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二刷才懂,太后死前用8个字诅咒皇帝,是对皇帝最深的恨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17 20:37 3

摘要:太后弥留之际的那番话,像淬了冰的钢针,狠狠扎进雍正的心里。病榻前的烛火明明灭灭,映着她枯槁的脸,那些断断续续的倾诉里,有对隆科多迟来的悔意,有对远在景陵的老十四撕心裂肺的牵挂,最后那句“你这般六亲不认,终要落得骨肉分离”,字字如重锤,砸得他几乎站立不稳。

太后弥留之际的那番话,像淬了冰的钢针,狠狠扎进雍正的心里。病榻前的烛火明明灭灭,映着她枯槁的脸,那些断断续续的倾诉里,有对隆科多迟来的悔意,有对远在景陵的老十四撕心裂肺的牵挂,最后那句“你这般六亲不认,终要落得骨肉分离”,字字如重锤,砸得他几乎站立不稳。

他望着母亲阖目的瞬间,忽然想起她替自己拟旨处置隆科多时,颤抖的手捏断了朱笔——那时他还以为,这是母子间难得的默契,到头来却明白,那不过是她用旧情换儿子苟安的最后挣扎。

回溯这对母子的纠葛,从来都是一场错位的拉扯。德妃乌雅氏原是包衣出身,因康熙偶然的垂青才脱离奴籍,可命运的馈赠总带着苛刻的附加条件。生下雍正那年,她位份低微,按宫规不得亲自抚养皇子,襁褓中的婴孩被抱去佟佳皇后宫中时,她躲在帐后咬着帕子流泪,却连追出去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

后来她接连晋封,又诞下十四阿哥,这份迟来的“资格”便成了偏爱的注脚。雍正记得,幼时回宫请安,总见母亲把老十四搂在怀里,指着画册念“小老虎上山”,而自己只能站在廊下,听着里面的笑声,像个局外人。

“九王夺嫡”的血雨腥风里,这份偏爱成了最锋利的刀。德妃明里暗里为老十四筹谋,甚至在康熙驾崩那晚,听闻雍正继位的消息,她竟当众说“我儿何德何能,敢承此大统”,一句话堵得雍正喉头发紧。他登基后捧着皇太后的金印去请她受礼,她却闭门不出,说“先帝未留遗命,我不敢受”。

那时他站在宫门外,听着里面传来老十四的笑声——他刚从西北回来,母亲正亲手给他剥橘子。那一刻,雍正忽然懂了,有些鸿沟,从出生那天起就填不满。

他不是没渴望过温情。选秀时,德妃看似关切地说“选几个温顺的,为皇家开枝散叶”,他竟偷偷红了眼眶,以为这是母亲第一次为他着想,后来才看清,那不过是她维护乌拉那拉氏家族荣耀的算计。见了与纯元皇后有七分相似的甄嬛,她私下告诫“此女眉眼带煞,恐乱后宫”,他起初不解,直到宜修在他面前哭诉“太后也是为了保全儿子”,才惊觉母亲早已知晓皇后的阴狠,却为了家族颜面选择默许。那些所谓的“关怀”,不过是权衡利弊后的表演,他看得通透,心却像被泡在冰水里,一点点凉透。

最让他窒息的,是母亲与隆科多那段讳莫如深的过往。他登基后偶然翻到康熙朝的密档,才知母亲未入宫时,曾与隆科多有过婚约。那些年他总觉得母亲看隆科多的眼神异样,如今想来,竟是藏着半世的未了情。皇权在握的雍正忽然感到荒诞——他拼尽全力夺得的天下,根基里竟藏着这样一段“禁忌”。这份迷茫像藤蔓缠上心头,让他对后宫的每一张笑脸都起了疑心:甄嬛的温情,华妃的炽热,眉庄的端庄,是不是都藏着算计?

后来的事,真应了太后那句诅咒。甄嬛离宫又归来,带着的不仅是怨恨,还有与果郡王的孩子;弘曕和灵犀对着果郡王的遗物傻笑时,他攥着密折的手在发抖;宜修被废时,扯着嗓子喊“你母亲当年也护着我,你凭什么废我”;老十四被圈禁在景陵,逢年过节送来的家书,字里行间都是“盼兄念手足情”。他坐在空旷的养心殿里,看着烛火跳动,忽然发现身边竟无一个可以全然信任的人。

深秋的风穿过窗棂,卷起地上的枯叶。雍正拿起太后临终前攥在手里的那枚玉坠,上面刻着“十四”二字,边角被摩挲得光滑。他想起小时候,也曾偷偷把自己画的老虎贴在母亲的梳妆台上,第二天却见它被扫在废纸堆里。原来有些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欠着;有些伤,到死都结不了痂。宫墙上的角楼在暮色里沉默,像在见证一个帝王的孤独——他赢了天下,却输了所有想握紧的温暖,正如那句诅咒,字字成谶。

来源:新手剧小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