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亚平的父母没来之前,胡丽鹃的小脾气可以是生活中的情趣,是爱情中的润滑剂,两个人也都处在互相平衡的位置上;可李亚平的父母以来,一切的情况就都调了个儿。
作者:温纾言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胡丽鹃是个小女人,但同样的,表面强势,内里软弱,才是她在这段关系中一直败退的根本原因。
《红楼梦》中的有一句话,其实早在不经意间言中了她的未来:
原著里,在胡丽鹃怀上第二个孩子后,李亚平就不愿意再碰她了。
事实证明:
往往压抑的越狠,爆发的时候,越是集中。
潜意识里,其实李亚平在父母到来后,经过对方一系列的撺掇,也已经忍胡丽鹃很久了。
李亚平的父母没来之前,胡丽鹃的小脾气可以是生活中的情趣,是爱情中的润滑剂,两个人也都处在互相平衡的位置上;可李亚平的父母以来,一切的情况就都调了个儿。
在这个家里,婆婆来了之后,丽鹃从女主人的位置一下子到了儿媳的位置。
而李亚平也因为母亲的到来,开始了家里唯一传宗接代独苗的享受,又恢复到了从前在老家备受宠爱的本性,不再把自己的小家放在自己重视的位置,而选择把大家放在自己重视的位置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从自己的大家中得到的利益足够多。
如果你仔细阅读原著,甚至是可以发现一个点:
李亚平的母亲,自从胡丽鹃怀孕生子后,是存了心想要把胡丽鹃从这个家赶走,让自己占据这个家的女主人地位的。
可偏偏李亚平和胡丽鹃当时都还没有想清楚,都还在痴心妄想,想着有母亲和婆婆的照顾,可以让生活轻松些,并没有察觉到这其中的意图。
书里,李亚平一家在经历被骗,父亲癌症后,决定去算计胡丽鹃,试图用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掩饰。
一个孩子——这是多么好的主意!
亚平的家原本是甜蜜的、幸福的,至少没有大波澜的,一切的变化都起始于那个孩子!那个不小心坠落的孩子带走了父亲的健康,母亲的希望,妻子的快乐和自己的责任。若再有一个孩子,也许一切都会重新改变,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打开了又重新关上,失去的已经不会回来了,但至少还拥有希望。
欲望一旦打开,就会像潘多拉魔盒一样,永无止息。
书里,胡丽鹃在怀孕后,发现亚平根本不愿意碰她。
即便是过了安全期,李亚平也宁愿忍着用自己的方式发泄,也不愿意去找胡丽鹃。
原因无他,因为上一个孩子,就是这两个人在欢好后不小心流掉的。
而丽鹃则认为对方的躲避,其实就是不爱自己的表现。
亚平的心已经完全不在我身上了,他对我的温情都是表现出来的,我能感觉到,他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敷衍我,让我平安生下孩子。”
“你多心了。或者是在吃这个孩子的醋。他对孩子好,还不就是对你好?”
“他,他,他昨天自己······他都不愿意碰我。”
胡丽鹃不像是蔡姐一样能忍。
但她唯独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眼尖,一眼看到底后,甚至直接说出了李亚平一直压抑,即便有需求也不愿意找她的原因:
这个孩子的制造过程本身就具有工具属性,而一旦感情沾染上了工具属性,就基本上意味着感情消失过半,剩下的唯有责任了。
“哼,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如果他爱我,又想要心疼我,那种表现是不同的,不会是现在这种彬彬有礼的客气。他现在给我的感觉,不像丈夫,更像邻居或同事。他如果想要,我完全可以帮他,用其他的方式。夫妻生活又不是简单的活塞运动。我怀孕了,也不是完全没需求吧?为了孩子我可以忍,但我需要他抱抱我,亲亲我,肢体触碰不代表就是性交吧?他连这个都省略了,这难道是因为爱孩子?”丽鹃眼圈红了。
作为丈夫,李亚平未必真正了解胡丽鹃,但作为妻子,胡丽鹃却无疑是了解李亚平的。
“这孩子能要吗?你爸爸又生病,家里一点经济基础都没了。养个孩子好贵的。说老实话,前一段时间,我都对我们的婚姻没信心了。我好怕呀!万一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孩子就没有父亲了。”
就像是丽鹃说的一样:
这个孩子来得并不是时候。
就连一向任性的胡丽鹃都在关键时刻知道:
一个孩子的出生,本该因为爱和期待而到来,绝不是为了维护婚姻和将就一段形式而继续。
这才是胡丽鹃一直在后续对李亚平的感情,感到虚伪的点。
李亚平试图用孩子的到来粉饰太平,试图转移矛盾,而胡丽鹃腹中的那个孩子,甚至还是被他算计来的。
在真正看到李亚平对这个孩子的态度后,胡丽鹃心里的幻想其实就已经被击的半点都不剩了。
“我觉得应该跟医生说的差不多,是基因的问题造成的,但他可能觉得是因为房事造成的。”
“房/事/他不做?责任怎么全在你呢?”
