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介石的军事集团,始终都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最致命的缺陷,就是这“嫡系”和“非嫡系”之间的裂痕,不仅形不成合力,还产生了诸多的扯皮和内耗。
最近开始看央视的新播剧《大决战》,感觉还是挺好看的。
唯一让人“头疼”的,就是角色太多。
咱解放军的领导人还好说,“五大书记”、“刘邓”、“林罗刘”等等,都不陌生。
但国民党将领这边,就看着有点懵了,大多数停留在“名字听过,背景不详”的阶段。
所以今天,就整理一下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分享给大家。
要理清这些国军将领,首先得弄明白一件事,什么是“蒋介石嫡系”。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始终都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最致命的缺陷,就是这“嫡系”和“非嫡系”之间的裂痕,不仅形不成合力,还产生了诸多的扯皮和内耗。
蒋介石的嫡系,即黄埔系。《大决战》第10集有这样一个情节:深受蒋介石信任的陈诚,在东北搞不下去了,于是老蒋让卫立煌去东北接替陈诚,顾祝同充当了说客。卫立煌诉苦道:“我可并非老蒋之嫡系啊…我去东北,就是他陈诚的一个替死鬼啊!”
陈诚就是黄埔系,而且还不是“黄埔生”这种级别的,而是“教职员工”这种金字招牌的黄埔系。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陈诚任上尉特别官佐。
而卫立煌呢,曾是粤系军阀许崇智的部下,后来被蒋介石收编进中央军。名义上,中央军就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卫立煌也因此成为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是五人中唯一的非黄埔系。
但最终,没有黄埔“血统”的卫立煌,成为了“嫡系中的杂牌军”,并走向了和蒋介石的决裂。所以作为国民党将领,“血统”是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第二件要弄明白的事情,就是即便你属于黄埔正统嫡系,内部也要论资排辈。最牛的是“教职员工”,里面产生了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八大金刚”。其次就是“黄埔一期”,《大决战》中这些戏份较多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范汉杰、胡宗南、黄维、郑洞国,都是黄埔一期。
剧中范汉杰的这句话,体现的就是嫡系内部的这种“鄙视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我们熟知的解放军将领是这些人:
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淮海战役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
平津战役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而国民党军方面,参与这些战役的是四个“剿总”,分别是:东北、徐州、华北和华中。
东北
东北剿总司令是卫立煌(非黄埔),副总司令包括有郑洞国(黄埔一期)和范汉杰(黄埔一期)。
这是个嫡系与非嫡系的组合,产生的结果我们在《大决战》中都看到了:范汉杰在锦州被解放军围攻,郑洞国在长春自顾不暇,卫立煌在沈阳按兵不动。
华中
另一个“混编”的剿总是华中,总司令是白崇禧(桂系,非黄埔),而手下两个主力兵团的司令都是黄埔一期:黄维和宋希濂。其中黄维的12兵团,是蒋介石手中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嫡系中的嫡系,基本全都由黄埔生组建。
华中剿总的故事,就是蒋介石越级指挥,绕过白崇禧,直接命令黄维兵团赶赴淮海战役战场,增援黄百韬(属徐州剿总),结果12兵团被全歼。而此时的白崇禧,坚决不同意宋希濂的14兵团东进援助,他自己的第3兵团(桂系班底)自然更是按兵不动。
徐州
第三个剿总在徐州。总司令是刘峙(教职员工),实际掌握指挥权的是副总司令杜聿明(黄埔一期)。徐州是南京政府的北大门,所以蒋介石在这里安排的都是黄埔嫡系,没有发生太多扯皮的事情。
杜聿明面对的是解放军的两支大军:中原野战军(即刘邓大军)和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国民党加入淮海战役的是80万精锐部队(包括前来援助的黄维兵团),但面对60万解放军将士,还是输得彻彻底底。
华北
最后一个是华北剿总,总司令是傅作义(非黄埔)。傅作义曾是阎锡山的部下,所以他的部队班底来自于晋绥军。副总司令是陈继承(教职员工)。傅作义的结局大家都比较熟悉,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火速入关,90万大军兵临北平城下,傅作义投诚,北京和平解放。
