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巍自然知道铜人这个职业:“你这个铜人就是把自己做成铜人,西安大唐不夜城也有,就坐在那一动不动,脸上全是涂成红的,然后游客逗他笑,他就是不笑,是这样吗?”
沈巍对每一位新来的拜访者,总会使出他如出一辙的对付方式:你是哪里人啊?
一旦来客报出地理位置,沈巍立刻找到攻其不备的契机,问:你们家乡的某某名人知道吗?某某名胜知道吗?某某典故知道吗?
一般来访者,都在沈巍的连珠炮的问话面前,毫无招架之力,直接缴械投降,暴露出他们是他们家乡掌故的小白,反而是沈巍,好像是来客家乡的真正发言人。
这一天,一位曾经做过景点铜人的拜访者,坐到沈巍露天书院的对面,向沈巍自我介绍自己过去的经历,说他现在改行了,不做铜人了。
沈巍自然知道铜人这个职业:“你这个铜人就是把自己做成铜人,西安大唐不夜城也有,就坐在那一动不动,脸上全是涂成红的,然后游客逗他笑,他就是不笑,是这样吗?”
铜人拜访者答称是的,从他的过往视频里,可以看到,他在景区里,涂上铜人的金属成色,如同雕塑一样,一动不动,成为景区里的一道流动的风景。
既然提到铜人,沈巍按惯例,向来访者问了三个有关铜人的问题:
“那我考你一个问题,你知道铜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典故,李贺写过一首诗,跟铜人有关,是什么诗啊?”
可想而知,当代铜人,自然不知道,他的扮演对象,在历史上的前辈,还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对他来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在沈巍的发问面前,他自然是一脸懵懂,直接被将了军,卡了壳。
沈巍放过他一马,改口道:“那这样吧,你回去补课之后再来回答我。”
也许他看出了当代铜人一脸迷茫,再次点拨道:“我们讲到一个朝廷的衰败,有一个典故叫‘铜驼饮泣’。加上李贺的铜人诗,这是两个问题。”
当代铜人绷不住了,直接告饶:“记不住,可以重新说吗?”
于是,沈巍按照条理,重新讲上述两个问题,再次梳理了之后抛了出来:“一个是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典故,叫‘铜驼饮泣’,铜驼是用来说明一个朝廷兴旺的,怎样的铜驼呢?你回去查一下。就是铜做的骆驼。”
“还有一个呢,李贺写过一首《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里面的铜人是一个什么典故?”
“还有一个典故,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医学史上,有一个人为了当年针灸学的教学的方便,做了两个铜人,一个铜人被金国抢去了,后来再也没有下落,另外一个铜人也不知道下落,后来明朝的时候又造了一座铜人,这个铜人有什么特点,造他的人是谁?这是医学史上的铜人。”
“那你就把这三个典故,明天复述给我听。”
当代铜人像学生一样领走了作业题,不知道他后来是否在第二天缴回了作业。
坐在沈巍的流量的大潮前面的粉丝,只觉得沈巍太厉害了,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立马就从铜人这个引子,一下子把中国历史上事关“铜”制器物的掌故与典故,组合成一个问题包,给扔了过来。
有没有人真的去思考一下沈巍“铜人三问”中的中国文化遗存?
笔者也自感对三个问题一无所知,查了一下资料,总算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内涵:
先说“铜驼饮泣”。其实,正规的成语词典中用的是“铜驼荆棘”。
我们看一下解释:
铜驼:《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铜驼湮没荆棘丛中,比喻都城陷落,国家灭亡,残破不堪。
但“铜驼饮泣”的用法,从清代起,一直到民国,都有使用的例子,其中最为知名的用法,是廖仲恺写的一首词:
对这首词,我们找到贺新辉主编的《中华诗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中的赏析:
——八大山人,名朱耷,字雪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他是明王朝的后裔,他所画的山水、花鸟、竹木中,多寄寓着国破家亡的悲愤。这幅《松壑图》,据说现在已经流散到法国巴黎。此词名为题画,实则评人,并借评人抒己之怀抱。
词一开头,即从画画之人说起。丹青,两种颜色,借指绘画艺术。铜驼,见《晋书·索靖传》:索靖知道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息说:“今见汝在荆棘中耳!”以后就用铜驼荆棘比喻国家残破,世事翻复。这里,用此典表示诗人对身怀绝世画才,却只能在遗民的深悲中,抑郁地以丹青终老的八大山人的强烈同情。“丘壑”以下扣所题之图写入。想见其握笔挥洒之时,胸中丘壑,腕底劲松,此图即此人。从那勃郁淋漓的画笔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故国的似海深情和抗寒傲节,老当益壮的胸襟。赤胆照丹青,似此形神兼具,巧夺天工的佳作,应当笼以碧纱,珍藏万世。
流水落花春去也,故国繁华,终归一梦。感时恨别,画家心里的春天也永远消逝,哪管它妍红姹紫,春光秾妍,他只着眼于历经风刀霜剑的不老之松。它超越时空,独立空谷,傲啸苍穹,无所依倚,无所畏惧。这,就是画家精神品格的艺术再现!词的最后从画面转向画家有深刻寓意的落款方式。“八大山人”四个字,两两连写,很象是“哭之”或“笑之”,这里包含着画家愤世嫉俗,既冷眼看世尘,不肯与同流合污,鄙视它,嘲笑它;又热爱人生,不能不为故国,为苍生一大哭的矛盾心情。“诗四句”或指朱耷的自题画诗“盐醋食何堪。何堪人不食。是义往复之,粗飧迈同到”,结合八大山人的画细味此诗,似乎可以感觉到他那苍劲、粗犷的笔触中寓含着的无限苦涩酸辛,令古今人为之哀痛!
