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谍战影视落后“一带一路”实践十二年:困境与反思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8 14:41 2

摘要:刚刚完成首播的《绝密较量》作为国家安全部国安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作品,由真实案例改编、科技元素融合,也呈现人性化角色塑造。然而,剧集前期以真实案例改编为宣传噱头恰恰反映出创作者思维的狭隘——一部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国安题材作品实际上不一定要由真实案例改编,需要的是情

刚刚完成首播的《绝密较量》作为国家安全部国安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作品,由真实案例改编、科技元素融合,也呈现人性化角色塑造。然而,剧集前期以真实案例改编为宣传噱头恰恰反映出创作者思维的狭隘——一部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国安题材作品实际上不一定要由真实案例改编,需要的是情报专业元素与国际受众接受度的巧妙融合。

美国谍战剧《反恐24小时》海报

不仅《绝密较量》,过去十多年来,同类国安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普遍存在问题。例如,如《特工任务》因情节漏洞频出、逻辑混乱被观众诟病,暴露出剧本审核环节的专业性不足。国安影视中心作为内容把关者,未能有效区分高质量剧本与低质创作,导致部分作品脱离现实逻辑,甚至出现技术细节荒诞,削弱了国安题材的严肃性与可信度。这种审核标准的参差不齐,不仅影响行业声誉,更可能引发公众对审核机制是否存在权力寻租的质疑。

国际视野匮乏与叙事格局局限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十余年,国家安全部多次强调其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但国安题材影视作品仍局限于国内反间谍叙事,未能拓展国际化的叙事视野。例如,《绝密较量》虽以核安全为切入点,展现了现代科技战与都市谍影,但其主线仍聚焦于敌对势力在国内的渗透与防御,剧中涉及的外国城市名称显得莫名其妙,缺乏跨国行动或国际合作的深度刻画。反观《宿敌》等作品,虽涉及跨国追谍,但整体仍以本土化表达为主,未能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合作、文化冲突等议题纳入创作框架,导致作品国际辨识度不足。国安题材影视作品与美国作品《谍影重重》《007》《国土安全》《反恐24小时》等全球性IP相比仍然天壤之别。而国家安全机关不但是反间谍主管部门,也是重要情报机构,国安题材影视作品从未触及对外情报题材,而事实上,即便国安题材影视作品反映对外情报活动,其他国家也不会认为有什么不正常,反而是国内创作者和审核机构井底之蛙。

美国经典谍战剧《美国谍梦》海报

类型创新与国际化表达的失衡

当前国安剧的突破多集中于技术升级与类型融合,如《绝密较量》通过“科技谍战”新范式,将大数据追踪、生物识别等现代手段融入剧情,实现了本土化创新。然而,此类创新仍局限于国内语境,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叙事的话语权。例如,剧中反派多被塑造为单一化的境外势力代理人,缺乏对复杂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的挖掘,角色动机流于表面。相比之下,美剧《美国谍梦》通过家庭伦理与冷战历史的交织,展现了间谍工作的多维人性,而国产反谍剧《对手》在模仿此类作品时,往往陷入情节抄袭或文化嫁接的窠臼,暴露原创能力的薄弱。

破局路径: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叙事

要实现国安题材影视作品的国际化突破,可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强化专业团队建设,吸纳国际安全领域专家参与剧本创作与审核,确保技术细节与战略逻辑的真实性;其二,拓展叙事场景,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合作、跨国企业项目机密保卫战等纳入题材范围,例如,可参考《宿敌》中横跨十九年的追谍叙事,构建更具时空纵深的国际案件;其三,探索文化共情点,通过人性化角色塑造(如《绝密较量》中杨光与赵亚苧的复杂情感)与普世价值观表达,打破文化壁垒,打造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谍战IP。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国安题材影视作品从“国内防线”到“国际盾牌”的转型升级。

曾因漏洞百出而备受诟病的《特工任务》海报

来源:头号封面

相关推荐