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骂主角圣母心泛滥,有人替地主鸣不平,更有人翻出《救荒活民书》逐字逐句挑错。
《生万物》绣绣逼着宁学祥放粮,评论区几乎变成了大型辩论现场。
有人骂主角圣母心泛滥,有人替地主鸣不平,更有人翻出《救荒活民书》逐字逐句挑错。
其实观众的愤怒,根本不是在纠结"该不该放粮",而是剧情把一场,关乎生存博弈的严肃命题,拍成了小学生过家家。
开仓放粮的本质,从来不是道德选择题!
剧中最让人挠头的逻辑硬伤,是把"开仓放粮"简化成了"地主该不该发善心"。
但真实历史里的赈灾,从来不是两三句话就能解决的事。
明朝有本《荒政要览》专门记载过赈灾策略:遇大灾之年,官府会先核算地主存粮,按"大户出三成、中户出两成"的比例征调,再由专人登记灾民人口,按"老弱日给一升、壮丁日给两升"的标准发放。
这其中有算学、有制度、有制衡,唯独没有"你不给粮就是坏人"的简单粗暴。
就像剧中的宁学祥,他害怕一旦逼着他放粮,自己就要全家饿死。
地主的粮仓里,不仅有剥削来的民脂民膏,可能也有地主一家人的口粮、来年的种子、雇农的工钱储备。
当剧情把"放多少粮"的协商空间完全抹去,只留下"全捐或全不捐"的极端选项时,观众自然会觉得悬浮。
三种赈灾路径,为何剧情偏选最蠢的一种?
观众在评论区吵翻的核心,其实是在争论"除了道德绑架,有没有更好的赈灾方式"。梳理下来,至少有三条更符合逻辑的路径,却被剧情集体无视。
第一条路:定向打击,精准夺粮
如果剧情想走"革命路线",费文典完全可以像观众说的那样,深夜潜入宁家。
但这绝非简单的"杀地主抢钥匙",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智取粮仓时,往往会先摸清粮仓守卫的换班规律、粮囤的分布位置,甚至会策反几个被克扣工钱的长工。
这种有勇有谋的操作,远比一群人站在门口喊口号更有说服力。
第二条路:筹钱购粮,等价交换
剧中的绣绣、苏苏、铁头等人,明明有凑钱的能力,却没人提出"向宁学祥买粮"的方案。
要知道,清代赈灾时常见"官商合办"模式:地方乡绅出钱向粮商购粮,官府提供运输便利,双方各让一步。
哪怕宁学祥想趁机抬价,也可以讨价还价——50文一斤嫌贵,那就60文买半仓,总比僵局要好。
第三条路:协商比例,留有余地
最让人费解的是剧情对"协商"的完全回避。
宁学祥说"开仓就是全捐",这更像是剧情强加给他的台词。
现实中,哪怕是最吝啬的地主,也会在灾年拿出部分粮食赈灾——不是出于善心,而是怕灾民被逼到绝路后铤而走险。
留七成自足、捐三成赈灾,本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却被剧情变成了非黑即白的对抗。
观众反感的不是道德,而是对复杂人性的偷懒!
有观众说"现在的人就讨厌道德绑架",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逼着胡宗宪放粮,《雍正王朝》里田文镜强征士绅粮米,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为何到这部剧就骂声一片?
因为前者展现了道德背后的代价。海瑞放粮前做好了被罢官的准备,田文镜征粮时顶住了全天下读书人的唾骂。
而这部剧里,绣绣一出马,地主就该乖乖低头,仿佛道德不需要成本,博弈不需要智慧。
历史剧的观众,早就不是"看个热闹"了
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是观众对历史剧的要求变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好人做好事、坏人搞破坏"的简单叙事,而是希望看到更贴近真实的人性博弈。
就像"开仓放粮"这个场景,真正的看点从来不是放粮与否,而是不同立场的人如何在绝境中计算利弊:费文典如何说服灾民克制冲动?宁学祥如何在自保与行善间找平衡?绣绣的善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案?
当剧情把这些复杂的计算全部砍掉,只留下"哭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的童话时,观众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不是他们太较真,而是编剧把历史的厚重,拍成了轻飘飘的道德口号。
毕竟,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完美的道德,而是在不完美的现实里,依然有人为了活下去,而努力寻找出路的勇气。
来源:解忧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