廖仲恺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即参加了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当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他一生都在为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画家朱耷笔下的苍松古壑,也是诗人廖仲恺人格精神的写照。诗人颂美《松壑图》和它的作者,正是爱国志士惺惺相惜的意思。 (侯孝琼)
另外,在清朝官员卢崟(1834-1893年)所写的文章中,也用到了“铜驼饮泣”,我把原诗拷到这里,供感兴趣的读者细读:
关于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太为知名,几乎每一本唐诗选本里都有这首诗。下面,我们摘抄乐云主编的《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年11日)的赏析段落,供各位读者欣赏: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说得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当李贺孤寂而无奈地离开唐都长安,他想起的是汉武帝的金铜仙人,同样的孑然一身,同样的被迫无奈。历史跨越了时光在唐朝的李贺身上重演,于是李贺怀着同样的心情走过金铜仙人走过的路,一种天涯沦落人的悲凉涌上心头。
大约在唐元和八年(813),诗人李贺因病辞官离开唐都长安前往洛阳的途中作出这首诗。汉武帝刘彻曾写过一篇《秋风辞》,因此被称为“秋风客”,即使是身为君王的自己也仅是秋风中匆匆的一个过客而已,人生短暂,沧海瞬间桑田,旧日的灿烂如秋风扫落叶般转瞬即逝。
美丽的画栏和宫殿经过岁月的盘剥已显现出无边的荒凉与冷清,秋风中虽然仍飘散着汉时的袭人桂花香味,但宫中早已盖满历史的尘埃与霉迹,到处都是苔藓,绿得那么扎人的眼,就连金铜仙人也将被迫离开。
魏明帝曹睿派来的官员不远千里来把金铜仙人拆往魏都洛阳,铜人悲伤不已却又无能为力,马车行出东关,那酸涩而凛冽的秋风直射得人眼泪打转,送行的只有那轮仍然明亮的汉月,默默地照耀着、注视着他独出宫门。
忆君泪落东流水,日日托露知为谁!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沦落他乡,前面的道路太渺茫,已看不清楚!怀着这样的心情继续向东行进,走过昔日的咸阳道,一路上,只有那一丛丛枯衰的兰花为已成过客的铜人送行道别。
如果冷漠无知的上天也有感情的话,感悟了此情此景,一定也会因为心伤而衰老过去,月光如流水一般照着铜人流水般的眼泪,铜人在一片荒凉中踽踽独行渐行渐远,亲爱的渭城已远,连那熟悉的渭水波涛声也渐渐隐去,但绵绵的忧伤不尽。
这首诗看似以金铜仙人的眼光写景物和心情,实则写的也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哀伤的心情所见之物必定是悲凉的景物,而满目悲景更添哀情。
作者借金铜仙人的所见所感,发挥大胆的想象,寄托自己无边的悲伤。李贺为唐郑王(高祖李渊之子)的没落后裔,年少多才却又抑郁不得志,诗中充满感伤的情绪,情致缠绵温婉,感情细腻而又厚重浓烈,特别是“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几句,根据传说中拆搬铜人时铜人的落泪,进一步将无知无觉的事物拟人化,推想到苍天如果也有感情,也会伤心致老,烘托出金铜仙人的悲伤,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大胆推测、想象丰富,为诗作增色不少。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宛如天成之思,神来之笔,成为古今名句。(张程)——
而针灸铜人的故事,太过专业,很少有人知道,但沈巍却不知为啥对这些非常偏僻的冷门知识,都能了如指掌。
关于针灸铜人的内容,我们拷贝黄龙祥著《图说中医:针灸》(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2月版)中的相关页面,供大家感受一下,沈巍显然是从这一桶水中倒出他信口说出来的一碗水的。
沈巍的知识储备有多少?这是一个谜,这也是他的粉丝欲罢不能、痴迷跟踪的动力源头。
跟着沈巍走,至少能够看到像玩魔术一样的文化沉淀,从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与器物之上,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总说这是一个不读书的时代,沈巍让我们看到了读书达到的一种奇迹,一种往往达到不可思议境界的神奇。这,就是他的粉丝能够不断滚动壮大的原因。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