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他们只能利用狗血事件“捞一笔是一笔”,或者赔本赚吆喝,营造出一副“我们仍然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一面忽悠极个别吃饱了撑的、闲疯了的观众去花钱看这路短剧,一面告诉可怜巴巴的投资人,看!我们上热搜了,黑红也是红!
离谱剧情,其实就是短剧行业不健康的具体体现。
大部分短剧剧情大同小异,粗制滥造程度半斤八两,再在平台免费收看的冲击之下,大部分想靠观众付费的制片方,都几乎不可能找到任何盈利点。
因此,他们只能利用狗血事件“捞一笔是一笔”,或者赔本赚吆喝,营造出一副“我们仍然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一面忽悠极个别吃饱了撑的、闲疯了的观众去花钱看这路短剧,一面告诉可怜巴巴的投资人,看!我们上热搜了,黑红也是红!
其实,短剧并没有原罪,加快剧情节奏、缩短剧集长度也确实是很正确的做法,但题材单一、演技拙劣、剧情弱智等问题,完全能抵消短剧的先天性优势,短剧整个行业,都傲慢地认为“一部剧火了=观众只爱看这个题材”,然后就批量复制,拒绝创新。
到后来,整个行业就像是没有脑子了一样,只会猎奇狗血了,因为正常人都被淘汰了。要知道,观众就是因为长剧题材单一、演技拙劣、剧情弱智,才选择来短剧这儿图个新鲜的!但当观众们发现,短剧为了透支市场而提前走上了长剧的那条死路时,除了看看那些免费的短剧观众却再也不会给其他短剧付费了。
可以预见,短剧为了争夺市场,吸引眼球,只会越来越雷,直到雷得倒逼出更严的监管。近年来,短剧市场的日趋火爆和愈发扭曲的竞争,是影视剧圈中资金对下级市场的试探性迎合而引起的爆发性转向。
这个世界的铁律,永远都是有钱才能办好事。早几年,人人也都有手机,也基本是智能手机,也都可以刷视频,怎么就没多少短剧的市场?因为那时进圈的资金仍愿意投电影和长剧。正因如此,长剧中也偶有佳作,偶尔也能撑起一些节庆档、提升一些收视率。
而现在呢,看看越来越冷淡的电影节庆档和越来越“感人”的长剧播放量吧,究其原因,还是在近些年整个大环境影的响下,入圈的资金逐渐怕了、犹豫了、分散了、跑了,这样当然就不易催生高质量作品。当然,观众也是用脚投票的,就算被骗了一次、两次,也会带着鄙夷、惋惜和怒其不争的懊恼果断拒绝掉第三次,显而易见就不会再有第四次、第五次。
市场虽然萎靡,资金可不能任其缩水。就算“走”了些资金,毕竟还剩了些在盘亘和观望。怎么办?只能重新找方向、探风口。
怎么操作?这还不简单吗,投点钱,买点大数据,请些人统计分析下当前大多数人都在看啥、关注啥,什么对他们有吸引力。这一弄,还别说,不是还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流量在冲爽文、爽视频吗?那我投点钱,找点人,弄些爽点的剧本儿,整些爽点的短剧试一试呢?这一试,还真的有市场呢!
市场从哪里来?老人、小孩儿、学生、小青年、家庭妇女、滴滴(出租)司机、上班族,等等,还不少呢。
为什么?因为他们要么没有多少高质量长剧背书(如小孩儿、老人等),要么容易被短剧中家长里短的、爱恨情仇的、人伦扭曲的矛盾冲突吸引(如中老年人、家庭妇女等),要么容易被短剧中光怪陆离、“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想象冲击(如小孩儿、学生、小青年等),要么时间相当碎片化而只有暇刷短剧(如滴滴出租司机、上班族等)。
另外,除了有市场,资本还发现,短剧投入低、风险低、容错率高,如果再花点钱引一引流量、吸一吸眼球,一旦爆剧,那就有得赚了,简直太良心了有没有?所以,一时间更多的资金坐不住了。一时间大家都秉持“看到他们都在冲,我也想去冲”的理念,管他什么审美、管他什么内涵、管他什么逻辑、管他什么质感,有人看就有市场,有爆点才有流量,有流量就是收益,有收益钱就能活盘,钱活了就流动得快、增值得多,短剧市场不就慢慢火起来了吗。
只是可怜了长剧市场,虽然也是产品良莠不齐,但那毕竟才是影视审美可能出现的地儿,才是大浪淘沙可能现真金的地儿啊。让人不禁唏嘘又无不担忧的是,流量市场就像风暴海,既波涛汹涌又不好控制,再这样下去,影视剧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来源:鲁科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