写到这里,先总结一下,至此出现过的国民党将领包括有:
第一梯队黄埔嫡系(教职员工)
陈诚、顾祝同、刘峙、陈继承
第二梯队黄埔嫡系(黄埔一期)
杜聿明、范汉杰、郑洞国、黄维、宋希濂
地方军阀(非黄埔)
白崇禧(桂系)、卫立煌(粤系)、傅作义(阎系)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蒋介石嫡系的“八大金刚”。这八个人按照黄埔建校时的军衔和官职,排位如下:
何应钦:少将、总教官
钱大钧:中校、兵器教官
顾祝同:中校、战术教官
陈继承:中校、战术教官
刘峙:少校、战术教官
张治中:上校、入伍生副总队长(三期才加入,所以排名较后)
陈诚:上尉、特别官佐
蒋鼎文:中尉、区队长
虽是八大金刚,但真正成为蒋介石最得力助手的,是三个人。按时间先后,分别是何应钦、顾祝同和陈诚。
何应钦
何应钦是蒋介石的同学,都曾入读东京振武学校,蒋比何高两届,但两人在日本时并不相识。
促成二人相识相交的“牵线人”是王柏龄。
王柏龄和蒋介石,是保定军校的同学,两人一起赴日留学,同届同科,关系相当密切。
1924年,蒋介石授命筹备黄埔军校时,即邀请了王柏龄加入,军校开办后,王任少将教授部主任,排名仅次于蒋介石。
而何应钦,正是因为和王柏龄相熟,才得以在赋闲两年的人生低谷期,加入了黄埔军校,出任总教官兼教练部主任。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黄埔一期面试现场
左起:钱大钧、何应钦、叶剑英
不到一年,1924年底,黄埔组建党军,何应钦的地位就超过了“牵线人”王柏龄。当时的黄埔一期毕业生组成了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王柏龄为第二团团长。
王柏龄被超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沉迷于享受物质生活,吃喝嫖赌一样不落,还抽鸦片。
而何应钦,不仅自己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还带出了顾祝同、刘峙、钱大钧、陈继承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教官。
何应钦的成名之战,就是黄埔建军后的第一仗:淡水城之役。
那是1925年1月,陈炯明叛军进攻广州。孙中山政府成立了东征联军,黄埔教导团领到了攻击淡水城的任务。
何应钦带领着第一团“学生兵”,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突入城内,全歼敌人一个旅。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而担任预备队的第二团,在城外遭遇援军,王柏龄临阵脱逃,第二团战败。
战后,王柏龄被撤职,一团一营营长钱大钧出任了教导二团团长。
两个月后的3月12日,教导一团与陈炯明部主力,在棉湖相遇。这场战斗,教导一团面对的是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付出了三分之一伤亡的代价,但硬生生坚持了将近一天,直到第二团援军赶到,击退了敌人。
后来蒋介石评价道:棉湖一役,以教导第一团千余之众,御万余精干之敌,其危实甚。万一惨败,不惟总理手创之党军尽歼,革命策源地亦不可复保。
可见,这是关系到国民党军存亡的一场战斗,而何应钦挽救了这一切。后来,蒋介石把3月12日,作为了他和何应钦共患难的纪念日。
何应钦也就此,坐稳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把交椅”,并在后来的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往不胜。
可以这样说,国民党从黄埔建军,到新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何应钦是“第一功臣”。
直到何应钦遇到了红军,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红军,何应钦是幕后参谋。但以失败告终,一个师长还被红军砍了脑袋。
第二次“围剿”红军,何应钦是直接的总司令。结果却是被红军横扫,损失了3万余人。
第三次“围剿”红军,蒋介石亲任总司令,何应钦是前敌总指挥。结果,还是失败。
第四次“围剿”红军,蒋介石已经不让他当总指挥了,但还是承担了“围剿”中央苏区的重任。却弄得三个主力师被歼,两个师长被俘。
“蒋何”这块“铁板”,第一次出现了裂痕,虽然很细小,但已经挡不住它越裂越大。
1936年“西安事变”的时候,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坚决主张用武力讨伐平息事变。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就有宋美龄质问何应钦的这一幕。
这个裂痕扩大到1944年,何应钦担任了14年的军政部长一职,终于被蒋介石的另一亲信陈诚给夺了去。
