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乡(李现 饰)说出最后的遗言,十几天后溥仪退位标志着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人生若如初见》落下帷幕。
“刺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亡。”
梁乡(李现 饰)说出最后的遗言,十几天后溥仪退位标志着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人生若如初见》落下帷幕。
本剧以虚构的传奇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其创作思想用导演王伟的话就是“希望对过去是一种反思,对未来是一种警示”。
本剧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美化、洗白保皇党”和“丑化革命党”无疑是焦点问题。
区别传统历史剧的帝王将相视角,该剧以留日军事生和革命边缘人为主角。
虽然有他们的局限性,也是构成时代肌理的一部分。
电视剧不能等同真实的历史,若本剧能引发观众去重新审视和思考那段历史(清王朝的最后12年),某种程度上也算成功。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
01、 革命者杨凯之,一路走好
当杨凯之(魏大勋 饰)和好友李人骏(周游 饰)告别时,他想起了纳兰性德的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时20岁的年轻人有着崇高的理想,他们漂洋过海去求学,希望能为处在屈辱里的中华民族做些什么。
可惜,后来一切都变了。
李人骏从一开始就是个投机者,他的心里从始至终只有袁世凯,或者说他的梦想就是成为袁大人那样的人。
杨凯之和梁乡的初见简直糟糕透顶(在刑场),并早早为他们的命运写下预言。
他的革命同伴一个个死在旗人的军营,而刽子手就是梁乡的叔伯。
哪怕后来成为同学,他们称兄道弟,可在本质上他们始终是“死敌”。
梁乡要守的是祖宗基业,他是为满清守国门。
杨凯之则不然,他是为中华民族,是为千千万万被奴役的人而奋斗。
在本剧的大多数时间里,革命者都是一些有勇无谋、高谈论阔、有理想无信仰的狂生浪徒。
他们一次又一次失败,却一次又一次前仆后继。
在摄政王载沣(白客 饰)和梁乡的对话里,他们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舍命也要拉着清王朝陪葬?
因为这是一个吃人、不平等、腐朽的社会,只是很多人在装睡。
吴天白(朱亚文 饰)在死后,才被身边人无比怀念。
赞成君主立宪的宋葆荃(李诚儒 饰)和被动参与革命的谢菽红(春夏 饰),在后来才意识到吴先生的真知灼见。
探索救亡中国的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找到,但是既然知道脓疮毒 瘤在哪里,那就先毁掉它!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革命者在上海的起义终于成功。
宋会长和菽红亲自为革命党押送弹药,作为巨商的儿子宋晨(刘奕铁 饰),更是成为先锋敢死队的一员。
宋会长亲自督战,对儿子表现出“你不行,我上”的决绝态度,不禁让人想起了《十月围城》里“自私”的父亲李玉堂。
在无数年轻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后,上海光复。
但是,杨凯之却倒在了黎明前。
他有一个伟大的计划,集结北洋三镇的军队进攻北京,兵谏清廷以响应革命。
深谙军事的他知道,这是在袁世凯经营多年的老巢里闹革命,他又如何能叫醒一群麻木不仁的人?
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试又如何确定结果。
最终,他被自己的卫队长马步周枪杀,他领导的起义宣告失败。
但是,革命之火已然燎原,武昌起义成功,辛亥革命成功!
他的“失败”亦是革命成功的一部分。
他的历史原型人物是和蔡锷齐名的爱国将领吴禄贞,牺牲后的次年,孙中山为其颁发抚恤令,称其为“盖世之杰”。
他代表的是一群为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的年轻革命者。
杨凯之,一路走好。
02、 如此主角,可算洗白?
从李人骏口中得知杨凯之的死讯,梁乡非常伤心,尽管这是他曾预料到的结局。
他完全有理由怀疑是袁世凯干的,甚至认为是李人骏开的枪。
跟史书上记载的差不多,清廷和梁乡早就知道凯之的革命党身份,可为什么还要委以重任?
因为他们要借凯之抗衡袁世凯,让其成为他们的挡箭牌。
难怪李人骏会反问梁乡,凯之走到今天这步,难道不是你亲手造成的?
剧中,梁乡说这是为了成全革命者的理想,作为朋友只能旁观。
如此说未免牵强,这明明就是利用。
梁乡和李人骏发自内心佩服这位为革命牺牲的朋友,只有他从始至终贯彻了理想。
梁乡在本剧的所作所为,算是洗白原型人物“良弼”么?
在这个角色身上有阉割、美化、回避部分历史等问题,是有局限性地展现了一位历史争议人物。
笔者总结他的“三宗罪”,请读者老爷自行判断。
李现在网上被调侃“填补了影视剧没有强奸犯男主的空白呢”。
让满清贵胄侵犯汉人女孩,如此安排,笔者只能认为是编剧的“别有深意”。
5年后,梁乡和菽红在北京相遇,他丝毫没有悔过之意。
当他发现吴不顾,就是当年他在东京强奸留下的孩子。
他又是怎么干的?
他借着职务之便,以调查革命为由,驱逐了菽红,并把孩子直接占为己有。
孩子的母亲就像是“生育工具”,被他无情赶走。
最后,他的死因完全遵循历史,之所以被炸死,是因为他在“开历史倒车”。
腐朽的王朝即将崩塌,在各地纷纷革命的大势所趋之下。
他组织和领导的宗室成员反对清帝退位,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并坚持维护满清的贵族特权。
于是,革命者彭家珍才决定刺杀他,在行刺时被弹片击中后脑,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事后,孙中山称赞彭家珍“诛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之功”,并追封他为陆军大将军。
1953年,新中国签发给彭家珍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以表彰其历史功绩。
如此主角,岂能洗白,又怎么洗白。
后记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处在千年来前所未有大变局的中国仿佛就在昨日,有一群人恰同学少年,为了理想付出生命。
《人生若如初见》距离经典尚有差距,但是绝对到不了“应该被下架”的程度,只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小众叙事罢了。
铭记黑夜方见晨光,淬炼伤痕乃生韧枝。(撰文:木未舟)
来源:香港电影怀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