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幕后与历史!李幼斌“不敢演”,剧组“穷办法”诞生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7-07 08:40 2

摘要:电视剧的改编权,经历了一番波折,最初被上海某影视公司购得,后来转卖给了广东的公司,最终,由海润影视的董事长刘燕铭,在美国买下了版权。

作家都梁在2000年创作了小说《亮剑》,这部小说以其超凡脱俗的风骨和震撼的传奇故事,引发了巨大轰动。

电视剧的改编权,经历了一番波折,最初被上海某影视公司购得,后来转卖给了广东的公司,最终,由海润影视的董事长刘燕铭,在美国买下了版权。

剧本的修改,花费了多年时间,在军事顾问刘源副政委的大力推荐和支持下,这部剧被选定为央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重点剧目,压轴播出。

剧中角色,都有深厚的历史原型基础,李云龙的主要原型,是开国中将王近山,他有个响亮的绰号叫“王疯子”。

王近山参加“黄麻暴动”的经历,在1943年伏击日军军官参观团的战斗,以及他在医院结识妻子的故事,这些真实事件,都被巧妙地融入了李云龙的角色中。

政委赵刚的原型,是开国少将李震,李震曾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后来担任政委,剧中赵刚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儒雅,与军人刚毅气质的完美融合,正是基于李震的真实经历。

晋绥军将领楚云飞的原型,则指向了国民党将领熊绶春,熊绶春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在淮海战役中战死,这个角色,深刻体现了国共合作与对立的历史复杂性。

道具方面,剧组也尽力考据,剧中那门著名的“意大利炮”,其实是八路军缴获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而山本特工队使用的美制M1冲锋枪,则是因为经费不足,无法使用德制原版武器,而做出的替代选择。

为了省钱,剧组特意选择了2004年的冬季,在山西的废弃村庄进行实景拍摄,演员们需要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薄的军装表演战争场面。

主演李幼斌回忆道,爆炸点离他常常只有两三米远,爆炸的气浪曾将他掀翻,导致他耳鸣了很久,另一位主演张光北,在拍摄雪地潜伏的戏份后,身体被冻僵,需要工作人员用雪搓揉他的手脚,以防止冻伤。

由于取景地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热水供应,演员们全天都不能洗脸,这是为了避免因洗脸而感冒,进而影响紧张的拍摄进度。

当卡车无法驶入陡峭的山坡路段时,全剧组人员不得不一起上阵,用人力将沉重的设备搬运上山。

整个剧组的设备,非常简陋,只有两台摄像机,一台负责拍摄全景画面,另一台则负责跟拍特写镜头。

没有专业的灯光设备和音控设备,每天的工作时间却长达12小时,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拍到晚上7点,在严寒中,车辆还经常发生故障。

战争场面主要依赖真实的爆破效果来完成,而不是后期特效,演员们需要亲自完成许多高危的动作戏份。

在演员的选择上,也充满了戏剧性,李云龙这个角色的首选演员,原本是陈建斌。

但陈建斌在开机前辞演了,原因包括片酬没有达到预期,以及他本人觉得不太适合这个角色。

于是,剧组找到了时年46岁的李幼斌,李幼斌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担心自己的体力无法支撑大量的战争戏,同时,也不太适应角色身上那种“匪气”。

最终,在女友史兰芽的极力劝说下,李幼斌才接下了这个剧本,他的片酬仅为55万元。

在拍摄过程中,李幼斌深入研究和理解角色的背景,通过使用方言和独特的肢体语言,成功塑造出了“李云龙式”的草莽英雄形象,他坦言,最初根本不敢演,需要全方位地去熟悉这个人物的职业特点和历史背景。

因为经费严重短缺,总投资只有900万元,剧组不得不大幅精简人员。

为此,剧本被删减了3集,从原定的33集,最终剪成了30集,并且,只改编了原著小说的前三分之一内容。

群众演员更是需要“一人多角”,同一个群演,可能今天饰演日军,明天就要扮演八路军,甚至,剧组的货车司机也被临时拉来,客串饰演日军军官。

预算的短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服装、化妆、道具方面,剧组不得不做出妥协。

例如,楚云飞所穿的美式军服,其实与历史原貌不符,这是因为剧组没有足够的钱去定制符合历史的服装,只能借用现有的服装凑合。

剧情方面,一些支线情节,比如张大彪的中原大战等故事,被无奈删减,导致结局显得有些仓促。

设备的利用,也被推到了极限,仅依靠那两台摄像机,完成了所有千军万马的宏大镜头拍摄,剧中那个著名的“开炮”名场面,就是依靠精心的剪辑和音效配合,才弥补了拍摄条件的不足。

然而,正是这些因为“穷”而想出的“笨办法”,反而在艺术上成就了这部剧。

实景拍摄的艰苦环境,极大地强化了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和残酷感。

演员们同吃同住、共同经历严寒困苦的经历,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在表演时的相互感染力和真实感。

李幼斌坚持不用替身,亲自完成危险动作甚至负伤演出,这些付出,为角色注入了血肉感和生命力。

2005年在央视首播后,《亮剑》迅速创造了收视奇迹,豆瓣评分高达9.5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特意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认定该剧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力作”,剧中提出的“亮剑精神”,甚至被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代表团,采纳为激励运动员的战斗口号。

该剧在日本也引起了关注,一些日本媒体对剧中日军形象的刻画提出了争议,甚至有声音呼吁要“制裁”主演李幼斌。

后来出现的新版《亮剑》(2011年),因为演员头发抹发胶、抽雪茄等脱离历史真实的细节,遭到了广大观众的强烈抵制,仅仅播出了9集,就被迫下架。

围绕“亮剑”IP的衍生作品,也屡次引发风波,例如,有些网络改编版本被戏称为“绿帽版”,触及了观众的道德底线,而抗日题材游戏《亮剑》,则因为“不充值就打不过鬼子”的付费机制,遭到了大量玩家的投诉。

“亮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生命力依然顽强,在2024年香飘飘奶茶“讽日”包装事件中,其直播间就使用了《亮剑》的背景音乐,引发了大量民众的支持和共鸣。

《亮剑》的诞生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创作的赤诚之心,远胜于资本的堆砌。

900万的微薄预算,两台简陋的摄像机,零下20度的刺骨风雪,这些看似不利的条件,反而逼出了历史应有的粗粝质感和真实力量。

从李幼斌最初的“不敢演”,到最终与角色“人角合一”的完美演绎。

从群众演员在日军和八路军身份间反复切换的无奈。

再到道具穿帮等种种因陋就简的痕迹。

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电视剧史上,一块无比真实的“战场”。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生动还原了王近山等开国将领的热血传奇。

更在于,将“亮剑精神”——那种面对强敌、敢于殊死一搏的民族气节与血性,深深地刻入了好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

正如出品方海润影视所坚持的理念:“英雄主义不可淡化,它是民族强盛的不竭动力。”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