关盗笔特效廉价、出戏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
2016年由鹿晗、井柏然主演的《盗墓笔记》是盗笔IP第一部登陆院线的电影作品,但蛇母等特效生物的怪异造型,以及一些大场面的廉价感,完全不符合观众对大电影的期待。《秦岭神树&怒海潜沙》、《云顶天宫》等口碑不佳之作,也多有观众对“五毛特效”的批评。
反观获得较高关注度的《沙海》和《终极笔记》,无一不是在视觉呈现上投入心血、以扎实的特效质量赢得了观众的支持。可见,特效不仅关乎技术实现,更决定着影视作品能否真正构建起那个光怪陆离、惊险逼真的“盗笔世界”。未来若想持续激活这一IP的生命力,制作团队必须在视觉质感上秉持更高标准——毕竟,观众早已等待多时,那只藏在青铜门后的终极,不应败给粗糙的像素与失真的渲染。
是商业,也是情怀
盗笔IP的商业价值毋庸置疑,其影视化长盛不衰的背后,是庞大“稻米”群体深厚情怀的强力支撑。
对许多粉丝而言,铁三角、九门、吴山居、青铜门这些人物和设定都是真实存在的。粉丝对人物关系、情感内核、故事逻辑的高度敏感,使得盗笔IP的任何改编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面向未来,盗笔IP需要在商业价值与粉丝情怀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过度商业化操作或对核心精神的背离,极易引发反噬,透支这份珍贵的情怀。
在IP的选择上,开发方可以更聚焦于未被充分影视化的精彩故事,构建更加恢弘的IP版图。如《藏海传》的出现,填补了盗笔IP开发没有古装权谋板块,汪藏海形象模糊等空白。
在具体内容创作上,创作团队也需要整合已有的资源,统一梳理时间线、人物关系、核心设定,避免产生前后矛盾;精准把握原著中的探险悬疑感和人物羁绊关系,无需生造冗长无用支线和定位不明的NPC,杜绝出现将悬疑冒险片拍成注水言情剧,“铁三角”卖腐等魔改雷点。
同时,对于盗笔这种以“视觉奇观”为重要卖点的探险IP而言,需要以稳定高质量的制作水准、以优质特效增强古墓探险的沉浸感,让观众与“诡谲世界”产生共鸣。
此外,未来盗笔IP的影视化开发,还可突破单纯的影视消费模式,向文旅融合的方向拓展。目前,盗笔IP的文旅开发多集中于吉林长白山、浙江杭州两地,对其他影视拍摄地的文旅联动挖掘仍显不足。比如《沙海》曾在西北多片沙漠取景,《藏海花》在四川阿坝州拍摄时还原了当地藏族自治州的真实风土人情,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拍摄地,都可成为文旅联动的优质开发点。制作方可围绕剧中经典场景设计沉浸式探险活动,既满足粉丝对IP场景的体验需求,也能吸引普通游客参与,通过这种深度联动的宣传模式,让盗笔IP的情怀价值与商业价值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双向共赢。
盗笔IP的十年影视化之路,是一部在争议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行的行业图鉴。这十年里,它展现了IP开发的无限可能,也因加戏魔改、特效参差等问题遭遇过口碑滑铁卢。“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这句贯穿盗笔宇宙的精神注脚,也是盗笔IP影视化十年历程的写照。
目前,《九门》《南部档案》等影视项目正在开发且备受关注。未来,盗笔IP若能在商业与情怀间持续找到平衡,以更敬畏的态度深耕内容、以更严格的标准打磨品质,这个承载着无数人青春记忆的IP,定能在光影世界里继续延伸它的传奇,让“盗墓笔记”的故事,与观众有更多的“十年之约”。
— THE END —
作者 | 袁越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