1946年,何应钦失去了参谋总长和陆军总司令两个重要职务,蒋介石派他去了美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
于是,“八大金刚”之首的何应钦,缺席了整个“大决战”。
顾祝同
电视剧《大决战》中,戏份最多的国民党将领,一个是“救火队长”杜聿明,另一个就是一直在蒋介石身边出谋划策的顾祝同。
顾祝同和刘峙,曾是最得何应钦信任的“哼哈二将”。但顾祝同的“上升曲线”,又几乎和何应钦的“下坡路”相重合。
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红军,攻击中央苏区的是何应钦,而第五次“围剿”,换成了顾祝同的北路军。正是在顾的指挥下,迫使了中央红军提前长征。
而之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直接执行者也是顾祝同。所以,相比于何应钦对战红军的败绩,顾祝同的“成绩单”更让老蒋满意。
“西安事变”,也同样成为了顾祝同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何应钦坚决放弃“和平解决”的原则,成立了讨逆军。东路军总司令为刘峙,西路军为顾祝同。
宋美龄迅速约见了顾祝同,要求他采取和平解决的办法,以保障蒋介石的安全。顾祝同抓住了这次“表决心”的机会,立誓道“祝同对委座绝无异心”,整个西路军因此而没有北上。
西安事变后,顾祝同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撤销军事委员会,成立国防部。顾祝同升任国防部首任陆军总司令。
1948年秋,顾祝同调任国防部参谋总长。成为了“大决战”中国民党军的“第二男主角”。
陈诚
电视剧《大决战》里,陈诚的形象有点“草包”,在东北搞不下去后撂挑子给卫立煌的那位,能力上远不如顾祝同和杜聿明。
但架不住这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一位。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被迫发出求和声明,并在退居幕后之前,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也就是说,蒋介石把最后的退路交到了最信任的陈诚手里。
退到台湾后,蒋介石对陈诚更加倚重,1954年任命他为“副总统”。
其实陈诚在军事上并非完全的“草包”。他的“上升点”始于庐山军官训练团。
这个训练团创立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红军失败,主要训练将担任第五次“围剿”的主力军:北路军排以上的军官。陈诚任训练团团长。
陈诚可谓耗尽心血,研究红军的战术特点,并制定出了相应的训练纲领。
1933年10月,陈诚被任命为第五次“围剿”的北路军前敌总指挥,攻入了中央苏区。其实,记在顾祝同名下的大部分战功,多是陈诚所为。
最后简单说一下另外五位“金刚”。
钱大钧
八大金刚里,钱大钧在黄埔时的排位仅次于何应钦。他的军事生涯少有出彩的地方,但因为忠心,担任过蒋介石的侍从长。抗战结束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后来去了台湾。
刘峙
前面提到过,除了八大金刚,蒋介石还有五虎上将。里面除了卫立煌(虎将),其他四位都出自八大金刚。分别是陈诚(干将)、顾祝同(忠将)、蒋鼎文(飞将)、刘峙(福将)。
福将就是运气好…所以刘峙的军事才能,常遭人诟病,特别是后期。淮海战役中他是徐州剿总的最高指挥官,却被部下称作“蠢猪司令”。
《大决战》中黄百韬吐槽刘峙
到底是真的蠢,还是因为上有蒋介石,下有杜聿明,导致他无法发挥才能?没有绝对答案。总之,刘峙成了淮海战役失败的替罪羊。全国解放后他没能去成台湾,而是辗转到了印尼,直到1953年何应钦等为他说情,才得以入台。
陈继承
陈继承也属于战功不显的一类。他是第四位直接参与了“大决战”的八大金刚,担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但因为与傅作义不合等原因,被免了职。陈继承一生无大功也无大过,到台湾后担任了招商局顾问。
蒋鼎文“飞将”的称号,源于他快速灵活的作战方式。早期颇有战功,被蒋介石看重。但在抗战时期的豫湘桂战役中,蒋鼎文溃败千里,导致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蒋鼎文因此引咎辞职,弃官从商。
张治中
张治中被我们所熟知,是因为他是重庆谈判的国民党代表,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因此被称为“和平将军”。张治中是八大金刚里,唯一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将军,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没有去台湾的一位。
来源: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