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在某乎上看到这个问题,鉴于对这个的角色的喜爱,我实在没办法不为他的前程聊上几句。
-—
《士兵突击》中,袁朗是个光芒四射的角色。
这样的人,如果沿着部队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最终能走到哪里?
能达到“大校”的级别吗?
昨天在某乎上看到这个问题,鉴于对这个的角色的喜爱,我实在没办法不为他的前程聊上几句。
01
剧中,袁朗出场时已经是A大队三中队中队长。
军衔中校(两杠两星)。
A大队作为军区直属的特种部队,是正团级单位。
而袁朗身为中队长,对应的是副团职干部。
换句话说,他30岁左右,就站在了别人可能40岁才能触及的位置上。
这本身就说明,他在组织眼中是被重点培养的“潜力股”。
在和平年代,实战经历是军官晋升中极其稀缺的资本。
剧中袁朗手臂上那道M16造成的贯穿伤,是他参与境外作战的无声勋章。
这种经历,不只是履历上的加分项。更是,部队高层眼中“能扛大梁”的象征。
从选拔许三多、成才时的“刁钻”考验;
到演习中冷静布局,任务里沉着指挥;
袁朗身上展现出的不仅是战术素养,更是对“人”的理解力。
他懂得怎么把一群“尖子”,捏合成一支有魂的团队。
这种带兵能力,在部队体系中恰恰是晋升高级指挥员的必备素质。
02
A大队不是普通作战单位。
而是承担着实验性,前沿性任务的“刀刃部队”。
这种部队往往在资源倾斜,高层关注度上远超常规部队。
身处其中,袁朗的每一次成功,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更容易进入上级视野。
A大队的大队长铁路是上校军衔(正团职)。
而袁朗作为他麾下最得力的中队长,能力、信任度都已得到验证。
铁路一旦退休或调任,袁朗接任大队长几乎是水到渠成。
这一步迈过去,他就从副团跨入正团(上校),离大校(副师/正师)只差一步。
《士兵突击》背景设定在新世纪初,正是我军向信息化,特战化转型的关键期。
像袁朗这样既懂传统作战,又通晓新战法;
既会带兵又能适应多兵种协同的复合型军官,正是高层急需的骨干力量。
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往上走。
03
袁朗去七连宿舍找许三多时,自述“我才30,还没玩够呢”。
30岁的中校,在和平年代实属凤毛麟角。
按正常晋升节奏,35岁左右可晋升上校(接任大队长),40岁出头冲击副师职(大校)完全合理。
而特种部队执行的多是高风险,高价值任务。
每一次成功,都可能是“一等功”级别的荣誉。
袁朗这种冲在一线、能力又强的指挥员,立功机会远多于机关干部。
一次重大立功,就可能让晋升提前1-2年。
当然,任何晋升都不会是“必然”。
对袁朗来说,也有几个需要跨越的坎。
一是从战术指挥官,向战略指挥员的转型。
当中队长时,他可以亲自下场教射击、带队冲锋;
但若晋升为更高层级(如旅级指挥员),则需要更强的战略思维,大局把控力。
这种转型,未必每个人都成功。
二是和平年代晋升的“天花板效应”。
大校以上(将军)的晋升极为困难,受编制、机遇、政策影响极大。
但值得强调的是,大校本身是师级干部的常态军衔;
对袁朗而言,以他的履历和年龄,达到这一级并不需要“奇迹”。
最后,就看个人选择了。
他是否愿意“往上走”?
袁朗流露过对一线带兵的执着,说自己“还想再玩几年”。
若他更享受带兵打仗,而非机关运筹,也可能主动停留在作战岗位。
但即便如此,以A大队的地位,他完全可能以“资深上校”身份退休,待遇等同副师级。
04
所以,袁朗晋升大校,不是“能不能”,而是“多大概率”。
我推测,袁朗最终成为大校军官的概率不会低于70%。
他的能力、平台、年龄、时代机遇四重优势叠加,在部队体系中属于“重点培养对象”。
即便遇到瓶颈,如转型困难,也能凭借功勋积累或转任高级教官/参谋等职,在50岁前达到副师级(大校)。
而这一切推演,都源于剧中那个真实的袁朗。
一个能把地狱训成天堂的教官;
一个敢对毒枭扣扳机的军人;
一个说豪气地跟高城说“我酒量二两,但跟你喝,舍命!”的对手......
这些细节拼凑出的,本就该是一个走得更远的军人模样。
来源:米柴视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