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播出《<西游记>的历史内蕴》第二集:孙悟空形象的反叛精神与小说的启蒙价值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26 09:15 2

摘要: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高呼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第七回),在封建皇权被视为 “天命所归” 的时代,这种表述堪称惊世骇俗 —— 它打破了 “君权神授” 的神话,从文学的特殊价值来看,这成为底层集体意识的宣泄渠道。

对耳熟能详《西游记》的再认识

一、孙悟空反叛宣言的深层意涵:从 “皇帝轮流做” 看封建意识形态突破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高呼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第七回),在封建皇权被视为 “天命所归” 的时代,这种表述堪称惊世骇俗 —— 它打破了 “君权神授” 的神话,从文学的特殊价值来看,这成为底层集体意识的宣泄渠道。

二、孙悟空形象的唯物史观解读:反抗精神的集体意识投射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看,孙悟空闹龙宫(夺金箍棒)、闹地府(勾生死簿)、闹天宫(挑战皇权)的三重反抗,本质是人类渴望摆脱现实束缚的集体心理投射:

·摆脱神权束缚:龙王(水权)、阎罗(命权)的权威被颠覆,对应毛主席指出的 “神权” 压迫(《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超越自然限制:金箍棒(征服自然)、火眼金睛(洞察虚妄)等设定,体现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抗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人在幻想中寻找超人以抗衡命运”,孙悟空正是这种集体心理的文学具象化 —— 他不是个体英雄,而是被压迫者共同愿望的象征。

三、从 “唐僧取经” 到 “孙悟空游记”:主角转移的叙事革命

《西游记》的颠覆性还在于叙事重心的偏移:

·主角置换:历史上的玄奘取经以弘佛为核心,小说却让孙悟空成为绝对主角,取经故事从 “高僧求法” 变为 “英雄降魔”;
·题材扩容:早期取经故事中妖魔多为自然力量象征(如火焰山),后期则演变为封建社会权力的隐喻(如车迟国妖道、狮驼岭魔王),取经路成为 “社会万花筒”;
·现实映射:通过乌鸡国、女儿国等虚构国度,小说得以批判官场腐败(如八戒调侃 “皇帝轮流做”)、讽刺世态炎凉,形成 “神魔外壳下的世情小说”。

四、鲁迅论 “神魔皆有人情”:神性的世俗化解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的高明之处在于 “使神魔皆具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玉帝的官僚气:天庭如人间官场,玉帝昏聩(如招安骗局)、神仙推诿(如老君炼丹炉失手),神性被消解;
·妖怪的世俗化:白骨精的狡诈、猪八戒的贪婪,本质是人性弱点的夸张呈现;
·宗教的祛魅:唐僧取经的佛理追求被淡化,反倒是孙悟空的 “人情练达” 更具现实质感。

这种叙事策略使《西游记》超越普通神魔小说,成为 “近古社会的镜像”—— 正如文中所言,它是 “中国近古的一次启蒙思潮”,以神话形式叩击着人性解放的大门。

五、《西游记》的历史定位:人道主义曙光的文学表达

综合来看,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

·思想启蒙:通过孙悟空形象,首次在文学中系统展现对 “神权、政权、族权” 的质疑,早于西方启蒙运动数百年;
·人性觉醒:从 “大闹天宫” 到 “皈依取经”,孙悟空的成长不是妥协,而是从 “破坏者” 到 “秩序重构者” 的蜕变,暗含对个体价值的探索;
·文化突围:在程朱理学禁锢的明代,以 “神魔叙事” 为突破口,让 “人” 的主体性首次在长篇小说中觉醒。

当孙悟空喊出 “皇帝轮流做” 时,他打破的不仅是天宫秩序,更是千年以来 “君权神授” 的封建思想枷锁。《西游记》以幻想叙事为外衣,实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罕见的 “人的觉醒” 宣言 —— 这束近古时代的人道主义曙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思想启蒙的里程碑。

主讲人

袁世硕,1929年生。现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年荣获山东社会科学名家光荣称号。

学者视角点睛

《西游记》是中国近古时代所已经显示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曙光,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启蒙思潮。

采取电视端、网络端两种方式播出,可根据条件自主选择合适方式收看。

1.电视端:5月26日19:55播出《西游记》的历史内蕴第二集,5月27日22:35重播。

2.网络端:“山东教育电视台”视频号同步直播。

本文编辑:小机灵儿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来源:天涯一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