“是我要的。”
“丽鹃,如果他亚平这样想,就是思想有问题。怀孕是双方的事情,出现困难要搀扶着一起走过,否则谈什么相濡以沫?孩子没了还能再生,夫妻感情没了,一切都完了。”
一切就像是蔡姐从前在劝说胡丽鹃的时候说的一样:
孩子得为了自己而要,不能为别人。不过现在孩子已经有了,你不要再乱想了。想什么都没用。
“这房子是亚平和丽鹃两个人的,再说婚后的房贷款都是亚平付的,走到哪儿他都占一半!就是离婚,他也要分一半的钱!你说是你家的,凭证呢!你去打官司我们都不怕!你出钱怎么了?你出钱是你女儿硬要贴我儿子,那是我儿的本事!我家不出钱就能讨到媳妇,你家出了钱还赔了女儿,哪个值钱哪个不值钱一眼就看出来!”亚平妈一听倒插门的话,急了,口不择言。
亚平天真地以为一个孩子就可以解决目前所有的问题,既能冲喜解决父亲生前的遗愿,也能够让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关系恢复原样。
可是,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在掩耳盗铃。
婆媳矛盾,家庭关系这样的问题是流传了上百年的固有问题,如果仅靠一个孩子就能改变现状,那有了孩子的家庭还会在短暂隐藏了矛盾了,又衍生出无数新的问题吗?
《双面胶》的剧情里,其实每个人都在压抑。
原著里,甚至每个人也都在压抑自己的不满,自私,委屈,愤恨,埋怨,不甘,每个人都似乎在压抑自身的欲望而去献祭别人的需求。
只是因为,一层压过一层,他们都从被压迫者,转向了主动倾轧他人的人。
而往往这类人,是最难转变的。
当他们还没有决定做什么,下意识的思维就已经替他们决定了一切,长久以来的驯化,已经让他们的行为先迅速比大脑做出决定。
不是因为自己吃过苦也要让别人淋雨的想法,只是因为可怕的潜移默化的习惯,日久经年,亘古不变。
李亚平的父亲压抑驯化亚平母亲的人生,那么,亚平妈到来后,就开始压抑胡丽鹃的人生,驯化她的行为习惯。
因为,原著里清清楚楚地写道:
亚平的母亲就是这样被扭曲着,被内里给定型的。
可这样的举动,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过去的社会结构里,讲究男主外,女主内,亚平的,但胡丽鹃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来源,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生产结构都已经不同了,亚平妈的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他们近乎愚昧的维护着那套岌岌可危的做派和想法,只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时间久了,已经从这样的生活中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又怎么可能愿意去轻易改变?
而胡丽鹃没有看透的,也正是这一点。
一个人想要去改变另一个人,是一种近乎愚蠢的想法。
李亚平即便已经读过大学,有了正式的工作,可骨子里的一些东西,始终都没有变化。
也正是如此,矛盾层层累积,不断爆发,才有了后来的下场。
丽鹃,没有心跳,没有呼吸。
来源:花语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