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结论。陈都灵所佩戴的是玉组佩,又叫“组玉佩”或“杂佩”,是用各种形状的玉片,比如玉璜、玉珩、玉琚、玉瑀、玉冲牙等配件串联起来的装饰。《礼记·玉藻》所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是很重要的礼仪装饰,其主要装饰目的是用来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
陈都灵在古装剧《翘楚》里的造型,脖子上要挂那么长一串项链,网友:不重吗?其实这正是古人身份的象征!
先说结论。陈都灵所佩戴的是玉组佩,又叫“组玉佩”或“杂佩”,是用各种形状的玉片,比如玉璜、玉珩、玉琚、玉瑀、玉冲牙等配件串联起来的装饰。《礼记·玉藻》所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是很重要的礼仪装饰,其主要装饰目的是用来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
最早即商周早期是挂在脖子上,后来东周及以后就主要挂在腰间当腰佩饰品,有了其他更为轻便的项链形式,所以很多人做服饰复原,将大型组佩戴在脖子上是有问题的。
在商周时期,玉器不仅是装饰,更是权力的象征。玉组佩的复杂程度和长度,直接反映了主人的等级——越复杂、越长,地位越高。比如国君级别的组玉佩,可能从脖子一直垂到膝盖,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既华丽又庄重。有说法认为:天子九璜、诸侯七璜、大夫五璜,但不可考。
历史上最隆重的组玉佩来自一个女子。2700多年前,西周时期有一个叫仲姜的女子,她掌控了芮国(一个位于今天陕西韩城一带的诸侯国)的最高权力,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她比武则天还要早1500年,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
在她的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史上最豪华的玉组佩——“七璜连珠”。这条“项链”由1块圆形玉佩、7块玉璜和900多颗玛瑙珠组成,从她的颈部一直垂到膝盖,手部、胸口和腹部也装饰着各种精美玉饰。这种规格的组玉佩,通常是国君才能佩戴的,可见她的权力和地位之高。黄玉稀缺性更高,据《礼记》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说的是周天子佩白玉,用玄黑色丝带系之;诸侯国君用山玄玉,用红色丝带系之;这里的黄玉其实是超越了天子地位的礼器存在。
1990年,在三门峡发现了西周晚期虢国墓M2001号大墓,墓主人的身份为虢国的君主,名为虢季。他的玉佩也是七璜,只不过用的为青玉,有学者认为青玉即玄玉,对应了记载中诸侯国君王身份。
玉组佩并不是随便串几块玉就行的,它的结构很有讲究,不同部位的玉饰有不同的名字和功能。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下:
最上面:玉璧(腰挂会有)、玉珩(悬挂,作为提领)。中间:多层玉璜(可以横向或纵向排列)。连接部分:玉琚、玉瑀(用来调节间距)。最下面:玉冲牙(成对下垂,走路时叮咚响)。当然,并不是所有玉组佩都这么齐全,有些可能只包含其中几样,就像现代人戴项链,可以拆开、单戴也可以叠戴。
除了装饰和象征权力,学者们发现,玉组佩还有几个有趣的作用:
1.维持形象:因为玉组佩很重,而且走路时玉片会碰撞,贵族们必须放慢脚步,保持优雅的姿势,避免玉饰乱晃。这就像古代的“礼仪训练器”,强迫贵族们时刻保持端庄。
2.身份识别:在商周时期,玉器的材质、数量和组合方式都有严格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佩戴的玉组佩也不同。比如仲姜的“七璜连珠”就是国君级别,普通人根本没资格戴。
3.驱邪护身:古人认为玉能通灵,可以辟邪。玉组佩不仅美观,还被认为能保护佩戴者免受邪祟侵害。
玉组佩是古代贵族身份、权力和审美的集中体现,而仲姜的“七璜连珠”更是其中的巅峰之作。今天,我们通过这些精美的玉饰,不仅能欣赏古人的工艺水平,还能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礼仪和文化。下次你在博物馆看到玉组佩,不妨想象一下——2700年前,一位女王戴着它,缓缓走过宫殿,玉片相击、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遥远时代的辉煌与传奇。
来源:樱桃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