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粤语推动深港文化交融,如《驴得水》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05-20 10:35 2

摘要:刚刚过去的4月,一部粤语版荒诞喜剧《驴得水》横空出世,翻开了深港戏剧合作的重要一页。5月开始,这部荒诞喜剧开始在全国范围的保利院线巡演,目前已接连走过南宁、重庆、长沙等地,所到之处掀起粤语风潮,风靡当地。这部改编自同名经典IP的作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该剧

刚刚过去的4月,一部粤语版荒诞喜剧《驴得水》横空出世,翻开了深港戏剧合作的重要一页。5月开始,这部荒诞喜剧开始在全国范围的保利院线巡演,目前已接连走过南宁、重庆、长沙等地,所到之处掀起粤语风潮,风靡当地。这部改编自同名经典IP的作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该剧不仅延续了原作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更通过深港两地的深度协作,注入大湾区特有的文化基因。从深圳本土团队的全程主导,到香港资深演员的倾力加盟,从粤语台词的精雕细琢,到红色历史的本土化重构,《驴得水》粤语版不仅是一场戏剧的革新,更是一次深港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

粤语版荒诞喜剧《驴得水》剧照。

IP价值与本土化创新的双赢

《驴得水》作为国内现象级IP,从话剧到电影均积累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其剧本结构紧凑、主题深刻,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为改编提供了天然优势。粤语版《驴得水》制作总监侯玉山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剧采用了深港戏剧团队合作的模式。但深港两地团队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复制,而是以‘本土化’为核心,将故事背景设定于1943年的广东旱灾时期,融入东江纵队红色火种的历史脉络。这一改编既保留了原剧对人性与权力的深刻探讨,又赋予其岭南地域特色,使剧目在立意上更具厚重感。”

演出前演职人员探讨细节。

在侯玉山看来,对于深圳本土戏剧发展而言,粤语版《驴得水》的立项意义深远。“项目从选角、建组到排练、制作,全程扎根深圳。同时利用与香港的地理优势,抓住机会赴港排练。这一模式不仅为深圳戏剧行业提供了一次系统性‘练兵’,更带动了大湾区戏剧从业者的深度参与。”侯玉山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本土化出品,所有创作力量均来自湾区,没有外部编制。”这种全产业链的本地化实践,为深圳戏剧生态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资源互补与经验共享

深港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香港作为国际文化枢纽,拥有成熟的影视戏剧工业体系,而深圳则具备创新活力与市场潜力。此次合作中,香港监制余伟国(代表作《疯狂的石头》《刀剑笑》)的加盟成为关键。他不仅凭借行业号召力集结了朱茵、罗家英、李子雄等知名演员,更将香港成熟的制作经验引入深圳团队。

侯玉山说,深港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互通,香港演员的加入为剧目带来流量与品质保障,而深圳青年演员的成长则展现了本土戏剧的新生力量; 二是技术赋能,香港团队在舞台调度、灯光设计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深圳团队则依托科技优势,创新使用同声字幕技术解决语言障碍;三是文化共融,剧目以粤语为载体,既保留了香港文化的原汁原味,又通过深圳团队的改编,强化了红色历史的叙事主线,实现‘文化双城’的深度对话。”

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挑战

然而,深港戏剧团队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首当其冲的难题是粤语台词的文化差异。“香港与内地的粤语表达习惯存在细微差别,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观众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侯玉山及其团队想到了一个妙招:“我们聘请了深圳粤语话剧团的陈祈充团队,逐字逐句打磨台词,确保幽默与深意并存。例如,‘水’在粤语中常被赋予财富的隐喻,团队巧妙利用这一双关,强化了剧中‘争水’情节的讽刺意味。”

朱茵(右图)在《驴得水》中出演张一曼。

另一挑战则来自演员的跨地域协作。年近80的罗家英需在短时间内适应高强度排练,而半隐退的朱茵则需平衡家庭与演出。“团队通过灵活调整排练周期、增设分段式台词记忆法,最终让两位艺术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通过‘三顾茅庐’打消朱茵对档期的顾虑,而罗家英老师仅用四天背完全剧台词,其敬业精神成为年轻演员的标杆。”侯玉山说。

粤语文化的破圈与共鸣

自深圳首演以来,粤语版《驴得水》已走过昆明、重庆、长沙等非粤语城市。令人惊喜的是,地域性语言并未成为观演壁垒。借助同声字幕技术,观众不仅能精准捕捉台词中的笑点与泪点,更对粤语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浓厚兴趣。侯玉山说,在长沙站他听到一位观众感慨:“虽然听不懂粤语,但演员的表演张力足以跨越语言。”

此外,剧目成功吸引香港观众跨城观演。4月底该剧在深圳首演时,就有不少香港市民专程赴深圳购票,甚至有铁粉追随巡演辗转多城。这种双向的文化流动,印证了深港合作在观众层面的强大凝聚力。

演出后朱茵与观众合影。

对于此次深港团队的合作,侯玉山表示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我们会继续坚持本土化创作,立足深圳历史,挖掘湾区文化共性。同时要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强IP降低市场风险,以明星效应扩大受众基础。另外我们会坚持人才培育,希望与深圳高校合作设立人才培养计划,为行业储备新生力量。”

未来,该剧制作团队计划将更多香港经典IP搬上舞台,并推进与港台演员的合作项目,争取打造“深圳出品”的文化精品项目。

《驴得水》粤语版的成功,是深港两地文化共生的缩影。它证明,当深圳的创新基因与香港的专业积淀相遇,不仅能催生优质作品,更能为湾区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未来,随着更多“深港联合出品”的涌现,两地戏剧合作或将开启一个“以戏为桥、共筑人文湾区”的新时代。

来源|晶报APP

记者:白帆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建国

来源: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